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與美國科學促進會聯合舉辦的中美科學家社會責任研討會在京開幕。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協主席韓啟德在出席開幕式時,對科學家的社會責任提出3點界定:其一,對科研工作負責是科學家正確履行社會責任的前提;其二,對同行負責是科學家正確履行社會責任的基礎;其三,對科學研究的社會影響負責是科學家正確履行社會責任的關鍵。 韓啟德表示,科學家的社會責任是一個由來已久的問題,也是一個常談常新的話題。自上世紀30年代以來,各國科技界一直沒有中斷對這個問題的討論,關注的焦點主要在于科學家如何對科研工作負責、對科技界的同行負責、對科學研究的社會影響負責。隨著科學技術和社會的發展,科學前沿越來越逼近人類倫理的道德底線,科學家社會責任的內涵也在不斷豐富和發展。科學技術事業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擔當著如此重大的社會使命,科學家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肩負著如此重大的社會責任。 韓啟德說,20世紀下半葉以來,全球范......閱讀全文
中科院副秘書長譚鐵牛(前排左三)等會見出席第331次香山科學會議的美國NIH副院長 Michael Gottesman博士(前排右三)等美國科學家。 以“腫瘤納米技術與納米藥物”為主題的第331次香山科
2015年,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中國科協黨組認真學習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積極落實中央書記處關于科協工作的重要指示,著力為科技工作者服務、為創新驅動發展服務、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服務,團結帶領廣大科技工作
2010年5月6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陪同朝鮮勞動黨總書記、國防委員會委員長金正日參觀博奧生物有限公司。新華社供圖 2008年12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來到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區,看望廣大科技工作者,就園區的創新發展問題進行專題調研。這
2007年,饒毅回國,成為北大首位全球公開招聘的院長。2013年,饒毅主動卸任生科院院長,“盡其心,以事天”是饒毅的卸任辭。對于饒毅,公眾更熟悉的是他大膽、犀利的言論。在饒毅看來,“擔任行政職務要敢于公正做事;從事科學研究要有自己的風格品位”。 “溫和的改革派”、“嚴謹的科學工作者”、“有擔當
2018年度求是獎頒獎典禮15日晚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舉行。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江雷教授獲2018年度“求是杰出科學家獎”。2018年度“求是科技成就集體獎”則授予上海交通大學張杰教授領導的激光強場物理團隊。兩者分別獲得獎金人民幣一百萬元。當晚,求是科技基金會主席查懋聲以及顧問楊振寧、孫家棟、韓啟德、
清華大學12月25日成立藥學院。千人計劃入選者、干細胞化學生物學家丁勝擔任首任院長。 清華大學校長邱勇表示,藥學在國際上被認為是“永不衰落的朝陽產業”,因為它的發展直接關系到千千萬萬人的生命健康,尤其是近年來人口老齡化問題日趨嚴重,個人對于醫藥需求不斷增加,這給藥學發展帶來新的契機。 為滿足
成立一年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部(以下簡稱中國科大生醫部)“交作業”了。 1月初,生醫部兩項成果接連入選2018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和“國內十大醫學新聞”。 成立之時就激起不小的水花,不乏效仿者,如今這份“成績單”是否證明“科大新醫學”辦學理念試水成功?一年來有哪些實質性進
9月15日,由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會主辦、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承辦的2018年度“求是獎”在合肥揭曉,中科院院士、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員江雷獲得“求是杰出科學家獎”。求是基金會主席查懋聲,顧問楊振寧、孫家棟、韓啟德、施一公等出席頒獎典禮。 獲得2018年度“求是杰出科學家獎”的江雷師法自然,建立了超浸
