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也需要“清道夫”
自1957年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以來,人類送入地球軌道的衛星已經超過1.3萬顆。人類太空活動蓬勃發展的同時,留在軌道的空間碎片也在不斷增加。據統計,目前被空間碎片監測網絡定期跟蹤和編目的碎片超過3.1萬個,而毫米級以上空間碎片總數更是多達上億個。相較于2006年的數據,以空間碎片為主的小尺寸空間物體密度已增加了約5倍。如果把低地球軌道比作一條高速公路,越來越多的空間碎片就好比留在路上的破損汽車,也叫太空垃圾。它們主要來源于廢棄的衛星、飛行器及火箭的上面級,這些物體在解體、爆炸和碰撞中會產生更小的碎片。大部分空間碎片雖小,卻有著20倍于子彈的運行速度,給軌道上的交通帶來諸多風險。根據公開報道,由于碎片撞擊而失效或異常的衛星超過16顆,每年全球衛星機動規避空間碎片的操作超過100次,國際空間站為躲避空間碎片撞擊共進行了29次機動規避。在遭遇垃圾擋道時,衛星運行能否也像在高速公路上那樣呼叫“拖車服務”呢?為了實現這一愿望,世界航天大國都......閱讀全文
中國設立空間碎片行動計劃-應對太空垃圾碎片危害
據中國之聲報道,第32屆機構間空間碎片協調委員會會議正式召開,來自14個國家及組織的機構參加了會議。如何合理利用外太空資源?廢棄衛星等太空垃圾碎片目前對地球及空間站危害有多大? 隨著空間技術的進步,人類進入和平太空的活動也不斷增強,但是也產生了越來越的空間碎片,就是人類在航天活動中遺棄在太空廢
美空軍衛星爆炸又添太空垃圾-空間碎片需各國聯手治理
據國外媒體4日報道,一枚美國空軍的衛星DMSP-F13在距地面500英里的高空發生爆炸,爆炸使地球軌道上又增加了43枚太空殘片。盡管歐洲航天局太空碎片辦公室的主管霍爾格·克拉格博士表示“如果公布的殘片數量保持穩定不變便不必認為這一事件有多嚴重”,而正在參加全國兩會的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航天科技集團
我國衛星首次成功規避空間碎片
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網站消息,10月3日上午8點25分,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實施的中國衛星首次規避空間廢棄物的軌控任務成功完成。 據介紹,此次軌控完成質量良好——軌道高度誤差小于4米,偏心率誤差小于十萬分之三,碰撞概率降至10-7以下;操作安全穩妥性好,在國內可控范圍內分步實施,為形成
我組建空間碎片監測“國家隊”
國家航天局空間碎片監測與應用中心8日在中科院國家天文臺掛牌成立,標志著我國空間碎片監測、預警、應對突發事件以及國際合作有了實體依托單位。 空間碎片是人類在航天活動中遺棄在太空的廢棄物,也稱“空間垃圾”。主要包括廢棄的航天器和運載火箭箭體、固體火箭燃燒物、航天器在軌操作及碰撞解體產生的碎片等。
亞太空間合作組織訪問空間中心
4月12日,亞太空間合作組織(Asia-Pacific Space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簡稱APSCO)張偉秘書長一行15人訪問中科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并與中心主任吳季、副主任王赤、主任助理劉和光及史建魁研究員等舉行了富有建設性的友好會談。
美再次推遲發射首顆太空碎片監視衛星
美國空軍官員7月7日證實,因運載火箭出現問題,美國空軍再次被迫推遲發射花費巨資打造的首顆“天基宇宙監視衛星”。 美國媒體6日晚曾援引美空軍的話說,由于“人牛怪”IV型軍用運載火箭的軟件出現問題,原定于8日升空的“天基宇宙監視衛星”的發射時間被迫推遲。但美空軍拒絕透露究竟推遲多長時間。
地球軌道上的太空垃圾碎片-從何掃起
地球軌道上的太空垃圾碎片 圖片來源:ESA 7月2日,CryoSat-2衛星正像往常一樣,在地球表面上空700多公里處的軌道上運行,監測著地球上的冰層。但這一天,歐洲空間局(ESA)的工作人員們發現,一塊太空碎片正不受控制地飛向這顆價值1.4億歐元(1.62億美元)的衛星。 工程
中國空間站:“太空,我們來了!”
