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免疫反應模式,有助于解釋部分免疫疾病
根據威爾康奈爾醫學和特殊外科醫院(HSS)研究人員的一項新研究,一種被稱為趨化因子的小蛋白質,可以將免疫細胞引導到感染部位,也可以形成dna結合的納米顆粒,可以誘導慢性、功能失調的免疫反應。對于這類被充分研究的免疫信號分子,這一令人驚訝的新活動發現可能有助于闡明某些類型的免疫疾病。研究發表在5月31日的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揭示了一種觸發免疫系統的全新模式,通過這種趨化因子-DNA納米顆粒可以誘發炎癥。臨床前模型的結果表明,該機制可能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硬皮病和狼瘡中發揮核心作用。這項工作是科學家們正在努力了解硬皮病的一部分,硬皮病是一種引起炎癥和皮膚硬化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我們有一個研究硬皮病的項目,幾年前我們和其他研究人員表明,患有硬皮病的患者血液中趨化因子CXCL4水平較高,”資深作者Franck Barrat博士說,他是Weill Cornell Medicine的微生物學和免疫......閱讀全文
研究發現免疫性腸炎的新見解
眾所周知,腸道疾病通常難以診斷,不過,我們可以嘗試使用計算方法來加深了解,而不是試圖了解個體癥狀或單獨某個基因的作用。 近日,Korcsmaros組織開創了實驗和計算相結合的研發管線,從而揭示哪些基因是腸道中重要的“主要調控因子”,以及哪些基因與IBD相關的基因重疊,這為在IBD中進行研究提供
免疫治療新靶點TNFR2
在這個草長鶯飛的春天,是否記得那句“要想富,多栽樹”的宣傳標語?今天的植樹節,百奧賽圖知識拓展課堂攜智慧樹如期而至,與您攜手探尋TNFR2。 基本信息 基因功能簡介 TNFRSF1B(TNF receptor superfamily member 1b) 為TNF受
浙大博導JBC免疫學研究新成果
過氧化物酶(Peroxiredoxin,Prx)以前只被認為是一個Cys依賴型硫氧還蛋白。八月七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在線發表了浙江大學和德克薩斯A&M大學的一項最新研究,在兩個脊椎動物Prx1蛋白中觀察到了Cys依賴型過氧化氫酶樣
植物所等發現植物免疫信號新組分
在植物的免疫反應中,病原微生物可以通過向植物體內注射效應蛋白來抑制植物的免疫反應進而增強其致病性,而植物也相應進化出了一類核苷酸結合富亮氨酸重復結構域受體蛋白(nucleotide-binding leucine-rich repeat domain-containing receptor,NL
單細胞RNA測序發現新的免疫細胞
最近在《Nature Immunology》發表的一項新研究,詳細檢測了一組新發現的免疫細胞(被稱為ILC)。通過對單個扁桃體細胞的基因表達進行分析,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的科學家們,發現了三個以前未知的ILC子群,并揭示了關于“這些細胞在人體中如何發揮功能”的更多信息。 先天淋巴細胞(ILC)是
中科院Nature-Immunology發表免疫新成果
來自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證實,在抗病毒免疫中DNA感受器cGAS谷氨酰化(glutamylation)調控了它的結合與合成酶活性。這一研究發現發布在2月1日的《自然免疫學》(Nature Immunology)雜志上。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范祖森(Zusen Fan)研究員和田勇(
新疫苗可提高免疫細胞對抗流感能力
據《科學美國人》官網近日報道,中美科學家研制出一種新型流感疫苗,可提高免疫系統對抗流感毒株的能力,動物實驗顯示新疫苗安全有效。研究人員認為,這一成果距最終研制出通用疫苗更近了一步。 迄今沒有一種疫苗可以抵御所有流感病毒,因此,研制出通用流感疫苗也成為相關研究人員心中的“圣杯”。為了研制新疫苗,
Nature:癌癥免疫療法靶向實體瘤新突破
基于T細胞的免疫療法對于癌癥的治療提供了巨大的希望:在針對血液癌癥的初期試驗中已經取得了初步成功。然而,對于實體瘤的治療來說目前仍然十分困難。最近發表在《Nature》雜志上的一項研究指出,IFN-gamma-T細胞分泌的一類信號分子能夠切斷腫瘤組織的血液供應,因而對于實體瘤治療效果具有重要的影
熒光免疫斑點FluoroSpot技術在新冠免疫學研究的應用
