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道蛔蟲癥的治療原則
臥床休息、靜脈補液,提供每日足夠熱量,糾正脫水和電解質紊亂。抗生素治療常用頭孢哌酮鈉舒巴坦、氨芐青霉素靜脈點滴,厭氧菌感染時加甲硝唑靜滴。對癥治療選 654-2 靜脈點滴,肌注維生素 K3,口服阿司匹林,必要時可肌注杜冷丁。 經保守治療無明顯緩解者,均采用十二指腸鏡檢查結合 ERCP 方法治療。......閱讀全文
膽道蛔蟲癥的治療原則
臥床休息、靜脈補液,提供每日足夠熱量,糾正脫水和電解質紊亂。抗生素治療常用頭孢哌酮鈉舒巴坦、氨芐青霉素靜脈點滴,厭氧菌感染時加甲硝唑靜滴。對癥治療選 654-2 靜脈點滴,肌注維生素 K3,口服阿司匹林,必要時可肌注杜冷丁。 經保守治療無明顯緩解者,均采用十二指腸鏡檢查結合 ERCP 方法治療
膽道蛔蟲癥的簡介
膽道蛔蟲癥是指原來寄生在空回腸的蛔蟲經十二指腸鉆入膽道,引起膽道口Oddis括約肌痙攣而發生腹部陣發性絞痛,稱為膽道蛔蟲癥。膽道蛔蟲癥是臨床比較常見的急腹癥,多見于兒童和青少年,尤以七歲以上兒童最為多見。一年四季均可發生,農村發病率最高。
關于膽道蛔蟲癥的鑒別診斷介紹
體格檢查:單純性膽道蛔蟲病一般僅劍突下或稍右方有輕度壓痛若并發膽道感染胰腺炎肝膿腫等則會出現相應的體征。B超檢查是本病的首選檢查方法顯示為膽管內有平行強光帶偶可見蛔蟲在膽管內蠕動,有確診價值。ERCP偶可見膽總管開口處有蛔蟲ERCP,還可進行治療。 超生檢查時應注意以下情況: 管道重疊,肝門
治療膽道蛔蟲病的相關介紹
本病的治療原則是解痙、鎮痛、利膽、驅蟲、控制感染和糾正水、電解質失調。除非出現嚴重的并發癥,大多數患者可采用非手術治療。 1.內科治療 (1)解痙鎮痛 ①解痙鎮痛藥物:常用藥物有:阿托品、654-2,維生素K3等,可解除平滑肌痙攣所引起的絞痛。絞痛劇烈,在診斷明確時可配合應用杜冷丁、異丙嗪、
關于膽道蛔蟲癥的病因及相關疾病
蛔蟲病主要因食入帶有蛔蟲卵的食物而引起,蛔蟲性喜游走或鉆孔,當人體全身或局部因素造成腸道內環境改變時,如發熱、妊娠、饑餓、手術、胃酸分泌減少、膽道慢性炎癥等情況時,腸道內環境的紊亂,腸管蠕動失常,蛔蟲活動頻繁而上下游走至十二指腸鉆膽道,另外蛔蟲喜堿惡酸,當蛔蟲上行至十二指腸時,喜歡鉆入堿性膽汁的
關于膽道蛔蟲病的介紹
膽道蛔蟲病是腸道蛔蟲病中最嚴重的一種并發癥。多見于6~8歲學齡兒童、農民和晚期孕婦。是由各種原因引起的腸道蛔蟲運動活躍,并鉆入膽道而出現的急性上腹痛或膽道感染。發作時病人疼痛難以忍受,大哭大叫,十分痛苦。若治療措施跟不上,晚期病人可出現不同程度的脫水和酸中毒,甚至危及生命。
膽道蛔蟲病的病因分析
蛔蟲成蟲寄生于小腸中下段,當人體全身及消化道功能紊亂,如高熱、腹瀉、饑餓、胃酸度降低、飲食不節、驅蟲不當、手術刺激等,均可激惹蟲體異常活動,上竄膽道;加之蛔蟲有喜堿厭酸、有鉆孔習性,在膽管炎、結石及括約肌松弛等更易引起成蟲鉆膽。竄入膽道者80%在膽管內,可為1~100余條。蛔蟲進入膽道后,其機械
怎樣預防膽道蛔蟲病?
1.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飯前便后洗手。膽道蛔蟲癥來源于腸道有蛔蟲的病人,而腸蛔蟲病是一種傳染病,傳染源是蛔蟲病人或帶蟲者,感染性蟲卵通過口腔吞入腸道而成為帶蟲者。所以只有把好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才能徹底根除腸道蛔蟲的發生。 2.腸道有蛔蟲的病人,在進行驅蟲治療時,用藥劑量要足,以徹底殺死,否則
膽道蛔蟲病的檢查方式介紹
1.實驗室檢查 患者白細胞計數可輕度增高。嗜酸性粒細胞數增加。胃十二指腸液和糞便鏡檢可發現蟲卵。 2.影像學檢查 (1)B超檢查 臨床超聲檢查膽道蛔蟲的診斷較有價值,準確率可達95.6%,膽道蛔蟲B超的影像學特征有:①膽管有輕度或中度的擴張,管壁增厚;②膽管兩邊可見兩條回聲光帶,蛔蟲的體腔
關于膽道蛔蟲病的臨床表現
1.腹痛 蛔蟲鉆入膽道,刺激膽總管的壺腹部括約肌,使之產生痙攣性收縮,因此患者出現劍突下突發性劇烈絞痛、疼痛持續時間不等,而疼痛過后可如常人,這是膽道蛔蟲癥狀的特點。患者腹痛的程度和體征不相符,常常腹痛劇烈,但體征輕微。發病初期腹部喜按,但隨著膽道炎癥的發生而出現拒按。 2.惡心、嘔吐 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