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62 年分離出黃曲霉毒素以來,人們對其毒性進行了較深入的研究,發現其毒性屬于極毒,其劇烈的毒性比人們熟知的劇毒藥氰化鉀要強10倍,比眼鏡蛇、金環蛇的毒汁還要毒,比劇毒農藥1605、1059的毒性強28~33倍,一粒嚴重發霉含有黃曲霉毒素40μg的玉米,可令兩只小鴨中毒死亡。北京醫科大學曾用含20μg/kg 黃曲霉毒素的飼料喂大鼠一年后即發肝癌。國外有報道說,AF為1μg/kg時即可誘發癌變。 黃曲霉毒素有很強的急性毒性,也有顯著的慢性毒性。人攝入大劑量的黃曲霉毒素后可出現肝實質細胞壞死、膽管上皮細胞增生、肝脂肪浸潤及肝出血等急性病變,前期癥狀為發燒、嘔吐、厭食、黃疸,繼而出現腹水,下肢浮腫并很快死亡。由黃曲霉毒素引起的中毒事件,國內外都有過報道,其中以1974 年印度發生的中毒事件最為嚴重:印度西部兩個邦中200多個村莊皆以玉米為主食,由于當年雨水過多,造成玉米嚴重霉變,村民食用霉變玉米后導致397人中毒,106人死......閱讀全文
自1962 年分離出黃曲霉毒素以來,人們對其毒性進行了較深入的研究,發現其毒性屬于極毒,其劇烈的毒性比人們熟知的劇毒藥氰化鉀要強10倍,比眼鏡蛇、金環蛇的毒汁還要毒,比劇毒農藥1605、1059的毒性強28~33倍,一粒嚴重發霉含有黃曲霉毒素40μg的玉米,可令兩只小鴨中毒死亡。北京醫科大學曾用
黃曲霉毒素(AFT)是黃曲霉和寄生曲霉等某些菌株產生的雙呋喃環類毒素。其衍生物有約20種,分別命名為B1、B2、G1、G2、M1、M2、GM、P1、Q1、毒醇等。其中以B1的毒性最大,致癌性最強。動物食用黃曲霉毒素污染的飼料后,在肝、腎、肌肉、血、奶及蛋中可測出極微量的毒素。黃曲霉毒素及其產生菌
A型肉毒毒素的氣溶膠對人吸入的致死量為0.3μg,LCt50為0.1~0.5mg·min/m3,靜脈注射致死量為0.15~zaaz0.3μg,口服致死劑量為8~10μg,該毒素對小鼠的毒性LD50值約為3×10–5~3×10–4μg。野外試驗表明,由于大規模施放方法尚未解決,肉毒毒素通過呼吸道中
黃曲霉毒素是黃曲霉和寄生曲霉的代謝產物,特曲霉也能產生黃曲霉毒素,但產量較少。黃曲霉毒素是一組化學結構類似的化合物,目前已分離鑒定出12種,包括 B1,B2,G1,G2,M1,M2,P1,Q,H1,GM,B2a?和毒醇。黃曲霉毒素的基本結構為二呋喃環和香豆素,在紫外線下,黃曲霉毒素 B1,B2?發藍
黃曲霉盡管種類繁多,但它們基本結構中都有二呋喃環和氧雜萘鄰酮(又名香豆素),前者為其毒性結構,后者可能與其致癌有關。AFT難溶于水、己烷、乙醚和石油醚,易溶于甲醇、乙醇、氯仿、乙腈和二甲基甲酰胺等有機溶劑,分子量為312~346,熔點為200~300℃。AF對光、熱和酸穩定,耐高溫,通常加熱處理
從化學結構上看,黃曲霉毒素是高度取代的香豆素。其中 AFB1類為甲氧基、二呋喃環、香豆素、環戊烯酮的結合物。AFG1類結構為甲氧基、二呋喃環、香豆素和環內酯。自然環境下,在被污染的食品中只檢測出AFB1、AFB2、AFG1、AFG2、AFM1和 AFM2,其中以 AFB1存在量最大也毒性最高,A
黃曲霉毒素具有致突變性,能使人成纖維細胞發生程序外DNA合成,動物實驗可見染色體畸變,染色體斷裂,某些染色體4q、13q、14p發生缺失。AFB1是一種能導致生物體遺傳物質發生變化的致突變化合物,但 AFB1本身不能引起突變,而必須在機體內經過代謝活化后才具有致突變作用,稱為間接致突變物。AFB
碾磨搓洗 黃曲霉素在食品中分布極不均勻,在花生樣品中以霉變、破損、長芽、皺皮及變色花生粒最為集中,只要將其揀除,毒素含量將大大降低,甚至低到無毒。碾磨加工可將大部分集中于米糠層和谷皮、胚層的黃曲霉素去除一大部分;搓洗可去除糧食表面的大量毒素。? 吸附法 常用的吸附劑有沸石、活性白陶土、活性
黃曲霉毒素是真菌毒素(約300余種)中的一大類,它于1993年被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癌癥研究機構認定為Ⅰ類致癌物,是已知的真菌毒素中毒性和致癌性最強,因而也受到最廣泛研究的毒素。1960年,英國發現有10萬只火雞死于一種以前沒見過的病,被稱為“火雞X病”,再后來鴨子也被波及。追根溯源,其罪魁禍首
1、穩定性極高:采用進口熒光微球,顆粒均一,從源頭保證產品穩定性好,批次內、批次間重現性好。試劑條可常溫運存,無需冷藏。檢測后,試劑條烘干后可保存一年,實現結果的可追溯性。采用恒溫器裝置,一條一孔,自動計時,不受外界溫濕度影響,適用場地更廣。 2、快速準確定量:集膠體金快速,酶聯免疫定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