擔當地球守護人中科院已建立275個野外臺站
中新網北京4月22日電 (記者 孫自法)2022年4月22日是第53個“世界地球日”。中國科學院(中科院)科學傳播局與中國外文局國際傳播發展中心當天聯合推出“地球守護人”融媒體產品透露,70多年來,中科院已相繼建立275個野外臺站,從漠河雪原到西沙群島、從黃河三角洲到吐魯番沙漠……數以千計的科學家堅守在一線科研探索,擔當起“地球守護人”的重任。“地球守護人”融媒體產品以中科院野外臺站為切入點,精選沙坡頭沙漠研究試驗站、黑龍江漠河地球物理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黃河三角洲濱海濕地生態試驗站、西雙版納熱帶雨林生態系統研究站、三峽庫區水土保持與環境研究站、吐魯番沙漠植物園、西沙海洋環境觀測研究站、呼倫貝爾草牧業試驗站、天山積雪雪崩研究站、貢嘎山高山生態系統觀測試驗站等最具代表性的10個中科院野外臺站,通過網絡直觀、生動、立體呈現活躍在科學探索和研究一線的這支中國的特殊科研隊伍,講述他們守護地球的故事。2022年世界地球日主題是“珍愛地......閱讀全文
“神農架”:野外臺站的新長征
前往神農架站的最后10公里盤山道,原本是山上運木材的砂石路。 神農架站的氣象觀測設備。由于濕度大又是雷擊區,設備故障率很高。 神農架站站長謝宗強(左)在實驗溫室作講解。 從宜昌機場經高速公路、國道、盤山道,輾轉到達位于湖北省西部邊陲的中國科學院神農架生物多樣性定位研究站(以下簡稱神農架站)
寒旱所野外臺站協同觀測會議召開
8月20日至23日,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野外臺站協同觀測會議在該所臨澤站召開。來自研究所的16個野外臺站的站長、科研骨干共30人就如何圍繞冰凍圈環境變化、寒旱區能水平衡、荒漠生態系統演變三個問題開展協同觀測研究進行了研討。寒旱所副所長丁永建等參加了會議。 會議聽
中國西南生態系統野外臺站聯盟成立
參觀考察野外科學觀測實驗場地 3月18日至19日,中國西南生態系統野外臺站聯盟成立會在西雙版納熱帶雨林生態系統研究站召開。會議討論通過了聯盟章程、產生了聯盟科學咨詢委員會和聯盟理事會第一屆組成人員。 中國科學院昆明分院院長王慶禮出席聯盟成立會并作了講話。他強調了在西南地區組建生態
擔當地球守護人 中科院已建立275個野外臺站
中新網北京4月22日電 (記者 孫自法)2022年4月22日是第53個“世界地球日”。中國科學院(中科院)科學傳播局與中國外文局國際傳播發展中心當天聯合推出“地球守護人”融媒體產品透露,70多年來,中科院已相繼建立275個野外臺站,從漠河雪原到西沙群島、從黃河三角洲到吐魯番沙漠……數以千計的科學家堅
野外站聯盟建設啟動會議在京召開
3月13日,野外站聯盟建設啟動會議在北京召開。中國科學院相關研究所、中國農科院、中國林科院、中國農業大學等單位的專家參加了會議,國家林業局、中國農科院有關領導出席了啟動會。 中科院資源環境科學與技術局副局長馮仁國做了“野外站聯盟建設思路”的報告,介紹了野外站聯盟推進的過程、建設思路、運行機
丁仲禮出席中國西南生態系統野外臺站聯盟首屆二次會議
3月17日至19日,中國西南生態系統野外臺站聯盟(西南聯盟)首屆二次會議在云南元江召開,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丁仲禮出席會議并講話。中科院資環局局長范蔚茗、昆明分院院長王慶禮、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黨委書記李宏偉、昆明植物所所長李德銖,以及云南省林業廳和云南省林科院有關領導等出席會議。會議
今日為第45個世界地球日 今年主題為“綠色城市”
今年4月22日是第45個世界地球日。聯合國將今年活動的主題定為“綠色城市”。 世界地球日活動起源于美國。1970年4月22日,美國首次舉行了聲勢浩大的“地球日”活動。這標志著美國環保運動的興起,同時促使美國政府采取了一些治理環境污染的措施。 作為人類現代環保運動的開端,“地球日”活動
迎接世界地球日,劉嘉麒院士講述透過火山看地球
為什么火山可以孕育生命?恐龍的滅絕和火山有何關聯?為迎接第53個世界地球日,4月18日,中國地質學會推出科普直播活動,邀請中國科學院院士、火山地質與第四紀地質學家劉嘉麒帶領三位小學生一起“透過火山看地球”,重新認識人類賴以生存的藍色星球。劉嘉麒講述火山與地球“剪不斷理還亂”的關系,為孩子們解釋了火山
世界地球日:達能宣布兩脈動工廠率先實現碳中和
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當日,達能旗下飲料品牌脈動宣布,位于武漢和邛崍的工廠成為中國飲料行業率先實現“碳中和”的兩家工廠,這也是達能在中國的首批碳中和工廠。以“同護地球,共享健康”為企業愿景,達能認為人類健康和地球健康是息息相關的。自2015年以來,達能已將全球范圍內的溫室氣體排放強度降低了27
天津首個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總站建成
記者日前從天津市科技局獲悉,天津市環渤海濱海地球關鍵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總站建設已于近日完成。據了解,該站是天津市首個國家野外站,在地球科學基礎研究領域處于全國領先地位。填補了國際地球關鍵帶觀測網絡中濱海地區觀測研究空白,將為京津冀地區雙碳戰略、生態文明建設及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決策建議和科學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