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紅五號讓衛星公用平臺從“跟跑”變“領跑”
【曬曬咱的國之重器30】 “東方紅,太陽升……” 提起“東方紅”衛星,許多人都不陌生。 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它不僅開創了中國航天的新紀元,還把“太空‘聽得到’《東方紅》”的豪邁,撒向寰宇。 此后50余年,中國衛星研制能力實現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跨越式發展,“東方紅”衛星(平臺)家族,從“一號”到“五號”,枝繁葉茂,不斷壯大—— 2019年12月27日,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實踐二十號衛星隨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發射升空。 2020年1月5日,衛星成功定點于東經105.5。,幾個月后在軌完成全部功能驗證和新技術試驗。 至此,我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新一代大型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公用平臺——“東方紅五號”(以下簡稱東五平臺)研制成功了! 衛星公用平臺有啥過人之處? “衛星公用平臺就好比一輛公共汽車,通過搭載不同的乘客(載荷)來實現衛星的應用性能。”中國航天科技......閱讀全文
“國之重器”高速前行
散裂中子源、強磁場裝置、同步輻射光源、大型天文望遠鏡……近年來,一項項神秘的大科學裝置陸續建成并投入使用,它們或隱世于高山峽谷,或藏身在喧囂城市的地下,雖然不被世人所熟悉,卻自帶耀眼的光環。它們作為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伴隨著一項項大科學計劃,締造著中國乃至世界科學的未來。 這些大科學裝置何以
“國之重器”期待原始創新
由西安北站駛出的列車經過西成高鐵跨西寶高鐵特大橋。“天眼”探空、神舟飛天、墨子“傳信”、高鐵奔馳……歷史性跨越背后,蘊含著中國對創新這個“第一動力”的高度自覺。新華社發 ?
突破創新瓶頸 打造國之重器
突破瓶頸制約、打造關鍵核心技術的國之重器,關鍵是立足當今世界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蓄勢待發的時代背景,聚焦國家需求,從政府和市場兩方面入手形成目標導向一致的合力,加快形成更有針對性的科技創新系統布局和科技創新平臺系統安排,切實提高我國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 日前,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二次
“國之重器”助民族挺起脊梁
孫長松,不輕松。 他的壓力,來自“頭頂上”的9條道路、4條鐵路和各路燃氣管線、高壓電塔……不獨如此,還要確保眼前這個5層樓高、150米長、4300噸重的龐然大物,從北京城的地下打洞穿過,不差毫厘。 這個臉長得像京劇臉譜的龐然大物,名字叫“京華號”盾構機。此刻,它正在北京東六環地下20多米處掘
打造海洋科研的“國之重器”
探訪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海洋國家實驗室高性能科學計算與系統仿真平臺 海洋國家實驗室供圖 6月的山東青島即墨鰲山灣,草木初盛,碧波涌動,蓬勃如少年。緊鄰海灣的一片現代化建筑,便是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以下簡稱海洋國家實驗室)所在地,也是全國唯一一個試點中的國家實驗室。 向海而興
“國之重器”期待原始創新
核心提示??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先進制造仍存在差距,主要體現在工業基礎存在短板、高端人才短缺、企業全球化經營能力不足等方面 當前,我國科研方面主要以模仿和跟蹤為主,原創性成果較少,基礎研究相對薄弱,高層次人才仍然稀缺 中興事件給中國敲響了警鐘,現在必須摒棄“造不如買、買不如租”的做法,痛下決心
毛軍發代表:以國之重器、國之英才貢獻國之大者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作用必將更加凸顯,一流大學對于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和人才強國的重要意義也越發彰顯。具體表現為以下幾點: 一脈相承的稟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只有培養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夠成為世界一流大學。”
國之重器:洞悉宇宙的“中國天眼”
身在洼地,卻能捕捉遙遠星系的極微弱信號。這是怎么做到的?這,就是我國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中國天眼”(FAST)的過人之處!它是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天文望遠鏡,目之所及,即是“光年之外”;“功力”強大,洞悉深暗宇宙。山廓作眼瞼,圈梁是眼眶,反射面板當眼球,饋源艙為瞳孔——高空看它,銀色巨“眼
讓世界驚艷!用科技創新打造“國之重器”
9月27日,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在合肥通過國家驗收,這使我國成為繼美國、法國、荷蘭、日本之后第五個擁有穩態強磁場的國家。 當今時代,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中國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打造了一批讓世界驚艷的“國之重器
2020年十大國之重器揭曉!
新冠滅活疫苗全球首個新冠滅活疫苗臨床試驗 國藥集團中國生物新冠滅活疫苗研發團隊科研團隊,在研發流程環節不減的前提下,工作人員“三班倒”連軸轉,全球首個新冠滅活疫苗從啟動研發到獲批臨床只用了98天。4月12日,由國藥集團中國生物武漢生物制品研究所申報的新型冠狀病毒滅活疫苗,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