? ? ?? 想同時進行多細胞因子檢測,你只需要一個“復聯”FluoroSpot? ? ? ?眾所周知,免疫反應是由先天性免疫和適應性免疫細胞之間復雜的相互作用機制協調進行的。適應性免疫也就是后天免疫,其主要包括T淋巴細胞參與的體液免疫和B淋巴細胞參與的細胞免疫。? ? ? ?而當機體要產生對抗
腫瘤糖基化可為免疫治療提供新的免疫檢查點
腫瘤的診斷和治療一直是研究的熱點和前沿,其中與免疫相關的診療手段更是研究的重點所在。2018年在《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上發表了題為《The tumour glyco-code as a novel immune checkpoint for immunothera
實驗鼠新模型“嫁接”人體免疫干細胞
美國華盛頓大學科學家9月22日表示,他們新近開發的實驗室模型有望幫助尋找到更好治療和預防傷寒的途徑。據悉,科學家是將取自人體臍帶血中的免疫干細胞移植到易感染疾病的實驗鼠內后建立起該實驗室模型的。 移植進實驗鼠的細胞存活在其免疫系統中。雖然實驗鼠通常能抵抗有害的、導致傷寒的沙門氏菌種,
PNAS:科學家發現新的免疫系統
Jeremy Barr博士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了一個保護人和動物免受侵害的新的免疫系統。 圣地亞哥大學的Jeremy Bar博士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粘液也會是免疫系統的家,該發現將改變醫生治療疾病的思路。 研究人員發現粘液在人和動物中分布廣泛,而粘液也是大量有益微生物的家,包括真菌,細菌
清華大學Nature發表免疫學新成果
來自清華大學、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證實,旁觀者B細胞和誘導共刺激分子ICOS驅動了輔助性T細胞運動,使其遷移到了濾泡區。研究人員以“Follicular T-helper cell recruitment governed by bystander B cells
清華大學Nature發表免疫學新成果
來自清華大學、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證實,旁觀者B細胞和誘導共刺激分子ICOS驅動了輔助性T細胞運動,使其遷移到了濾泡區。研究人員以“Follicular T-helper cell recruitment governed by bystander B cells
復旦大學劉偉光PNAS發表免疫新成果
來自復旦大學、俄亥俄州立大學、圣猶大兒童研究醫院等處的研究人員證實,促炎信號抑制了巨噬細胞增殖,并將巨噬細胞的代謝從依賴Myc轉為依賴HIF1α。這一研究成果發布在1月25日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 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免疫學系副主任劉光偉(Guangwei Liu)研究員,俄亥
新淋巴管的生成竟能增強免疫療法
許多癌癥都會通過淋巴管進行轉移,這個過程也能幫助腫瘤抑制患者的免疫力,免于免疫系統的攻擊。因此許多癌癥研究人員期望能通過抑制新淋巴管的生成,來開發全新的抗癌療法。 然而,《科學》子刊《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在今日刊登了一項令人瞠目結舌的研究——我們苦苦想
新研究嘗試用寄生蟲卵治療免疫疾病
寄生蟲聽起來讓人避之不及,卻有可能變成治療工具。日本一項新研究正嘗試讓人吞下寄生蟲卵,通過調節免疫系統來治療干蘚等免疫疾病。 據日本《朝日新聞》等媒體日前報道,東京慈惠會醫科大學研究人員正在進行一項臨床試驗,讓受試者吞下豬鞭蟲的卵,這種蟲卵將在腸道寄生,約兩周后和糞便一起排出體外。豬鞭蟲是一種
新的流感藥物靶定免疫反應而非病毒
新興的禽流感病毒是全球關注的問題。病毒所致疾病的嚴重性往往是由免疫反應的強度造成的,而不是病毒本身。目前的流感藥物都是靶定病毒分子,但是流感病毒的高突變率,最終會導致抗病毒耐藥性的發展。因為宿主遠比病毒進化的慢,流感的發病機理部分取決于宿主反應,因此靶定宿主反應,而不是攻擊病毒本身,可能是減少疾
新冠疫苗序貫加強免疫接種啟動
近一周,周邊國家和地區新增確診病例繼續快速增長,我國“外防輸入”壓力持續增大。2月19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在京舉行。就疫情防控與疫苗接種工作有關情況,相關專家給予了回應。“當前我國本土聚集性疫情仍有發生,隨著節后返程和復工復產,疫情擴散風險持續存在。”國家衛生健康委新聞發言人、宣傳司副司
新啟發!新型仿生免疫調控策略治療慢性牙周炎