10年前,有人在網上發帖問:“國際空間站何時輪到中國人上去?”下面一條回復霸氣十足:“中國人要上就上自己的空間站!” 如今,這個夢想實現了。2021年4月29日,隨著“天和”核心艙發射,中國空間站正式進入組建階段。按照計劃,2021年至2022年,我國會通過11次航天發射完成空間站建設,包括4次
激光測距讓低軌微小衛星避免空間碎片“碰撞”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3/519838.shtm
激光測距讓低軌微小衛星避免空間碎片“碰撞”
當前,隨著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增長引擎的快速發展,如何避免微小衛星受到來自空間碎片的威脅?當微小衛星達到壽命成為空間碎片后,如何實現對其軌道的監測?研究發現,利用激光測距探測近地空間碎片的位置,可以為微小衛星等航天飛行器提供避免空間碰撞的重要信息。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長春人造衛星觀測站(以下
中國空間站“太空變形”如何實現?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北京時間3日9時32分,中國空間站夢天實驗艙順利完成轉位。這標志著中國空間站“T”字基本構型在軌組裝完成,向著建成空間站的目標,邁出了關鍵一步。那么,中國空間站的“太空變形”是如何實現的? 夢天實驗艙此次轉位過程分成幾個階段,包括轉位準備、兩艙分離、艙體轉位、側向捕
探訪模擬太空的“地面空間站”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8427.shtm 造型新奇的設備、炫酷的“刷眼”識別……近日,記者來到哈爾濱工業大學空間環境地面模擬裝置(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園區。在約50個足球場大小的園區內,外表看似普通的實驗樓,卻十分
中國空間站:“太空之家”遨游蒼穹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9207.shtm
亞太空間合作組織在北京成立
亞洲及太平洋地區首個空間合作組織,在經過了長達16年的醞釀之后終于在北京正式成立。 12月16日,亞太空間合作組織(APSCO)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行成立儀式,這也標志著該組織將在位于北京的總部正式開始運行。 目前,已有七個亞太國家正式成為亞太空間合作組織成員,除了作為發起成員國的中國,還包括伊
俄稱日本衛星碎片可能接近國際空間站
俄羅斯莫斯科飛行任務控制中心10月3日稱,一塊來自日本衛星的碎片可能在莫斯科時間10月4日中午12:31接近國際空間站,國際空間站為此可能采取避讓措施。 俄新社援引該中心代表的話說,這塊衛星殘骸的大小尚未確知,但目前獲得的資料表明,這片殘骸來自日本衛星。依據軌道計算,避讓措施可能在未來30小時
空間中心等在北極上空發現“太空臺風”
近日,空間環境地基綜合監測網(子午工程二期)建設團隊之一——山東大學空間科學研究院教授張清和帶領的國際研究團隊與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王赤團隊合作,首次在北極上空發現類似臺風的“太空臺風”,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并被Nature選為
筑夢“太空之家”——中國空間站建設記
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內,一個懸浮在空中的小小陀螺快速旋轉。“同學們,你們好!大家還記得我嗎?”熟悉的聲音響起,神舟十三號航天員、“太空教師”王亞平與翟志剛、葉光富出現在鏡頭之中……12月9日,“天宮課堂”在中國空間站正式開講。這是繼2013年以來,中國航天員進行的第二次太空授課。 天地合力保障
筑夢“太空之家”——中國空間站建設記
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內,一個懸浮在空中的小小陀螺快速旋轉。“同學們,你們好!大家還記得我嗎?”熟悉的聲音響起,神舟十三號航天員、“太空教師”王亞平與翟志剛、葉光富出現在鏡頭之中……12月9日,“天宮課堂”在中國空間站正式開講。這是繼2013年以來,中國航天員進行的第二次太空授課。 天地合力保障
NASA:國際空間站收獲了太空白菜
據外媒報道,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2月17日表示,國際空間站考察組首次在軌道上收獲白菜。飛行工程師佩吉·惠特森收獲了6棵小白菜,她抵達空間站后除其他事務外還負責看管“菜園”。NASA指出,考察組可以品嘗這些植物,但大部分收成將被發回地球,進行進一步研究。名為Tokyo Bekana的白菜
