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氣莢膜桿菌分解糖類能力強,能分解乳糖、葡萄糖、蔗糖、麥芽糖產酸產氣,不分解甘露醇及水楊苷。在葡萄糖高層瓊脂管中,由于分解葡萄糖產生的大量氣體,可把培養基沖破為數段。在牛乳培養基中,能迅速分解乳糖,產酸產氣,酪蛋白被酸凝固,形成凝塊與乳清,凝塊所產生的大量氣體沖擊,形成分散的海棉狀碎塊,并可將部分培養基沖至管口棉塞處,這種氣勢兇猛的現象,一般于培養6h后即可發生,稱為“洶涌發酵現象”,是本菌特點之一。此外,產氣莢膜桿菌能液化明膠,但不消化已凝固的蛋白質及血清,產生硫化氫,不形成靛基質,能還原硝酸鹽為亞硝酸鹽。......閱讀全文
產氣莢膜桿菌分解糖類能力強,能分解乳糖、葡萄糖、蔗糖、麥芽糖產酸產氣,不分解甘露醇及水楊苷。在葡萄糖高層瓊脂管中,由于分解葡萄糖產生的大量氣體,可把培養基沖破為數段。在牛乳培養基中,能迅速分解乳糖,產酸產氣,酪蛋白被酸凝固,形成凝塊與乳清,凝塊所產生的大量氣體沖擊,形成分散的海棉狀碎塊,并可將部
產氣莢膜桿菌為兩端鈍圓、長4-8μm、寬1-1.5μm的粗大桿菌,單獨或成雙存在,亦有呈短鏈狀排列者,無鞭毛,不能運動,在人或動物體內能形成莢膜。在自然界中以芽胞形式存在,芽胞卵圓形,與菌體同大,位于中央或次末端,革蘭氏染色陽性。
產氣莢膜桿菌為專性厭氧菌,最適溫度為37℃。在血瓊脂平板上,37℃培養24-48h后,可形成直徑2-5mm,圓形凸起,不透明,光滑,灰白色,邊緣整齊的菌落。菌落周圍有較大的乙型溶血圈,其外圍常又有一層不完全的溶血圈。在皰肉培養基中生長迅速,37℃培養18-24h后,肉湯呈均勻混濁,產生大量氣體,
產氣莢膜桿菌是氣性壞疽的主要病原菌,并可引起厭氧性蜂窩織炎、泌尿系感染和食物中毒。存在于人糞及溫血動物的糞便內,可作為糞便污染水體和土壤的指示菌。此菌具有芽胞,污染水體后存活時間較長,對氯等消毒劑有較強的抵抗力。如水體內未檢出糞大腸菌群和糞鏈球菌而僅檢出此菌,說明該水體以往曾有過糞便污染。產氣莢
產氣莢膜桿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又名魏氏梭菌(Clostridium Welchii),為梭狀芽胞桿菌屬,是厭氧、無動力、能產生芽胞的革蘭氏陽性粗大桿菌,單獨或成雙排列,兩段鈍圓,芽孢大,卵圓形,位于次端,在機體內可形成莢膜,無鞭毛不能運動。芽胞在體內或一般培養物中
產氣莢膜桿菌能產生多種外毒索(可分為12種,以α、β、γ等表示),有些外毒素本身就是酶。根據外毒素的性質和致病作用不同,可將該菌分為A、B、C,D、E、F 6型,其中對人致病的是A、C、和F型。A型主要引起氣性壞疽和食物中毒,C型和F型可引起壞死性腸炎等。在各種毒素中,以α毒素(卵磷脂酶)最重要
所有型菌株均能發酵葡萄糖、麥芽糖、乳糖和蔗糖,產酸產氣。不發酵甘露醇或水楊苷;液化明膠,產生H2S,不能消化已凝固的蛋白質和血清,吲哚陰性。主要代謝產物為乙酸和丁酸,有時也形成丁醇。 分型 根據本菌產生外毒素種類之不同,可將產氣夾膜梭菌分成A、B、C、D、E5個毒素型。5型中對人致病的主要是
人類氣性壞疽的主要病原菌。1892年,美國病理學家W.H.韋爾奇等自一尸體分出本菌,因而又稱韋氏梭菌。菌體較大,大小為(0.9~1.3)×(3.0~9.0)微米,無鞭毛,有莢膜。芽孢橢圓形,位于次級端。厭氧不嚴格。菌落直徑2~5毫米,血瓊脂平板上有溶血圈。糖發酵能力強,產酸產氣。本菌的特征之一是
厭氧但不十分嚴格。最適溫度為45℃。血平板:雙層溶血環。皰肉培養基:產生大量氣體。牛乳培養基:分解乳糖產酸,使酪蛋白凝固,同時產生大量氣體,出現“洶涌發酵”現象。
一、流行病學 產氣莢膜梭菌為厭氧芽胞菌,是引起食源性胃腸炎最常見的病原之一。可引起典型的食物中毒、爆發。由產氣莢膜梭菌引起的疾病為魏氏梭菌中毒。患者臨床特征是劇烈腹絞痛和腹瀉。攝食被本菌污染的食品后822小時開始發病。在食品中該菌數量必須達到很高時(1.0×107或更多),才能在腸道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