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的基本信息介紹
傷寒桿菌造成之傷寒病,在傷寒流行季節和地區患者有持續性高熱(40~41℃)為時1~2周以上,并出現特殊中毒面容,相對緩脈,皮膚玫瑰疹,肝脾腫大,周圍血象白細胞總數低下,嗜酸性粒細胞消失,骨髓象中有傷寒細胞(戒指細胞),可臨床診斷為傷寒。......閱讀全文
傷寒的基本信息介紹
傷寒桿菌造成之傷寒病,在傷寒流行季節和地區患者有持續性高熱(40~41℃)為時1~2周以上,并出現特殊中毒面容,相對緩脈,皮膚玫瑰疹,肝脾腫大,周圍血象白細胞總數低下,嗜酸性粒細胞消失,骨髓象中有傷寒細胞(戒指細胞),可臨床診斷為傷寒。
斑疹傷寒的基本信息介紹
斑疹傷寒(scrubtyphus),是由斑疹傷寒立克次體(Rickettsiatsutsugamushi)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鼠類是主要的傳染源,以恙螨幼蟲(chigger)為媒介將斑疹傷寒傳播給人。其臨床特點為急性起病、發熱、皮疹、淋巴結腫大、肝脾腫大和被恙螨幼蟲叮咬處出現焦痂(eschar
副傷寒的介紹
副傷寒是由副傷寒甲、乙、丙三種沙門桿菌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副傷寒甲、乙的臨床表現與傷寒相似,但病情更輕、病程較短,副傷寒丙的臨床表現較為特殊,可表現為輕型傷寒、急性胃腸炎或膿毒血癥。[1]
傷寒的相關檢查介紹
1.常規檢查 血白細胞大多為3×109/L~4×109/L,伴中性粒細胞減少和嗜酸粒細胞消失,后者隨病情的好轉逐漸回升。極期嗜酸粒細胞大于2%,絕對計數超過4×108/L者可基本除外傷寒。高熱時可有輕度蛋白尿。糞便隱血試驗陽性。 2.細菌學檢查 (1)血培養是診斷的依據,病程早期即可陽性,
臨床化學檢查方法介紹--傷寒、副傷寒血清凝集試驗介紹
傷寒、副傷寒血清凝集試驗(肥達氏試驗,肥達反應,Widal)介紹 本試驗(又稱肥達Widal試驗)可協助診斷傷寒、副傷寒。一般病人抗體多在發病后1周出現,以后逐漸上升。傷寒、副傷寒血清凝集試驗(肥達氏試驗,肥達反應,Widal)正常值: 0<1:80 H<1:160?。 A、B、C均<1:80
副傷寒的疾病預后介紹
大多預后良好。預后與病人的情況,年齡,有無并發癥,治療早晚,治療方法,過去曾否接受預防注射以及病原菌的毒力等有關。老年人,嬰幼兒預后較差,明顯貧血,營養不良者預后也較差。并發腸穿孔,腸出血,心肌炎,嚴重毒血癥等病死率較高。
傷寒的臨床表現介紹
潛伏期10天左右,其長短與感染菌量有關,食物型暴發流行可短至48小時,而水源性暴發流行時間可長達30天。典型的傷寒自然病程為時約4周,可分為4期: 1.初期 相當于病程第1周,起病大多緩慢,發熱是最早出現的癥狀,常伴有全身不適,乏力,食欲減退,咽痛與咳嗽等。病情逐漸加重,體溫呈階梯形上升,于
治療傷寒的方法介紹
一般治療與對癥治療,患者入院后,即按消化道傳染病隔離,臨床癥狀消失后每隔5~7天送檢糞便培養,連續2次陰性可解除隔離。發熱期患者必須臥床休息,退熱后2~3天可在床上稍坐,退熱后2周可輕度活動。應給予高熱量,高營養,易消化的飲食,包括足量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及各種維生素,以補充發熱期的消耗,促進恢復
副傷寒的疾病護理介紹
(一)、護理方法 注意皮膚及口腔的護理,注意觀察體溫、脈搏、血壓、腹部、大便等變化。 (二)、注意事項 1.高熱 適當應用物理降溫,慎用解熱鎮痛類發汗退熱藥,以免虛脫。 2.便秘 用開塞露或用生理鹽水低壓灌腸,禁用瀉劑和高壓灌腸。 3.腹瀉 可用收斂藥,忌用鴉片制劑。 4.腹脹 可用
免疫學實驗--傷寒、副傷寒血清凝集試驗介紹
傷寒、副傷寒血清凝集試驗(肥達氏試驗,肥達反應,Widal)介紹 本試驗(又稱肥達Widal試驗)可協助診斷傷寒、副傷寒。一般病人抗體多在發病后1周出現,以后逐漸上升。傷寒、副傷寒血清凝集試驗(肥達氏試驗,肥達反應,Widal)正常值: 0<1:80 H<1:160?。 A、B、C均<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