太空垃圾變身阿里“糖果罐號”迷你空間站
10月22日,有媒體報道了阿里將向太空發射“糖果罐號”迷你空間站和“天貓國際號”通訊衛星的消息。 23日,阿里“一站一星”項目組人士向科技日報記者透露,“一站一星”將首先應用到“雙十一”期間的全球用戶互動中。后續還將通過“一站一星”計劃,和多家科研單位合作,共同探索相關空間技術及無人駕駛技術的
空間引力波探測:-在太空中捕捉引力波“音符”
日前,一條有關空間引力波探測的消息在天文圈被刷屏。 據歐洲太空局(以下簡稱歐空局)官網報道,其下屬科學項目委員會在6月20日舉行的會議中一致決定,將探測引力波的激光干涉空間天線(LISA)正式確定為歐空局第三大型空間任務(L3)。根據時間表,LISA將在2034年開始從空中探測引力波。 事實
三種“翅膀”助力中國空間站翱翔太空
隨著夢天實驗艙成功發射,中國空間站T字構型即將亮相。有趣的是,大大小小不同的三種“翅膀”——太陽翼,助力中國空間站翱翔太空。 其中,神舟載人飛船采用剛性太陽翼,天舟貨運飛船采用半剛性太陽翼,天和核心艙和兩個實驗艙采用柔性太陽翼。 中國空間站這三種不同的太陽翼覆蓋了目前世界航天所有太陽翼的種類
專家稱天宮一號需加裝護甲在軌躲避空間碎片
當大多數人還不清楚“空間碎片”為何物時,9月24日美國報廢衛星殘片撞向地球的消息,卻讓全世界的人都明顯感受到了來自太空的威脅。按照美國宇航局(NASA)的公布數據,目前會對人類空間活動產生影響的空間碎片,就有近2萬個。 9月29日晚上,中國首個空間試驗平臺天宮一號將在酒泉衛星發射基地
俄國防部:成功進行反衛星試驗,碎片不會威脅空間站
俄羅斯國防部部長紹伊古16日證實,俄軍方于15日成功進行了一次反衛星試驗。紹伊古強調稱,本次測試中產生的衛星碎片不會對人類太空活動構成威脅。 俄國防部16日發表聲明說,俄羅斯于15日成功進行了一次反衛星試驗,“擊中了自1982年以來一直處于軌道上的已被廢棄的俄羅斯航天器‘塞利納-D’。”聲明強
俄摧毀衛星產生大量碎片,空間站宇航員躲進飛船避難
當地時間11月15日,俄羅斯進行了一次反衛星試驗,并產生了大量太空碎片,導致目前駐留在國際空間站的7名宇航員不得不躲進飛船避難。對此,美國指責俄羅斯的導彈測試是“危險且不負責的”。俄方回應稱,目前這些碎片已經離開了國際空間站軌道。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11月16日報道,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普萊
國際空間站微生物在太空“就地測序”
據美國太空網2日報道,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宇航員第一次在國際空間站上對在此發現的微生物進行了DNA測序,這標志著未知微生物首次在太空被“驗明正身”。 NASA官員在一份聲明中說,以前,微生物必須送回地球進行分析,而新測序工作的實施,標志著科學家朝著為宇航員診斷疾病,甚至未來某一天對
國際空間站上打造出太空最低溫
美國航天局噴氣推進實驗室最新報告說,他們利用一個叫冷原子實驗室的設備,成功在國際空間站上制造出僅比絕對零度(零下273.15攝氏度)高100納開爾文的極端低溫。這是太空中迄今已知存在的最低溫度。 據噴氣推進實驗室官網介紹,在最近的一次實驗中,冷原子實驗室成功讓銣原子的溫度降至100納開爾文。開
中國空間站首次太空直播課不掉線的”秘密“
12月9日15時40分,中國首個太空科普教育品牌“天宮課堂”正式推出,中國空間站首次太空授課活動面向全球進行直播。直播大家并不陌生,但由中國航天員擔任“太空教師”的太空“直播間”是如何將內容從空間站傳回地球呢? 讓直播不“掉線”,離不開中國電科第十研究所的智慧——中繼衛星天鏈一號03星高速數傳
國際空間站為躲避太空垃圾降低軌道高度
據俄羅斯聯邦航天署消息,為躲避一塊俄“微風-M”加速器碎片,國際空間站23日降低軌道高度。 聯邦航天署消息說,借助國際空間站“星辰”艙發動機的推力,國際空間站23日將軌道高度降低800米。 據俄地面飛行控制中心此前消息,一枚“微風-M”加速器碎片預計在莫斯科時間23日下午與國際空間站接近,距
太空“牧星人”:聯通天地-守護中國空間站
今年,中國空間站正式進入運營階段,這就需要實時與地面保持聯絡。在西安衛星測控中心,一群航天測控人負責著中國全部航天器的測控,被大家親切地稱為牧星人。今天的《“天宮”是怎么煉成的?》系列報道,一起去看看航天測控人如何遙控“放牧”太空中的衛星。 在中國西安衛星測控中心的飛控大廳,飛控團隊正在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