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腸炎的基本介紹
放射性腸炎是盆腔、腹腔、腹膜后惡性腫瘤經放射治療引起的腸道并發癥。可分別累及小腸、結腸和直腸,故又稱為放射性直腸、結腸、小腸炎。根據腸道遭受輻射劑量的大小、時間的長短、發病的緩急,一般將放射病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又根據射線來源放置的體內外位置的不同將其分為外照射放射病和內照射放射病。在早期腸黏膜細胞更新受到抑制,以后小動脈壁腫脹、閉塞,引起腸壁缺血,黏膜糜爛。晚期腸壁引起纖維化,腸腔狹窄或穿孔,腹腔內形成膿腫、瘺道和腸粘連等。......閱讀全文
放射性腸炎的基本介紹
放射性腸炎是盆腔、腹腔、腹膜后惡性腫瘤經放射治療引起的腸道并發癥。可分別累及小腸、結腸和直腸,故又稱為放射性直腸、結腸、小腸炎。根據腸道遭受輻射劑量的大小、時間的長短、發病的緩急,一般將放射病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又根據射線來源放置的體內外位置的不同將其分為外照射放射病和內照射放射病。在早期腸黏膜
治療放射性腸炎的相關介紹
1.一般治療 急性期應臥床休息。飲食以無刺激、易消化、營養豐富、多次少餐為原則。限制纖維素攝入。腹瀉嚴重者可采用靜脈高營養療法。 2.內科治療 (1)收斂解痙 阿司匹林可有效地控制放射性腸炎的早期腹瀉,可能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有關。 (2)局部鎮痛劑和糞便軟化劑 有顯著里急后和疼痛者,可
放射性腸炎的臨床表現介紹
一般照射總劑量在3000rad以下者很少發病。腹腔內放療總量超過4000rad時發生癥狀,若達7000rad以上則發病率高達36%。癥狀可出現在治療早期,療程結束后不久或治療后數月至數年。 1.早期癥狀 由于神經系統對放射線的反應,早期即可出現胃腸道的癥狀。一般多出現在放療開始后1~2周內。
腸炎的基本內容介紹
腸炎是細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蟲等引起的小腸炎和結腸炎。臨床表現主要有腹痛、腹瀉、稀水便或黏液膿血便。部分病人可有發熱及里急后重感覺,故亦稱感染性腹瀉。腸炎按病程長短不同,分為急性和慢性兩類。慢性腸炎病程一般在兩個月以上,臨床常見的有慢性細菌性痢疾、慢性阿米巴痢疾、血吸蟲病、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和
腸炎對癥治療的基本介紹
補充液體及糾正電解質和酸中毒。輕度脫水而且嘔吐不重者,可口服補液,WHO推薦的口服液配方為氯化鈉,碳酸氫鈉,氯化鉀,葡萄糖或蔗糖,加水。脫水或嘔吐較重者,可靜脈輸入生理鹽水、等滲碳酸氫鈉和氯化鉀溶液以及葡萄糖。 減少腸道蠕動和分泌性藥物。可小量應用阿托品、顛茄、普魯本辛以減輕腸道蠕動,可止痛及
胃腸炎的基本介紹
胃腸炎通常因微生物感染引起,也可因化學毒物或藥品導致。典型臨床表現為腹瀉、惡心、嘔吐及腹痛。對于健康成人,胃腸炎通常只會引起不適感及生活上的不便,并不會導致嚴重后果,但是在病重、虛弱、年幼或年老的患者中卻可以導致威脅生命的脫水和電解質紊亂。
偽膜性腸炎的基本介紹
偽膜性腸炎是一種主要發生于結腸和小腸的急性纖維素滲出性炎癥,多系在應用抗生素后導致正常腸道菌群失調,難辨梭狀芽胞桿菌大量繁殖,產生毒素而致病 。因與抗生素的應用關系密切亦有“抗生素相關性腸炎”之稱,該病多發生于老年人、重癥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及外科大手術后的患者,其臨床表現輕重不一,可僅為輕度腹瀉
放射性腸炎的病因分析
1.照射劑量、時間 盆腔區放療4~4.5周照射量低于4200~4500rad時,發病率逐步上升;如再加大照射劑量,發病率迅速增加。一般估計,在5周內照射量超過5000rad時,發病率約為8℅。 2.腸道的不同部位對照射的敏感性不同 其耐受性依次為:直腸>小腸、結腸>胃。 3.腸道的不同部
如何診斷放射性腸炎?
本病的診斷一般不困難。有放療史結合臨床表現和有關檢查,可以確定病變的性質和部位,即可明確診斷。放射性腸炎的晚期表現和癌腫的復發與轉移需做X線鋇劑檢查、腸系膜血管造影、內鏡檢查、活組織檢查以資鑒別。在鑒別診斷時應考慮其他疾病,如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Crohn病、腸結核、腸道脂代謝障礙綜合征(Wh
如何預防放射性腸炎?
應避免進食纖維素多或對腸壁有刺激的食物,宜食用少渣、低脂及產氣少的食物。如胡蘿卜、菠菜等,既潤腸又補充維生素。還應注意保持肛門及會陰部清潔,穿寬松內褲。癥狀嚴重者,可暫停放療,并大劑量應用維生素、輸液補充各種靜脈營養及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抗生素,以減輕局部炎癥反應,促進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