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光量子器件中單光子阻塞新原理揭示
記者21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了解到,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鄒長鈴研究組,提出了在單個光學模式中利用極弱的光學非線性實現光子阻塞的新原理和新方案,并分析了其在集成光學芯片上實現的實驗可行性。相關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單光子之間的非線性相互作用是在室溫下實現可擴展光量子信息處理的核心資源。然而,受限于材料的非線性極化率和光學損耗,在非線性光學系統中直接觀測到單光子級的光子相互作用極為困難,因此傳統的單光子產生方法主要依賴于概率性的參量下轉換并需要較高的泵浦光功率。 最近,國際上集成非線性光子學的實驗研究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以鈮酸鋰、磷化銦鎵等材料為代表的平臺已經將光學模式的單光子非簡諧度提升到了1%量級,提供了一種在室溫下實現弱光量子效應的新途徑。例如,通過多個微腔耦合構建多模量子干涉,或者以脈沖激光驅動單個微腔,可以實現單光子的阻塞效應,從而利用集成光子器件從相干激光中過濾出單個光子。但是,這些研究方案......閱讀全文
集成光量子器件中單光子阻塞新原理揭示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了解到,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鄒長鈴研究組,提出了在單個光學模式中利用極弱的光學非線性實現光子阻塞的新原理和新方案,并分析了其在集成光學芯片上實現的實驗可行性。相關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單光子之間的非線性相互作用是在室溫下實現可擴展光量子信息處理的核
集成光量子器件中單光子阻塞新原理揭示
記者21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了解到,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鄒長鈴研究組,提出了在單個光學模式中利用極弱的光學非線性實現光子阻塞的新原理和新方案,并分析了其在集成光學芯片上實現的實驗可行性。相關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單光子之間的非線性相互作用是在室溫下實現可擴展光量子信息處理的
非線性光學晶體的具體功能
非線性光學晶體是一種可以對激光束進行調制、調幅、調偏、調相的重要的光學晶體材料,是激光器中的一種重要材料。隨著激光技術在工業、農業、軍事、醫學等領域中得到廣泛應用,研制新型非線性光學晶體也成為國際光電子科技領域、新材料科技領域的前沿和熱門課題。20世紀60年代,美國貝爾實驗室發現了鈮酸鋰晶體(LiN
石墨烯非線性光學研究獲進展
近日,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教授吳施偉課題組聯合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郭春雷中美聯合光子實驗室副研究員程晉羅、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曾長淦、北京大學研究員劉開輝和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教授J. E. Sipe,利用離子凝膠技術(ion-gel)實現了石墨烯中三階非線性和四波混頻非線性光學現象
高非線性石英光子晶體光纖研制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究員廖梅松帶領非線性光纖課題組劉垠垚、吳達坤等人,在高非線性光子晶體光纖的研制方面取得了新進展。 由于高非線性光子晶體光纖具有普通階躍型光纖所不具備的特殊色散和高非線性,是產生超連續譜激光的核心器件。超連續譜是一種具有超寬的光譜和高度方向性的高亮度寬帶光源,在
上海光機所高非線性石英光子晶體光纖研制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高功率激光單元技術研發中心研究員廖梅松帶領非線性光纖課題組劉垠垚、吳達坤等人,在高非線性光子晶體光纖的研制方面取得了新進展。 高非線性光子晶體光纖由于具有普通階躍型光纖所不具備的特殊色散和高非線性,是產生超連續譜激光的核心器件。超連續譜是一種具有超寬的光譜和高度
新疆理化所非線性光學晶體研究取得進展
非線性光學晶體材料是重要的光電信息功能材料,在激光頻率變換、信息通訊、光信號處理等眾多領域都具有廣泛而重要的應用。隨著科技的發展,技術的創新和發展對非線性光學晶體材料提出了更多、更高和更全面的要求。其中,作為全固態激光器輸出紫外、深紫外激光的關鍵元件,紫外、深紫外非線性光學晶體的研制、應用亟待發
新疆理化所非線性光學晶體研究取得進展
非線性光學晶體材料是重要的光電信息功能材料,在激光頻率變換、信息通訊、光信號處理等眾多領域都具有廣泛而重要的應用。隨著科技的發展,技術的創新和發展對非線性光學晶體材料提出了更多、更高和更全面的要求。其中,作為全固態激光器輸出紫外、深紫外激光的關鍵元件,紫外、深紫外非線性光學晶體的研制、應用亟待發
新型深紫外非線性光學晶體研究取得進展
非線性光學晶體因其頻率轉換性能廣泛,被用于擴展激光光源的頻率。然而,對于深紫外波段的激光光源的迫切需求,使得探索新一代性能更優異的深紫外非線性光學晶體成為當前研究的重點和熱點。 在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下,中科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中科院光電材料化學與物理重點
超快非線性光學技術:時域全反射和波導
麥克斯偉方程在時間和空間具有一定的對偶性(duality),比如空間上高斯光束的衍射與時間上高斯脈沖在具有負群速度色散的光纖中傳輸就具有這樣的關系。科學家們對光的空間傳輸性質已經進行了幾百年的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通過考察時空對偶性,借鑒光的空間傳輸現象,有利于理解甚至發現嶄新的由超短脈沖參與的超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