慢性牙周炎是全球廣泛流行的疾病,其全球發病率高達10%,作為一種牙齒支持組織的慢性炎癥性疾病,其進展最終會導致牙齒的松動和脫落。調節性T(Treg)細胞在維持機體的免疫穩態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Treg細胞的免疫抑制表型在富含炎癥因子的微環境中容易受損。 近期,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與哈佛大學的聯合
Nature:研究發現癌癥免疫療法潛在新靶點
定植于腫瘤細胞外的微生物被統稱為腫瘤菌群。腫瘤菌群可通過引起局部炎癥或局部免疫抑制,影響機體對腫瘤的免疫反應。已有研究證明,細菌可侵入腫瘤細胞,但是尚不明確腫瘤細胞內的細菌是否能被機體免疫系統識別。 近期,以色列和美國的研究團隊發現,侵入黑色素瘤細胞的部分細菌生成的細菌肽可呈遞至腫瘤細胞表面并
免疫調節藥物研究好幫手——新小鼠模型
發表在《PNAS》雜志的一項新研究,由大阪大學專家領導的研究小組培育出一種攜帶人腦受體的新小鼠模型,該受體是與IMiDs相互作用的主要蛋白,他們發現這些新生小鼠對IMiDs治療終于有反應了。 小鼠對免疫調節藥物(IMiDs)基本沒反應,所以現有的小鼠模型都不太可能用于IMiDs療效臨床前治療和
人新喋呤(Neopterin)酶聯免疫分析(ELISA)
人新喋呤(Neopterin)酶聯免疫分析(ELISA)試劑盒使用說明書本試劑僅供研究使用???????目的:本試劑盒用于測定人血清,血漿及相關液體樣本中新喋呤(Neopterin)的含量。實驗原理:??本試劑盒應用雙抗體夾心法測定標本中人新喋呤(Neopterin)水平。用純化的人新喋呤(Neop
中科院Cell子刊發表免疫新成果
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種動脈血管壁的慢性炎癥,與線粒體DNA(mtDNA)和人類抗菌肽LL-37有關。最近人們發現mtDNA能夠逃避自噬并引發炎癥,但還不清楚其中的具體機制。 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研究團隊對此進行了深入研究。他們發現,mtDNA與抗菌肽LL-37形成復合體,通過逃避自噬促進動脈粥樣
免疫治療新靶點TNFR2(一)
在這個草長鶯飛的春天,是否記得那句“要想富,多栽樹”的宣傳標語?今天的植樹節,百奧賽圖知識拓展課堂攜智慧樹如期而至,與您攜手探尋TNFR2。?基本信息?基因功能簡介?TNFRSF1B(TNF receptor superfamily member 1b) 為TNF受體超家族成員, 也稱為TN
納米“佐劑”筑牢對抗新冠的“免疫長城”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2/518080.shtm近年來,疫苗在人類應對新冠病毒過程中凸顯“威力”,與此同時,疫苗“佐劑”也逐步進入公眾視野。作為疫苗中必要的調節劑,佐劑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疫苗的效力和安全性。盡管鋁佐劑已被廣泛使用,但其
Nature:新研究揭示腸道的免疫調節機制
最新一項研究表明,機體的消化器官由隔間組成,這些隔間可以加速免疫系統對食物通過的反應,其中前段的防御性較小,主要負責吸收營養物。后段的防御性較強,主要負責消除病原體。 相關結果最近發表在Nature上,研究結果提供了腸道如何最大化營養攝取同時保護身體免受病原微生物入侵的新機制。該研究有可能改善
科學家發現并鑒定新免疫細胞亞群
日前,中科院生物物理所范祖森團隊發現并鑒定了一類新的免疫細胞亞群:自然殺傷樣B細胞(NKB cell)。相關成果發布于《免疫》。 免疫細胞亞群的細分和鑒定已成為當代免疫學發展呈現的新特點和新趨勢,不同微環境賦予細胞亞群獨特的免疫特性與功能,并介導不同免疫應答和病理,但不同細胞亞群間相互調節機制
Science:癌癥免疫療法“新靶點”——Cdk5
7月22日,發表在Science上的一項研究中,來自凱斯西儲大學(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等機構的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與癌癥治療相關的檢查點蛋白。在該蛋白的幫助下,某些腦瘤細胞能夠躲避免疫系統的攻擊。 研究目標:Cdk5 這一研究中,科學家們聚焦了一種被
新研究揭示模擬禁食飲食抗腫瘤免疫機制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麻醉科教授繆長虹課題組聯合復旦大學青年研究員劉榮花課題組,證實了模擬禁食飲食(FMD)可通過調控腸道菌群發揮顯著抗瘤效應,揭示了微生物代謝調控免疫細胞功能的新機制,為開發基于益生菌的新型干預策略提供了潛在靶點,在改善腸癌患者預后方面具有重要的臨床轉化意義和應用價值。1月27日,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