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重慶5月18日電 題:90歲博物館研究員揭秘:熊貓是什么時候開始“吃素”的? 新華社記者張桂林、劉恩黎、朱高祥 “我們從這塊熊貓牙齒化石來看,小種大熊貓的牙齒結構已經發生重大變化,可以證明這一時期的大熊貓已經開始吃竹子了。”黃萬波說。 黃萬波是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如今90歲的他在重慶自然博物館擔任特約研究員。在“國際博物館日”到來之際,黃萬波給記者講述了大熊貓的直系祖先小種大熊貓的發展歷史,以及大熊貓飲食習慣的演變。 “小種大熊貓化石最早發現于廣西柳城巨猿洞,1984年,我在重慶巫山龍骨坡首次發現了小種大熊貓的顱骨,這個顱骨比現生大熊貓的顱骨小得多,牙齒結構與更早期的熊貓相比,變化非常明顯。其上第四前臼齒的主尖內面沒有副尖,牙冠與齒根接合處也沒有釉質凸起,俗稱齒帶,下臼齒也明顯和現生大熊貓更像,便于磨......閱讀全文
“我們從這塊熊貓牙齒化石來看,小種大熊貓的牙齒結構已經發生重大變化,可以證明這一時期的大熊貓已經開始吃竹子了。”黃萬波說。 黃萬波是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如今90歲的他在重慶自然博物館擔任特約研究員。在“國際博物館日”到來之際,黃萬波給記者講述了大熊貓的直系祖先小種大熊
新華社重慶5月18日電 題:90歲博物館研究員揭秘:熊貓是什么時候開始“吃素”的? 新華社記者張桂林、劉恩黎、朱高祥 “我們從這塊熊貓牙齒化石來看,小種大熊貓的牙齒結構已經發生重大變化,可以證明這一時期的大熊貓已經開始吃竹子了。”黃萬波說。
? ? 腸道微生物的季節性動態,幫助大熊貓達到營養利用最大化(課題組供圖)? ? ?? ? 對人類來說,“高纖低脂”的飲食結構是減肥秘訣。但有一種動物,每天都吃這樣的“減肥餐”,卻依舊長得胖乎乎、圓滾滾,這是誰呢?? ? 北京時間1月19日凌晨,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魏輔文院士團隊在《
在人類的眼中,所有的大熊貓不論雌雄,其外形、體態和毛色等都是相同的,大熊貓個體之間如何相互識別?劃地盤和吸引異性是動物世界最為熱衷的頭等大事,即使憨態可掬的大熊貓也對這兩件大事具有戰略意識,大熊貓們如何吸引配偶和示警天下?它們采用什么方式來區分親屬和非親屬,從而避免和近親個體交配繁殖?對于科學家來
“我們正在做人參的全基因組測序和基因表達譜的繪制,配合吉林省人參產業的新騰飛。我們首先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包括種質資源調查、分子育種體系建立、農藝性狀與環境的關系等。”11月9日,在趕赴長春的前夕,中科院北京基因組所副所長于軍研究員接受了《科學時報》記者的獨家專訪,講述了“中國人參基因組計劃”的來龍
在當代社會,保持健康的體重似乎變得越來越困難,減肥也成為了潮流,各種減肥方式層出不窮。很多人“胡吃海喝”后,希望通過節食來“挽回”體重。在中國,超重和肥胖人群已逾3億人。值得注意的是,肥胖既是一種特征,也是一種疾病。 素食高纖維飲食,一直是人們減肥的訣竅,但是大熊貓一直以高纖維素的竹子為食,它
“熊貓血”這個詞大家都聽說過,在之前的介紹中我們已經了解了,它是指人體一種血型——Rh陰性血,這種血型的人群在我國比例很小,因為它的這種稀有性故被稱為“熊貓血”。但是在工作中,我們還會遇到一些更為特殊的患者,他們的血型處于界定“熊貓血”的邊緣,血型鑒定更為特殊,這就是我們接下來要介紹的Rh血型系統D
在“三高”的風險因素中,高脂飲食是重要一項。因此,不少人認為,只要堅持吃素,就能遠離“三高”。火箭軍特色醫學中心內分泌風濕科主任李全民教授強調,這種說法其實是種誤區,既不科學,更不利于健康。 長期吃素容易引起體內B族維生素缺乏,特別是維生素B1、B2、B6等在蛋、奶、魚、肉中含量豐富,若體內
《美國醫學會雜志·內科學卷》公布的一項大型研究發現多攝入植物蛋白有助降低死亡風險,而高動物蛋白則會增加死亡風險。 研究論文第一作者、馬薩諸塞綜合醫院博士后宋明洋說,在他們的研究人群中,飲食所攝入的植物蛋白主要來源有面包、谷類、意大利面、堅果和豆類,動物蛋白的主要來源有豬、牛、羊肉等紅肉、雞肉、
作為遠古霸主的恐龍在地球上生活了億萬年,最終只化為幾根骨頭留給了世人。而在各種災難面前,憨態可掬的大熊貓竟穩當地生活了800萬年依舊瀟灑,成為科學家研究生物進化的“活化石”,一舉奠定了其國寶級地位。 然而這個沒事就賣賣萌的家伙,是靠什么活到了現在?這一切可能歸因于大熊貓是個吃貨。近日在線發表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