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植物園保護聯盟給出的最近的數據顯示,全球已有超過6萬種樹木。它們的保護狀況如何,卻沒有人能確切回答。 6 月17日,華東師范大學、丹麥奧胡斯大學等組成的國際合作團隊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在線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全球平均每個樹種有約50%的生境分布在現有保護地之外,更有 6377個易瀕危的樹種不在任何一個保護地內。 這項研究提示,全球樹種多樣性正遭受人類活動的嚴重威脅。保護地能實現保護初衷嗎 2010年,聯合國《2011-2020生物多樣性戰略計劃》設立了20項多樣性目標,其中一項就是在至少17%的對于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具有特殊重要性的陸地區域建立自然保護地。 作為最接近完成的目標之一,截至目前,全球已有將近16%的陸地區域被設立為各類自然保護區,以保護那些珍稀生物。 那么,這些自然保護地能否實現保護的初衷? 研究團隊利用46752個樹種和706.6萬余個分布點數據分析顯示,平均而言,一個......閱讀全文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9月5日稱,2004年至2014年,由于棲息地擴增,大熊貓數量增長17%,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因此將其從瀕危物種降為脆弱物種。據IUCN報告,中國大熊貓數量已由1596只增加至1864只。 報道稱,因在中國文化中備受推崇,大熊貓曾遍布中國南部。自上世紀70年
絨毛皂莢是豆科皂莢屬,落葉喬木,羽狀復葉,莢果扭曲,外被黃綠色絨毛。絨毛皂莢是南岳特有物種、南岳衡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旗艦物種、中國十大珍稀瀕危樹種,為《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中極危(CR)物種。目前,南岳共發現和保存全球唯一自然分布的絨毛皂莢9株。 “絨毛皂莢以前只
夏天掛果時的絨毛皂莢新發現的絨毛皂莢樹 近日,在南岳衡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原始次生林內,考察人員新發現了兩株野生絨毛皂莢。這一發現使全世界已知現存的該野生物種數量增至四株。 據介紹,絨毛皂莢是豆科植物中較原始的種類,對植物分類系統研究有重要意義。但該物種自然
崖柏:“活化石”植物重獲新生 2021年10月回歸到原生地的崖柏 郭泉水攝 2021年11月回歸崖柏的果實 郭泉水攝 2021年11月回歸崖柏在野外結實 黃吉蘭攝 2021年11月崖柏種子 黃吉蘭攝 這是一種被發現后又“絕跡”100多年的恐龍時代的孑遺植物。 崖柏,柏
日前在日本名古屋舉行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次締約方會議上,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公布了“2010年瀕危動物名單”。名單顯示,面臨危機的動物種類比2009年增加了1000多種,33%的動物種類面臨滅絕危險。哈佛大學教授愛德華·威爾遜說,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此次調查公布的名單,不過是“冰山的一角”,有滅絕危
氣候快速變化是物種棲息地收縮而使生物多樣性喪失的最重要驅動因素之一。損失的物種數量將取決于它們對氣候變化的耐受程度以及所做的響應。物種占有面積(AOO)是指僅在其“物種分布記錄范圍”內被其占有的區域面積,是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名錄瀕危等級評估的重要標準之一,是衡量或預測物種滅絕風險
野生動物保護法實施后,野生動物資源總量仍呈下降趨勢,西北政法大學動物保護法研究中心主任孫江建議,建立相關政府領導環保責任制度,把當地包括野生動物保護在內的生態質量評價納入對各級政府領導政績考核的內容之中。 據孫江介紹,我國野生動物保護面臨的最大問題是野生動物棲息地的喪失和人為開發活動
? 這些瀕危年幼鰻魚種群一直在神秘地衰退。 除了美味,歐洲鰻魚還困擾了生物學家1個多世紀。它們在河口和溪流中度過成年生活,并且前往百慕大群島附近的馬尾藻海繁殖。隨后,微小的透明幼魚搭乘墨西哥灣暖流的“順風車”重回歐洲。不過,鰻魚種群一直在神秘地減少,從而促使人們采取
除了美味,歐洲鰻魚還困擾了生物學家1個多世紀。它們在河口和溪流中度過成年生活,并且前往百慕大群島附近的馬尾藻海繁殖。隨后,微小的透明幼魚搭乘墨西哥灣暖流的“順風車”重回歐洲。不過,鰻魚種群一直在神秘地減少,從而促使人們采取各種極端措施恢復其數量。 如今,研究人員了解了年幼鰻魚在旅途中面臨的一種
蘇門答臘犀牛是地球上最受威脅的哺乳動物之一。到2011年,只有大約200頭犀牛仍生活在野外。現在,一個國際研究小組首次測序和分析了蘇門答臘犀牛的基因組,該樣本屬于美國辛辛那提動物園中的雄性蘇門答臘犀牛。結果顯示,蘇門答臘犀牛種群的問題在很久以前就已存在——約100萬年前的更新世中期。相關結果近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