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天光所等研制的望遠鏡陣列投入中國南極中山站運行
中國第38次南極科學考察期間,我國天文學家在南極中山站建成首個天文觀測站點,并安裝了一套由五個鏡筒組成的小型望遠鏡陣列,可同時開展四個光學波段大視場測光觀測和近紅外波段觀測,目前已投入越冬觀測運行。 南極是“空間和天文觀測”的優勢場所,為我國天文學發展提供了優秀的臺址和新的機遇。中國科學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是南極天文研究的主要發起單位之一,拓展了天文儀器技術研究的新領域,相繼為中國南極昆侖站、泰山站、中山站提供了包括南極巡天望遠鏡在內的多臺套極區天文觀測設備,取得了重要觀測科研成果。 2018年,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和南京天光所共同組建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劃重點領域創新團隊”(以下簡稱創新團隊),擬依托我國南極考察站,構建中山站—泰山站—昆侖站的天文觀測鏈路,推動南極天文觀測體系化發展。 此次安裝的小型望遠鏡陣列由創新團隊自主研發,光學波段鏡筒共計4個,單鏡筒口徑150mm,視場直徑6°;近紅外0.......閱讀全文
我國南極中山站首臺光學望遠鏡“進駐”
經過十幾天艱苦的安裝調試,“南極亮星巡天望遠鏡”(BSST)日前在我國南極中山站正式實現初光。 “BSST能被科研人員專注利用,將極大地彌補我國在南極地區開展太陽系外行星搜尋工作的不足。”正在南極中山站越冬值守的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姜鵬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據了解,BSST由中科院國
南京天光所等研制的望遠鏡陣列投入中國南極中山站運行
中國第38次南極科學考察期間,我國天文學家在南極中山站建成首個天文觀測站點,并安裝了一套由五個鏡筒組成的小型望遠鏡陣列,可同時開展四個光學波段大視場測光觀測和近紅外波段觀測,目前已投入越冬觀測運行。 南極是“空間和天文觀測”的優勢場所,為我國天文學發展提供了優秀的臺址和新的機遇。中國科學院南京
南極中山站建站30周年
右圖 中國南極中山站全景。我國第35次南極考察隊供圖 1989年2月建站的中國南極中山站,位于南緯69度22分、東經76度22分,地處南大洋普里茲灣東南沿岸、東南極大陸拉斯曼丘陵,與俄羅斯進步站毗鄰。
中國在南極中山站完成激光雷達安裝
中國第35次南極科學考察隊日前在南極中山站順利完成鈉熒光多普勒激光雷達探測系統的安裝和調試,首次同時探測到南極中間層頂區大氣溫度和三維風場,填補了極隙區中高層大氣探測的空白。 激光雷達項目負責人、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研究員黃文濤介紹說,激光雷達在天空晴好、無大片云層遮擋時,可24小時晝夜連續觀測。
國產測光望遠鏡年底將登上南極最高點
記者8月21日從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獲悉,由該所研制的4架口徑為14.5厘米的測光望遠鏡將在今年年底登上南極最高點冰穹A,用于南極天文觀測選址工作。?中國在南極地區的科考工作一直走在世界前列,此前,中國已在南極建立了長城站和中山站。2005年初,以中山站作為中轉地的中國南極科考隊首次登上南極內陸冰
中國在南極中山站建立大氣本底監測站
新華網南極中山站3月5日電(記者張建松)在中國第24次南極科學考察期間,來自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的研究人員在南極中山站成功建立了一個大氣本底監測站,這使中國具備了對中山站附近的南極大氣本底進行連續監測的能力。 3月4日,我國南極考察隊員逯昌貴、張東啟、高龍(從左至右)在中國南極大氣監測站前。 我
中國第28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凱旋