11月13至14日,發展中國家科學院(TWAS,原稱第三世界科學院)第十八屆院士大會在意大利里雅斯特市舉行。大會宣布,此次新當選的院士來自20個國家,共45人,其中有中國大陸和香港的7名科學家當選。他們分別是: 方榮祥: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植物基因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nbs
全國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8月26日開始分組審議食品安全法草案。為了實現食品"從農田到餐桌"的安全,這部法律草案在今年4月由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向社會公布征求意見之后,進入最高立法機關二審。 強化食品企業的社會責任 草案初審稿規定,食品生產經營者應當嚴格依照本法和其他有關法律、法規的
2016世界生命科學大會昨天在北京召開。10位諾貝爾獎獲得者、4位世界糧食獎和沃爾夫農業獎獲得者、英國皇家學會會長、美國科學院院長等眾多生命科學領域國際大師應邀出席。此次大會也是迄今為止我國舉辦的生命科學領域層次最高、覆蓋面最廣的一次國際學術盛會。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對大會作
8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京聽取了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設立20周年人才培養和科研成果的匯報,并同歷年“杰青”基金獲得者代表座談交流。 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是為促進青年科技人才成長、加快培育優秀學術帶頭人而設立,累計資助超過3000人。李克強觀看了“杰青”基金
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大學校長金東寒。CFP資料圖 中國高校普遍存在著“公家田”和“自留地”問題,學校的發展是公家田,自己的專業或團隊是自留地,若兩者發生沖突,到底該怎么選擇?有的人就會首先考慮自留地,這樣就和自己的職責相沖突。———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大學校長金東寒 去年7月,一紙調
第十三屆中國科協年會9月21日在天津開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劉延東出席開幕式并講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天津市委書記張高麗出席開幕式。 劉延東指出,黨中央把科技置于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推動各領域科技迅猛發展,取得了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重大成果,培
第十五屆中國科協年會5月25日在貴陽開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李源潮出席開幕式并講話,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協主席韓啟德致開幕詞,全國政協副主席馬培華出席。包括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內的國際知名科學家、海外專家學者和國內外科技組織代表2500余人參加開幕式。 開幕式上,頒發了第六屆周光召基金會科技
“我國知識分子歷來有濃厚的家國情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重道義、勇擔當。”2017年3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兩會上的重要講話,在海內外留學人員中引起了強烈共鳴。 “回國不需要理由!” “家國情懷是植根于我們血脈之中的文化傳承,是一種深層次的文化心理密碼,是海外學子奮發圖強的精神歸依。”全
此前在公眾視野里默默無聞的屠喲喲獲得拉斯克獎,也重新點燃一個爭議:是否應該把“文革”期間政府一個大規模項目的成果歸功于一個人特殊時期的秘密任務 拉斯克獎獲獎者視頻訪談,屠呦呦正襟危坐,嚴肅宣布“我叫屠呦呦。”一句話說完,才像忽然想起什么似的,嘴角上翹,勉力笑了一下。也
高峰(韓春雨團隊成員)在實驗室。 韓春雨(前)在實驗室。 河北科技大學官網截圖。 利用凝結在琥珀中的史前蚊子體內的恐龍血液,科學家提取出了恐龍的遺傳基因。絕跡6500萬年的龐然大物開始復生,整個努布拉島也由此成為恐龍的樂園…… 當年坐在電影院里,韓春雨津津有味地看完了電影《侏
