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血培養是把靜脈穿刺獲得的血液接種到一個或多個培養瓶或培養管中,用來發現、識別細菌或其它可培養分離的微生物(如大腸桿菌、念珠菌屬、霉菌屬等),這些微生物存在于血液中形成菌血癥或真菌菌血癥。 2在病人的血液中檢測出微生物對感染性疾病的診斷、治療和預后有重要的臨床意義。當細菌或真菌在血液中迅速繁殖超出單核吞噬細胞系統清除這些微生物的能力時,即產生持續的菌血癥,并且可感染血管外組織。 3病原微生物從血管外經淋巴管直接進入血流,病人可發生血管內感染(如感染性心內膜炎、真菌性動脈瘤、化膿性靜脈炎、感染性動脈瘺和動靜脈管炎)。 4除多處感染或動脈內有感染灶外,大量涌入血流的細菌能在幾分鐘至數小時內被全部清除,肝和脾臟中的巨噬細胞對清除血流內的細菌起著重要的作用,特異性抗體有促清除作用,多形核白細胞在控制血管外局部感染中起重要作用,血管內的中性粒細胞也有一定清除微生物的作用。 5但細菌的莢膜和毒力因子卻阻礙了清除作用的進行。......閱讀全文
【標本要求】采集原則:培養瓶的消毒:加70%的異丙基乙醇到橡膠塞1分鐘。無菌操作抽取靜脈血,成人5~10ml,幼兒1~5ml,(血液與增菌之比1:5~1:10),采血后立即行無菌操作將血液接種于血液培養瓶內,混勻立即送檢。轉運:最好立即送檢,否則保溫35度2H內。采集次數:急性膿毒病,10min內從
1.分枝桿菌血培養要求:必須用特殊的商品化分枝桿菌血培養瓶。所有培養都必須孵育至少4周。培養溫度為25~30℃。說明:雖然分枝桿菌并不需要特別復雜營養的微生物,但是為了更好地從血標本中分離出分枝桿菌,需要在肉湯培養基中補充脂肪酸(如油酸)、白蛋白和二氧化碳。一些分枝桿菌菌種(如日內瓦分枝桿菌、嗜血分
血培養標本采集與運送 (1)一般應在抗生素使用前、患者發熱初期或開始出現寒戰時采集標本。 (2)根據需要選擇適當的培養基。 (3)患者抽血后直接注入血培養瓶,應先需氧瓶后厭氧瓶,貼好條碼,盡快送檢。若不能及時送檢,可于室溫保存,不可放置冰箱保存。 (4)實驗室收到標本后檢查無誤,即刻放入
當機體任何一個器官和部位嚴重感染時,并導致細菌感染進入血液導致敗血癥時,進行血液細菌培養是非常重要的。簡而言之,就是血液培養。1.早期診斷細菌是否進入血液,防止敗血癥。2.血液中一旦檢測有細菌生長,應準確分析是哪種細菌,同時作抗生素敏感實驗,以便指導醫生準確使用抗生素。3.監控血液中抗生素濃度及細菌
血培養將新鮮離體的血液標本接種于營養培養基上,在一定溫度,濕度等條件下,使對營養要求較高的細菌生長繁殖并對其進行鑒別,從而確定病原菌的一種人工培養法.用于菌血癥,敗血癥及膿毒敗血癥的病因學診斷.?一般需要5-7天,才能出報告.血培養是確定病原菌的一種人工培養法.用于菌血癥,敗血癥及膿毒敗血癥的病因學
下面對血培養的適應癥,采血時機。采血量,如何采血,兒童菌血癥血培養如何采集,CRBSI 如何采集,如何解讀血培養的報告等問題一一做了解答。?血培養的適應癥是什么??? ? 發熱(> 38°C)? ??體溫過低(< 36°C)? ??白細胞增多 (> 10.000/μl)? ??粒細胞減少(< 1.0
血培養 blood culture 將新鮮離體的血液標本接種于營養培養基上,在一定溫度、濕度等條件下,使對營養要求較高的細菌生長繁殖并對其進行鑒別,從而確定病原菌的一種人工培養法。用于 菌血癥、 敗血癥及膿毒敗血癥的病因學診斷。?一般需要5-7天,才能出報告。
采血指征臨床上疑為敗血癥、膿毒血癥或其他血液感染的患者:發熱(≥38℃)或低溫(≤36℃)、寒戰、 白細胞增多(>10×109/L,特別有“核左移”未成熟的或桿狀核白細胞增多)、 粒細胞減少(成熟的多核白細胞
當微生物侵入血液迅速繁殖超出機體免疫系統清除這些微生物的能力時形成菌血癥或真菌血癥(統稱血流感染),并可感染血管外組織,屬臨床醫學急癥,應盡快采集血液進行培養。資料顯示,菌血癥或真菌血癥發病率近10年來持續增加,2007年美國共報告菌血癥發生66萬例,在各種感染中居首位,且死亡率高(20%~50%)
血培養是把 靜脈穿刺獲得的血液接種到一個或多個培養瓶或培養管中,用來發現、識別細菌或其它可培養分離的微生物(如大腸桿菌、念珠菌屬、霉菌屬等),這些微生物存在于血液中形成 菌血癥或真菌菌血癥。在病人的血液中檢測出微生物對感染性疾病的診斷、治療和預后有重要的臨床意義。當細菌或真菌在血液中迅速繁殖超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