在歡快的鑼鼓聲中,中國第28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凱旋。4月8日,在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國家海洋局與上海市政府舉行了簡樸而熱烈的歡迎儀式。 中國第28次南極科學考察歷時163天,圓滿完成“一船三站”考察任務。“雪龍”號極地科學考察船安全完成天津港——澳大利亞弗里曼特爾港——中山站——
上海師大自主研發低頻射電望遠鏡參與南極科考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5209.shtm 在中國第39次南極科學考察中,有一架來自上海師大研究團隊自主研發的低頻射電望遠鏡。 上海師大研究團隊自主研發低頻射電望遠鏡參與中國第39次南極科學考察。 本文圖片均為
撤離南極冰蓋之巔
科考隊員在查看昆侖站天文區的巡天望遠鏡AST3—2。昆侖站旁的營地。 1月24日,在完成南極內陸冰蓋之巔冰穹A地區的各項科考任務后,中國第三十五次南極科學考察隊昆侖隊撤離昆侖站營地,踏上返回南極中山站之旅。
中國科大對南極望遠鏡遠程控制
記者近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核探測與核電子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教授王堅課題組針對南極望遠鏡開發的自主觀測和遠程控制系統,形成對惡劣條件下觀測設備的高效控制,適用于各種科研設備,構建了自主觀測和遠程控制框架,并進行了推廣應用,特別是部署在南極的觀測設備,極大地提高其觀測效能。 南
中國第35次南極考察隊返回上海
3月12日,中國第35次南極考察隊安全完成考察任務,乘“雪龍”船返回上海。考察隊經受了南極嚴酷自然環境的考驗,克服了“雪龍”船碰撞冰山后帶來的各種困難,在科學考察和綜合保障等方面,取得了多項成果。 據悉,此次考察隊由349人組成,分別開展了長城站、中山站、泰山站、昆侖站、羅斯海新站等站點的綜
人民日報求解:我國為何還要建南極科考站
11月7日,中國第三十次南極考察隊乘坐剛剛大修完的雪龍船奔赴南極。與往年科考不同的是,此行的重中之重,是在南極冰原上建造一個新的科考站。 繼南極長城站、中山站,以及昆侖站之后,我國第四個南極科考站馬上就要開建。這個被命名為泰山站的度夏站,位于中山站至昆侖站之間,主要目標是為南極最高海拔科考
冰雪南極-巍巍“中山”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7087.shtm 南緯69度22分24秒、東經76度22分40秒,終年白雪皚皚的南極維斯托登半島上,中國南極中山科學考察站巍然屹立。近期,中山站迎來中國第39次南極科考隊。在中山站期間,科考隊員進
我國已運行南極最大光學望遠鏡
9月7日至8日,2017極地科學亞洲論壇在上海舉行。中國是本屆論壇的輪值主席國,來自中、日、韓等8個國家的80余位極地科學研究專家與學者參加了論壇。 會上,專家透露,我國自主建造的第一艘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本月底將開始組裝。同時,中國不僅在昆侖站成功運行南極最大光學望遠鏡,而且已逐步打造出完整的
首臺南極巡天望遠鏡通過外部評審
會議現場 3月13日,中科院南極天文中心邀請來自國內多所高校和天文臺的專家,在中科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進行了首臺南極巡天望遠鏡AST(Antarctic Survey Telescope)的外部評審。 南極天文中心主任王力帆研究員介紹了與會專家和南極巡天望遠鏡的發起過程,南京
從這里登上南極內陸最高點
南極中山站站長、中國極地研究中心極地大氣與空間物理學研究室主任胡紅橋正在經歷第三次南極越冬。 近日,南極中山站激光雷達安裝成功。在天空晴好時,今年他和團隊可實現對極區中高層大氣24小時晝夜連續觀測,填補我國極區中高層大氣觀測空白。 1989年2月26日,我國在白色荒涼的南極大陸上
我國將在南極安裝五架天文望遠鏡
記者11月23日從中國南極天文中心獲悉,未來5年內,我國將在南極安裝5架天文望遠鏡,用于開展超新星宇宙學、宇宙暗物質等國際天文前沿領域的研究。 2006年,中國南極天文中心在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成立。根據該中心的相關計劃,“十二五”期間,我國將在南極安裝3架全自動“南極巡天望遠鏡”、1架2.
