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軟骨瘤系由骨質組成的基底和瘤體、透明軟骨組成的帽蓋和纖維組成的包膜三種不同組織所構成的腫瘤。基底有時細長,有時粗短。瘤體有時呈球狀、杵狀或菜花狀,所含骨質與正常松質骨無異。軟骨帽蓋為球狀,厚薄不一,表面光滑,其結構與正常的關節面透明軟骨無異。纖維組織包膜甚薄,和軟骨帽密切相連,不易剝離。包膜深層為產生透明軟骨的成軟骨組織,骨軟骨瘤即由此生長。由成軟骨組織產生軟骨,由軟骨通過鈣化和骨化作用產生瘤體的松質骨。近1%病人的骨軟骨瘤發生惡變,由包膜深層開始,繼而發展為軟骨肉瘤。......閱讀全文
骨軟骨瘤系由骨質組成的基底和瘤體、透明軟骨組成的帽蓋和纖維組成的包膜三種不同組織所構成的腫瘤。基底有時細長,有時粗短。瘤體有時呈球狀、杵狀或菜花狀,所含骨質與正常松質骨無異。軟骨帽蓋為球狀,厚薄不一,表面光滑,其結構與正常的關節面透明軟骨無異。纖維組織包膜甚薄,和軟骨帽密切相連,不易剝離。包膜深
1.多發于青少年,好發于長骨干骺端,單發或多發,多發者常伴有骨骼發育異常。 2.腫瘤起自干骺端,形狀不一,可出現神經壓迫癥狀或關節功能障礙。 3.惡變少見。如成年后腫瘤繼續生長,且迅速,應疑惡變為軟骨肉瘤。 4.X線攝片及病理檢查可確診。
骨軟骨瘤又名外生骨疣,也屬軟骨腫瘤,最為常見,有單發性及多發性兩種。單發性多見。多發性較少見,常合并骨骼發育異常,最多發生于膝關節及踝關節附近,常為二側對稱性并有遺傳性,又稱遺傳性多發性外生骨疣。發生于關節附近骨端的叫做骺生骨軟骨瘤,位于趾末節趾骨的叫做甲下骨疣。骨軟骨瘤由纖維組織包膜、軟骨帽和
本病的發病原因尚不完全明了 (1)由于先天性胚漿缺陷; (2)由于骨骺板的錯置移位; (3)從骨膜內層的殘余幼稚細胞或化生而成的軟骨細胞逐漸生長而形成骨贅; (4)由于骨膜生長不完全,不能約束骺軟骨的增生,引起軟骨的畸形成骨贅; (5)由于在骨骼在長過程中干骺失去共塑形的能力,使干骺增
骨樣骨瘤為常見的良性骨腫瘤,常發生于股骨、脛骨、肱骨、手足骨和脊柱。但發生于跖骨的骨樣骨瘤報道較少,我們回顧了經病理檢查明確診斷的跖骨骨樣骨瘤1例,并結合國內外文獻進行分析討論,以提高對跖骨骨樣骨瘤特點的診治水平。病例資料患者男,26歲,以“右足疼痛1月余”收入院。患者1個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右足背疼
1.X線表現:表現為附著于干骺端的向外骨性突起,生長方向與肌肉的牽引方向一致,與受累骨皮質和松質骨相連,軟骨帽不顯影,有長蒂型和廣基型之分。 多發性骨軟骨瘤表現為干骺端增粗,皮質變薄,腫瘤外形不一,常出現患骨關節畸形,當腫瘤惡變時,其表面的軟骨部分迅速長大,當有大量鈣化時,則X線表現明顯。
僅依靠臨床和影像學依據即可診斷,唯一的問題是鑒別良性骨軟骨瘤和發生肉瘤變的骨軟骨瘤。需要全面分析所有的臨床、放射影像、骨掃描、大體病理及組織學特點。
骨軟骨瘤是骨腫瘤中常見的良性病變,占良性骨腫瘤58.18%,男女之比為1.84∶1,發病年齡以11~20歲多見,占43.51%。該病惡變率約為1%,常見的好發部位是股骨(30%)、肱骨(20%)、脛骨(17%),下肢發病多于上肢,其比例為2:1。該病可分為多發性與單發性,多發性骨軟骨瘤與單發性骨軟骨
骨軟骨瘤多發生于幼年和少年,男多于女。骨軟骨瘤好發于長骨骨骺附近;其好發部位順次為股骨上下端、脛骨上端、肱骨上端、脛骨下端。骨盆、肩胛骨、脊椎、肋骨等亦可發生。 除少數腫瘤因其位置、體積、形狀關系,可以壓迫血管,壓迫或刺激神經,妨礙關節或肌腱活動,或引起局部摩擦性滑囊炎外,均不產生任何癥狀。基
約有1%的單發性骨軟骨瘤可惡變,但多發性骨軟骨瘤發生惡變為軟骨肉瘤者為10~20%。 多發性骨軟骨瘤可妨礙正常長骨生長發育,以致患肢有短縮彎曲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