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食物、動物及植物因素。 2.藥物,如青霉素、磺胺類、痢特靈、血清疫苗等,常通過免疫機制引發蕁麻疹。而阿司匹林、嗎啡、阿托品、維生素B1等藥物為組胺釋放物,能直接使肥大細胞釋放組胺引發蕁麻疹。 3.感染,包括病毒(如肝炎病毒)、細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真菌和寄生蟲(如蛔蟲等)。 4.物理因素,如溫度變化、日光、摩擦、壓力、運動等都可引起。 5.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胃腸疾病,代謝障礙,內分泌障礙和精神因素亦可引起。......閱讀全文
1.食物、動物及植物因素。 2.藥物,如青霉素、磺胺類、痢特靈、血清疫苗等,常通過免疫機制引發蕁麻疹。而阿司匹林、嗎啡、阿托品、維生素B1等藥物為組胺釋放物,能直接使肥大細胞釋放組胺引發蕁麻疹。 3.感染,包括病毒(如肝炎病毒)、細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真菌和寄生蟲(如蛔蟲等)。 4.物
慢性蕁麻疹常見病因有: 1.飲食 食物以魚、蝦、蟹、蛋類常見;部分香料、調味品也可引起。 2.藥物 藥物可引起本病。青霉素、磺胺類、痢特靈、血清疫苗等,通過免疫機制引發蕁麻疹。而阿司匹林、嗎啡、阿托品、維生素B1等藥物為組胺釋放物,能直接使肥大細胞釋放組胺引發蕁麻疹。 3.感染 包括
1、全身抵抗力下降,如疲勞或者飲酒過度。 2、鼻部疾病累及。 3、扁桃體炎癥累及。 4、生活環境欠佳;工作環境中存在刺激性物質,如制革廠、卷煙廠等;有毒化學制劑,包括氯、氨等刺激。 5、上呼吸道感染前驅癥狀。 6、全身慢性疾病導致呼吸道抵抗力下降。 7、過敏因素導致。 8、胃食管反
急性動脈栓塞是指來自于心臟、近端動脈壁,或者其他來源的栓子隨動脈血流沖入并栓塞遠端直徑較小的分支動脈,繼而引起此動脈供血臟器或肢體的缺血性壞死。多見于下肢,嚴重者將最終導致截肢。 造成動脈急性栓塞的栓子根據來源分為: 1、心源性栓子 約90%的栓子來源于心臟,心房顫動與栓塞關系密切,房顫造
1、全身因素 煙酒刺激、受涼、疲勞致機體抵抗力降低時,易誘發本病。本病多與感冒相關,通常先有病毒入侵,繼發細菌感染。常見的致病病毒包括: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鼻病毒、腺病毒;常見的致病細菌包括溶血性鏈球菌、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卡他球菌等。 2、職業因素 吸入過多的生產性粉塵、有害氣體
急性鼻咽炎是鼻咽部黏膜、黏膜下和淋巴組織的急性炎癥,好發于咽扁桃體。在嬰幼兒較重,而成人與較大兒童的癥狀較輕,多表現為上呼吸道感染的前驅癥狀。 病因 致病菌主要為乙型溶血性鏈球菌、葡萄球菌,亦可見病毒和細菌混合感染病例。受涼、勞累等因素致使機體抵抗力下降是其誘因。 臨床表現 在嬰幼兒,全
【一般資料】男性,40歲,工人【主訴】男性,40歲,工人腹痛,嘔吐1天。【現病史】緣于入院前1天因飲酒后出現腹痛,位置在中上腹,呈持續性,程度中等,向腰背部放射,伴嘔吐,嘔吐非咖啡樣胃內容物數次。無發熱、畏冷,無頭暈、乏力等不適,在外未診治,癥狀無明顯好轉,遂就診我院。急診完善相關輔助檢查;血常規:
急性膽囊炎是由于膽囊管阻塞和細菌侵襲而引起的膽囊炎癥;其典型臨床特征為右上腹陣發性絞痛,伴有明顯的觸痛和腹肌強直。約95%的病人合并有膽囊結石,稱為結石性膽囊炎;5%的病人未合并膽囊結石,稱為非結石性膽囊炎。 1、機械性炎癥 由于膽囊腔內壓力升高,使膽囊壁及黏膜受壓缺血引起; 2、化學性炎
1、梗阻 闌尾為一細長的管道,僅一端與盲腸相通,一旦梗阻可使管腔內分泌物積存、內壓增高,壓迫闌尾壁阻礙遠側血運。在此基礎上管腔內細菌侵入受損黏膜,易致感染。梗阻為急性闌尾炎發病常見的基本因素。 2、感染 其主要因素為闌尾腔內細菌所致的直接感染。闌尾腔因與盲腸相通,因此具有與盲腸腔內相同的以
患者多發生在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狹窄基礎上,由于某些誘因致使冠狀動脈粥樣斑塊破裂,血中的血小板在破裂的斑塊表面聚集,形成血塊(血栓),突然阻塞冠狀動脈管腔,導致心肌缺血壞死;另外,心肌耗氧量劇烈增加或冠狀動脈痙攣也可誘發急性心肌梗死,常見的誘因如下: 1.過勞 過重的體力勞動,尤其是負重登樓,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