南極冰蓋之巔將裝首臺巡天望遠鏡
我國第28次南極科考隊將于11月3日由天津出發奔赴南極。記者日前從第191期東方科技論壇上獲悉,此次起航的極地科考破冰船雪龍號將搭載我國自主研發的全自動無人值守“南極大視場巡天望遠鏡”(AST3),它將被運往南極冰蓋最高點——冰穹A,成為南極天文臺的“重要一員”。 “我國在建的南極天文臺
南極極區空間環境實驗室投入使用
首次獨立建成南極永久性驗潮站 考察隊在中國南極中山站附近海域建立了一座數據實時傳輸永久性驗潮站,這是我國首次獨立建成的南極永久性驗潮站,為我國監測南極海平面變化、開展全球氣候變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支撐平臺。 ? 首次應用無人機開展大范圍南極海冰觀測 考察期間,科考隊員首次在
兔年元宵節,中國南極科考隊員吃上了湯圓
南極廣袤無垠的白色大地上,閃爍著中國科考人員堅守蒼涼、迎春奮戰的身影。2月5日,農歷正月十五,《中國科學報》記者連線正在南極中山站考察的中國第39次南極科考隊隊員桑鵬,獲悉元宵佳節當天,科考人員團聚在冰天雪地的中山站,共度了一個艱苦而溫馨的元宵佳節。在后方的及時保供下,隊員們吃上了香糯的湯圓。中國第
我國科學家將出征南極為新科考站選址
極地考察船“雪龍”號9月底剛從北極回國,今天(10月25日)青島籍16名科研專家再次出征,陸續到廣州匯合,于11月5日參加我國第29次南極科學考察。據了解,這些科研專家分別來自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國海洋大學、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此次南極科考有一項特殊的任務:為中國第四個南極科
東南極冰蓋由內向外加速流動
中國第35次南極科考隊22日測量的冰流速顯示,距離中山站344公里處的東南極冰蓋近14年來以平均每年22米的速度移動。結合其他數據,這說明東南極冰蓋從內陸向邊緣的冰流速逐漸增加。 南極冰蓋是直接覆蓋在南極大陸上的冰體,分為東南極冰蓋和西南極冰蓋。測量南極冰蓋的變化情況,對于認識南極環境
南京天光所完成南極巡天望遠鏡維護與升級
航行3萬海里、歷經158天,近日載著成功完成各項科考任務的中國第32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員們,“雪龍”號極地考察船順利返回上海基地碼頭。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楊世海副研究員也圓滿完成對南極巡天望遠鏡的維護與升級。 中國第32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于2015年11月7日從上海起航。楊
連線中科院科考人員桑鵬:此次南極科考不同以往
? ? ? ? ? ?科研人員桑鵬在南極開展科考工作。受訪者供圖 “雙龍奔騰探南極,雪地科考豎紅旗。”近日,中科院精密測量院大地測量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科研人員,踏上南極科考征途,參與中國第39次南極科考。12月13日,《中國科學報》記者連線正在中國南極中山站執行科考任務的實驗師桑鵬,獲知現場
我國將在中山站建設極區地球空間環境實驗室
中國專家日前對記者說,中國將在第26次南極考察期間,在位于東南極的中山站全面建設極區地球空間環境實驗室。 中國極地研究中心極地高空大氣物理學研究室主任胡紅橋說,極區是地球面向太空敞開的窗戶,在那里地磁場近乎垂直地進出,太陽風中的帶電能量粒子易于進入地球磁層,并接近垂直地向電離層以至中高層大
“雪龍”號科考船凱旋
北京時間4月5日21時左右,“雪龍”號科考船在上海長江口錨地下錨,并將于8日停靠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在航行5個多月、2.8萬余海里之后,“雪龍”號終于凱旋“回家”。 “雪龍”號于2011年11月3日從天津正式起航,11月11日越過赤道進入南半球,11月底到達南極中山站,先后完成了中
楊惠根領隊詳解中國第34次南極科考任務
?? ?? 北緯8度,東經139度。太平洋深處風平浪靜,方圓幾十公里看不到一艘船,“雪龍”號在深藍中航行。 這是中國科考隊第34次行駛在出征南極的航道上。在“雪龍”號上,中國第34次南極科學考察隊領隊、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主任楊惠根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詳細解讀此次南極科考任務。 164天16個航段
第35次南極考察隊暨“雪龍”號科學考察船凱旋抵滬
中鐵建工集團南極建設者抵滬在“雪龍”號前合影。 3月11日晚,中鐵建工集團南極建設者們隨中國第35次南極考察隊暨“雪龍”號科學考察船凱旋抵滬。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和中鐵建工集團相關負責人前往碼頭迎接“雪龍”船靠港。自2002年以來,中鐵建工集團已16次隨中國科考隊遠征南極。在本次南極建設中完成了羅斯海
中國南極科考站地區最新系列衛星影像圖發布
由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監制、北京師范大學全球變化與地球系統科學研究院研制、最新的中國南極科學考察站地區系列衛星影像圖,9月28日在2013年中國極地科學學術年會上正式發布。 據北京師范大學全球變化與地球系統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程曉教授介紹,此次發布是中國南極中山站和昆侖站的衛星影
中國第四個南極科學考察站泰山站破冰開建
泰山站正在開工建設 記者從國家海洋局獲悉:經過一周跋涉,中國第30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內陸隊克服氣溫低、負載大、雪面軟等諸多困難,日前順利抵達泰山站建站地點,正式破冰開建。 據介紹,泰山站是中國第四個南極科學考察站,位于中山站與昆侖站之間,處于前往格羅夫山的分岔路口、東南極內陸冰蓋伊麗莎白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