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細胞膜可以含有幾種不同的受體,如脂肪細胞膜上含有腎上腺素、胰高血糖素、胰島素等近10種激素受體。它們的數目互不相同。同一受體在不同細胞膜上的受體數目也是不同的。一般的受體的密度為103~104個/細胞,但電鰩電器官上的乙酰膽堿的受體的密度和數量較大,分別為104~105微米2或1011個/細胞。受體的數目在正常生理條件下是恒定的,但由于細胞生理狀態不同(如生長速度,分化程度,細胞周期等)和外界環境變化的影響,也會發生一定的改變。 受體在膜上的分布是不均勻的,經常相互聚集形成“簇”的形式。......閱讀全文
發現很多毒素也是通過與細胞膜上的受體相結合后才產生效應的。如霍亂毒素是霍亂弧菌產生的外毒素,分子量為84000,由A、B二種亞單位組成。A亞單位有兩條肽鏈A1和A2,由一對二硫鍵聯接。亞單位B與細胞膜上的受體相結合。亞單位A1則具有激活膜上腺苷酸環化酶的作用。 霍亂毒素的受體是一種神經節苷脂,
細胞膜受體(cell membrane receptor)是細胞表面的一種或一類分子,它們能識別、結合專一的生物活性物質(稱配體),生成的復合物能激活和啟動一系列物理化學變化,從而導致該物質的最終生物效應。細胞環境中各種因素的變化,是通過細胞膜受體的作用而影響細胞內的生理過程發生相應的變化。
細胞膜受體也是鑲嵌在膜脂質雙分子層中的膜蛋白質。受體蛋白質一般由兩個亞單位組成:裸露于細胞膜外表面的部分叫調節亞單位,即一般所說的受體,它能“識別”環境中的特異化學物質(如激素、神經遞質、抗原、藥物等)并與之結合;裸露于細胞內表面的部份叫催化亞單位,常見的是無活性的腺苷酸環化酶(AC)。一般將能
在機體內已經發現某些受體的自身抗體,例如,1975年美國從一種β型嚴重胰島素抵抗癥病人中發現有胰島素受體的自身抗體。這些抗體與受體結合可模擬胰島素的許多作用(例如,抑制脂肪分解,刺激葡萄糖的轉移和利用),但它會逐漸降低細胞對受體被結合后的生物化學反應的敏感性。加之抗體的存在也會降低受體對胰島素的
激素與受體結合后如何產生生物效應?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第二信使假設認為,作為第一信使的激素分子與細胞膜受體結合后并不進入細胞。結合激素的受體能使位于膜上的腺苷酸環化酶活化,從而使ATP轉成環(化)腺苷酸(cAMP),后者稱為第二信使,它能引發細胞內一系列生化反應而產生最終生物效應。例如,腎上腺
細胞膜受體也是鑲嵌在膜脂質雙分子層中的膜蛋白質。受體蛋白質一般由兩個亞單位組成:裸露于細胞膜外表面的部分叫調節亞單位,即一般所說的受體,它能“識別”環境中的特異化學物質(如激素、神經遞質、抗原、藥物等)并與之結合;裸露于細胞內表面的部份叫催化亞單位,常見的是無活性的腺苷酸環化酶(AC)。一般將能
神經遞質有十多種,它們各自有一種或一種以上的受體。就乙酰膽堿而言,在脊椎動物中至少有三種受體,其中煙堿膽堿能受體和蕈毒膽堿能受體研究得比較多。煙堿膽堿能受體分布于自主神經節、中樞、電鰻的電器官等的細胞膜中,當受體與煙堿結合而被激活后,離子通道很快開啟,開啟的持續時間短(毫秒級)。蕈毒膽堿能受體存
凝集素是從各種植物或低等動物組織中分離而得到的一類特殊蛋白質,能與動植物細胞表面的受體發生特異性結合產生一系列的生理效應。它們通過與細胞表面寡糖結構決定簇的交互作用導致細胞發生凝集,因而又稱凝集素。最早發現它們能誘導紅細胞發生凝集而用于臨床血型分類,故又有植物血凝素之稱。已報道的凝集素多達500
迄今所知,受體幾乎都是蛋白質(糖蛋白、脂蛋白或糖脂蛋白)。 由于細胞內受體含量極微,有些受體穩定性又差,因此受體的分離、純化比較困難。迄今只有從電鰩和電鰻的電器官中分離的乙酰膽堿的煙堿膽堿能受體和從正常人胎盤中分離的胰島素受體已經得到純度很高、數量足夠的樣品,因而對它們的結構也有了較多的了解。
在機體內已經發現某些受體的自身抗體,例如,1975年美國從一種β型嚴重胰島素抵抗癥病人中發現有胰島素受體的自身抗體。這些抗體與受體結合可模擬胰島素的許多作用(例如,抑制脂肪分解,刺激葡萄糖的轉移和利用),但它會逐漸降低細胞對受體被結合后的生物化學反應的敏感性。加之抗體的存在也會降低受體對胰島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