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傷風梭菌(clostridium tetani)是引起破傷風的病原菌,大量存在于人和動物腸道中,由糞便污染土壤后經傷口感染引起疾病。本菌繁殖體抵抗力與其他細菌相似,但其芽孢抵抗力強大。在土壤中可存活數十年,能耐煮沸40~50分鐘。對青霉素敏感,磺胺類有抑菌作用。 破傷風梭菌是破傷風的病原體。當機體受到深部創傷或手術時使用不潔器械等情況下易感染該菌,發病后機體呈強直性痙攣,可因窒息或呼吸衰竭而死亡。......閱讀全文
破傷風梭菌(clostridium tetani)是引起破傷風的病原菌,大量存在于人和動物腸道中,由糞便污染土壤后經傷口感染引起疾病。本菌繁殖體抵抗力與其他細菌相似,但其芽孢抵抗力強大。在土壤中可存活數十年,能耐煮沸40~50分鐘。對青霉素敏感,磺胺類有抑菌作用。 破傷風梭菌是破傷風的病原體。
感染條件:破傷風梭菌是一種非侵襲性細菌,芽孢廣泛分布于自然界中,一般不引起疾病。當機體存在窄而深的傷口,或伴有需氧菌及兼性厭氧菌的同時感染,或壞死組織多、泥土或異物污染傷口而形成局部缺血,缺氧。造成局部厭氧環境,有利于破傷風梭菌的繁殖。
1、形態與染色 革蘭陽性大桿菌,菌體細長,約(0.5~1.7)μm×(2.1~18.1)μm。周身鞭毛、無莢膜,芽胞位于菌體頂端,呈正圓形,直徑大于菌體,使細菌呈鼓槌狀或羽毛:球拍狀。 2、培養特性 嚴格厭氧。血平板37℃培養48小時可見β溶血現象。菌落質地疏松,不規則,上有羽毛狀花紋,邊
破傷風梭菌的生物學性狀:1、形態與染色革蘭陽性大桿菌,菌體細長,約(0.5~1.7)μm×(2.1~18.1)μm。周身鞭毛、無莢膜,芽胞位于菌體頂端,呈正圓形,直徑大于菌體,使細菌呈鼓槌狀或羽毛:球拍狀。2、培養特性嚴格厭氧。血平板37℃培養48小時可見β溶血現象。菌落質地疏松,不規則,上有羽毛狀
革蘭陽性細長的桿菌,芽孢正圓形,直徑大于菌體,位于菌體頂端,使細菌呈鼓槌形狀,為其典型特征。有周鞭毛,無莢膜。嚴格厭氧,營養要求不高。在血瓊脂平板上,經35℃48小時培養后,可見灰白色、半透明、邊緣不齊、疏松似羽毛狀的菌落,并有B溶血。芽孢抵抗力強,在干燥的土壤和塵埃中可存活數十年,能耐煮沸l小
酪酸梭菌是調節人體腸道微生態平衡的有益菌:服用后進入腸道,可對各種腸道有害細菌的發育起抑制作用,減少其增殖和產生毒素,使腸道內水分潴留明顯減少,同時促進有益菌雙歧桿菌的生長,還可通過抑制5 ?-HT達到治療腹瀉的目的。還能抑制腸黏膜的萎縮,同時使糞便中水分含量減少,糞便的性狀和排便次數也得到改善
一、流行病學1、艱難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C.difficile)為專性厭氧革蘭陽性桿菌,產生A、B兩種毒素,為條件致病菌,可導致艱難梭菌相關性腹瀉(Clostridium DifficileAssociated Diarrhea, CDAD)。2、由于抗菌藥物不合理使
破傷風梭菌經傷口侵入人體引起破傷風。其感染的重要條件是傷口形成厭氧微環境:如傷口窄而深(如刺傷),有泥土或異物污染;創傷壞死組織多,局部組織缺血缺氧;伴有需氧菌或兼性厭氧菌的混合感染等。 其主要致病物質是外毒素,即破傷風痙攣毒素,它是一種神經毒素,毒性極強,僅次于肉毒毒素。該毒素對中樞神經系統
人類氣性壞疽的主要病原菌。1892年,美國病理學家W.H.韋爾奇等自一尸體分出本菌,因而又稱韋氏梭菌。菌體較大,大小為(0.9~1.3)×(3.0~9.0)微米,無鞭毛,有莢膜。芽孢橢圓形,位于次級端。厭氧不嚴格。菌落直徑2~5毫米,血瓊脂平板上有溶血圈。糖發酵能力強,產酸產氣。本菌的特征之一是
微生物學檢查 采用傷口直接涂片鏡檢或分離培養陽性率很低,因此,破傷風梭菌一般不進行鏡檢和分離培養。由于臨床癥狀非常典型,根據典型癥狀和病史即可做出診斷。 防治原則 破傷風一旦發病,療效不佳,故預防極為重要。 1、人工自動免疫對易受傷的人群有計劃地進行破傷風類毒素預防接種。方法是第一年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