一年前,英國《自然生物技術》雜志刊載了一篇有關“基因編輯工具”的論文。論文的負責人“一鳴驚人”,得到了學界和媒體給予的無限榮光。 在《自然》雜志社的所屬期刊上發表論文,通常表明,該科研成果走在了世界科學研究的最前沿,并有可能對未來科學的發展起到關鍵性作用。 發表論文通訊作者韓春雨,來自河北科
編者按: 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雨作出一流的原創性工作,令學界振奮,同時也反襯出中國科研模式和科技體制中亟待改變的地方。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副所長、中國最年輕的院士邵峰深有感觸,提筆寫下這篇文章。邵峰所在的北生所作為科技改革試驗田,在成立至今的10年里,探索科研體制改革,探尋原始創新新機制,成就
對韓春雨研究成果的質疑一波接一波,利益相關者和機構也逐漸浮出水面 “實驗可控性非常高,重復率在我的實驗室達到了90%。”半年前,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雨正春風得意。那是2016年6月2日,浙江大學醫學院報告廳內,座無虛席,過道都擠滿了學生,韓春雨在介紹新發現的一種基因編輯技術,講述過程中,他愉快地
“實驗可控性非常高,重復率在我的實驗室達到了90%。”半年前,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雨正春風得意。那是2016年6月2日,浙江大學醫學院報告廳內,座無虛席,過道都擠滿了學生,韓春雨在介紹新發現的一種基因編輯技術,講述過程中,他愉快地抖了很多“包袱”,基本都響了——人們報以陣陣笑聲。 5月2日,
事后回想起來,韓春雨覺得,自己和NgAgo的首次相遇,就像一部“無厘頭”的喜劇。 那是一個深夜,他已經苦尋一種全新的基因編輯工具多日。但就在這個可能名垂人類生物技術研究歷史的關鍵時刻,實驗室的顯微鏡卻不給力,“耍大牌”的NgAgo遲遲不肯在顯微鏡暗淡的燈光下登上科技舞臺。 韓春雨只得穿過漆黑
對于河科大懇請給予“多些時間的說法”,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魏文勝提出,“這個實驗的周期就兩到三個星期,(韓春雨)想要證明,并不會花費太長時間”。 紛擾半年的韓春雨謎題,謎底依然沒揭開。 時至今日,打開河北科技大學生科院網站,一首《浣溪沙/賀韓春雨博士發明基因剪刀》的詞還掛在第三條,后面
8月8日,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雨向非營利性質粒共享信息庫Addgene提交新版的詳細實驗方法,并補充了數項應當注意的問題。 此前,韓春雨領導的課題小組發明新的基因編輯技術NgAgo-gDNA,被國內媒體譽為做出“諾獎級”實驗成果。然而,論文發表兩個月后,全球仍沒有一家實驗室對外宣布能夠完全
“他們要是愿意實名出來,我們就讓重復實驗成功的人實名出來。”韓春雨這番針對實驗重復失敗的科學家的話,10月10日早上出現在《韓春雨就“重復實驗失敗”答科技日報記者問》一文中。 當天晚上10時47分,中青在線率先報道了北京大學教授魏文勝等12名學者實名公開他們沒能“重復”出韓春雨的實驗,其實驗方
“我們生活的地球是一個藍色的 水球 ,海洋里面有非常豐富的資源……”不久前,在第三十二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閉幕式上,作為一名科學家,韓喜球與青少年分享了深海科考故事。在微信朋友圈,她興奮地寫道:“演講后好多學生求合影,也許有不少學生將來真的會投身海洋事業!” 韓喜球是我國大洋科考第一位
資料圖:韓春雨在向媒體記者介紹技術細節。 一個月來,中國生物學界很不平靜。攪動一池春水的,是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雨。 灰T恤、綠馬甲、運動褲、電子表……記者在學校實驗室見到韓春雨時,這位42歲的“網紅”科學家看上去就像個剛運動完的大學生。 而讓他成為“網紅”的,是國際頂級期刊《自然·生
發表論文 比肩諾獎 今年5月,這位非名校的普通副教授,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生物技術》雜志發表了一篇被稱為可比肩諾獎的研究成果:發明了一種新的基因編輯技術——NgAgo,向現有最時興的CRISPR-Cas發起了挑戰。 這一成果曾經轟動一時,韓春雨被稱為“三無”科學家(指其無博士學位、無留學背
發表論文 比肩諾獎 今年5月,這位非名校的普通副教授,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生物技術》雜志發表了一篇被稱為可比肩諾獎的研究成果:發明了一種新的基因編輯技術——NgAgo,向現有最時興的CRISPR-Cas發起了挑戰。 這一成果曾經轟動一時,韓春雨被稱為“三無”科學家(指其無博士學位、無留學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