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研究不要讓應用研究再空轉了
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學術界把科研活動劃分為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與試驗發展研究三種類別。這個分類標準得到了全世界的采納。 在整個科研鏈條的上下游,各類研究分別承擔不同的功能。如基礎研究負責提供新觀念、新理論;應用研究負責驗證、完善這些上游的觀念和理論,并向下游轉化這些理論和觀念;而試驗發展研究則把那些被驗證過的、成熟的理論和觀念轉化為現實的技術產品并推向市場,由此完成科技造福人類的循環。當全社會無差別地分享到科技帶來的諸多福祉與進步時,又會更樂意投資科技,甚至會把這份投入提高到很高比例(R&D/GDP),這就是科技投入能得到持續支持以及有序運行的底層邏輯。 現在全社會都在倡導加強基礎研究,那么如何證明這一觀點是有道理的呢?還是回到科研活動本身尋找證據。我們不妨先看看應用研究的現狀,再揭示我國應用研究低效的根本原因,從而證明當下加強基礎研究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階段。 為了揭示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之間隱秘的深層關系,我們......閱讀全文
研究揭示焦慮遺傳基礎
在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焦慮基因研究中,美國退伍軍人事務部研究人員發現了有關這種疾病潛在生物學原因的新證據。這項研究使用百萬退伍軍人項目(MVP)的數據,識別了人類基因組中與焦慮風險相關的區域。這些發現可能會產生對這種影響1/10美國人的疾病的新理解和新療法。 該研究的主要作者之一、弗吉尼亞康涅
斑馬魚基礎研究
近期,我們收到了很多小伙伴提交的文獻獎勵申請,其中,有2篇成功吸引了小編的注意,這2篇文章的內容都是斑馬魚研究相關的。我們都知道,斑馬魚是一種常見的模式生物,但是市面上針對斑馬魚的抗體卻非常少,我們不僅有一百多種斑馬魚抗體,而且還可以根據客戶需求來進行定制生產。下面來看看這2篇文章吧。01標題:Sa
基礎研究司圍繞面向科技強國加強基礎研究赴天津調研
2017年12月4日至5日,基礎研究司葉玉江司長帶領基礎司一行赴天津大學、南開大學開展調研,了解國家科技創新基地建設、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等有關工作情況。天津大學黨委書記李家俊和校長鐘登華,南開大學黨委書記魏大鵬和校長龔克等分別陪同調研。 葉玉江司長一行參觀調研了水利工程仿真與安全國家
基礎研究司圍繞面向科技強國的基礎研究赴杭州調研
2017年12月16日至18日,基礎研究司葉玉江司長帶領基礎司一行赴浙江之江實驗室、浙江大學和國家海洋局二所開展調研。了解國家科技創新基地建設、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等有關工作情況。浙江大學校長吳朝暉院士、海洋局二所所長李家彪院士、浙江省科技廳周國輝廳長、之江實驗室朱世強主任等分別陪同調研。
基礎研究怎么補短板
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改革開放40年來,黨和國家對基礎研究一直非常重視,不斷加強對基礎研究的戰略部署。“基礎研究投入持續增長,從2011年的411億元增加到2016年的822億元,已經躍居世界第二,僅次于美國。”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院教授羅俊向《中國科學報》表示,尤其
國務院發文 支持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 增加研發投入
6月11日,國務院公布關于落實《政府工作報告》重點工作部門分工的意見。意見中明確,要穩定支持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引導企業增加研發投入,促進產學研融通創新。加快建設國家實驗室,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發展社會研發機構,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發展民生科技。深化國際科技合作。改革科技成果轉化機制,
分析儀器/部件的研制─基礎研究的基礎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沒有人會否認分析儀器在科學發展過程中所發揮的巨大作用,新型儀器的出現無不加速科學的發展或因此誕生新的學科門類。日本島津儀器公司的工程師田中耕一因在蛋白質的軟離子化方面的開拓性工作獲得2002年度的諾貝爾化學獎就是一個突出的例證,實際上他只是創制了一個質譜儀的“離子化部件”
蓄力領跑:基礎研究投入“看漲”
?? 10月10日,國家統計局、科技部和財政部對外發布《2016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基礎研究的投入比例再次成為關注熱點。 基礎研究經費占R&D經費比重多年徘徊在5%,這個數字被網友調侃為中國特色規律。那么,一個簡單的數字是不是能夠說明我國基礎研究投入的全貌,這個數字背后又隱藏了什么
注重基礎研究 善于彎道超車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效顯著,一批重要科技成果填補了國內一些領域的空白,還有一些領域的研究走在了世界科技前沿。在充分肯定我國科技發展成就的同時,也要清醒認識到,雖然我國已成為科技大國,但還不是科技強國,我國科技發展正處于由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從點
注重基礎研究 善于彎道超車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效顯著,一批重要科技成果填補了國內一些領域的空白,還有一些領域的研究走在了世界科技前沿。在充分肯定我國科技發展成就的同時,也要清醒認識到,雖然我國已成為科技大國,但還不是科技強國,我國科技發展正處于由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