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部啟動地質災害防御Ⅳ級響應
據自然資源部微信公眾號消息,據氣象部門預測,8月17-18日,內蒙古中南部、山西和陜西北部、北京和天津大部、河北東部有大到暴雨,局地有大暴雨,發生地質災害的風險較高。 根據《自然資源部地質災害防御響應工作方案》,自然資源部地質勘查管理司決定于2022年8月17日9時啟動地質災害防御IV級響應,并派工作組赴河北省秦皇島市、唐山市指導開展防御工作。 自然資源部強調,各相關省(區、市)自然資源主管部門要增強風險意識、強化底線思維,高度重視本輪強降雨過程防范應對,切實做好巡查排查、監測預警、會商研判、臨災避險、防御力量預置和值班值守、信息報送等工作。中國地質調查局、部地質災害技術指導中心要加強組織協調、趨勢分析、會商研判和專家調度。......閱讀全文
我國全面開展地質災害“查、防、治”
記者從近日在京舉行的第六屆全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術會議上了解到,僅2008~2012年,全國平均每年發生地質災害 2萬起,因災死亡近百人,直接經濟損失達60多億元。“5年來的地質災情很嚴重。”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副司長陶慶法在會上表示,當前地質災害防控的重點任務可以概括為“深入查、全面防、重點
中國地質災害監測又添利器
中新社北京1月26日電 (馬帥莎 張未)1月26日7時44分,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采用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陸地探測一號01組A星(L波段差分干涉合成孔徑雷達衛星A星)。據了解,陸地探測一號01組B星計劃2月底擇機發射。陸地探測一號01組衛星具有全天候、全天時、多模式、多極化等特點,可滿足國
強震觸發地質災害發育分布規律被揭示
5月11日,記者從成都理工大學獲悉,由該校教授黃潤秋、許強等人合作完成的《汶川地震地質災害研究》項目獲四川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課題組歷時三年首次系統地揭示了汶川地震崩塌滑坡發育分布規律,為如何避開和防范地震地質災害給出了答案。 “汶川地震觸發的地質災害,在全世界都極為罕見和獨特
地質災害預警隊 場館安全守護神
編者按:奮進的中國再度點燃激情與夢想的圣火,世界翹首以待的北京冬奧會將于2022年2月4日開幕。“水立方”變身“冰立方”、“百米級、分鐘級”精準氣象預報、國家速滑館世界跨度最大的單層雙向正交馬鞍形索網屋面、5G信號覆蓋所有場館、8K比賽畫面實時傳輸……科技冬奧是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的主要特
“十二五”地質災害防治聚焦基礎研究
又到了5月12日,盡管已過去四年之久,但汶川大地震給國人帶來的依然是刻骨銘心的疼痛。與地震相伴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近年來也一直備受關注。 近日獲批的《全國地質災害防治“十二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亦因此格外引人注目。 地質災害防災減災為何如此之難?伴隨著
長安大學地質災害防治研究院揭牌成立
長安大學地質災害防治研究院11月13日成立并揭牌。此研究院將立足陜西、面向全國,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基礎理論研究和地質災害防治技術研究,同時協助陜西省和西安市政府做好地質災害應急工作,為地方各級政府培養地質災害防治人才。 我國是世界上受地質災害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陜西省又是我國地質災害
中國地質調查局:“天坑”是一種地質災害現象
新華網北京6月25日電(記者?王立彬)中國地質調查局對近期各地出現的“天坑”實地調查發現,所謂的“天坑”并非與地震有關的異常現象,而是地面塌陷,屬于一種地質災害現象。 記者25日從中國地質調查局獲悉,近來媒體陸續報道,我國南方廣西、湖南、四川、浙江、福建等省區,頻
廣州月底完成水利排查 對地質災害地區重點督查
記者22日從廣州市三防總指揮部獲悉,其組成11個防汛督查組深入到全市12個區(縣)進行防汛安全督導,將于5月底前完成對全市水利設施安全隱患的全面排查。其中包括近日發生嚴重洪澇及山洪災害的從化地區。 據廣州市三防辦介紹,市防汛專項督查組從18日開始,分赴全市12個區(縣)進行專項檢查督導。期
福建省地質災害重點實驗室通過驗收
記者從省科技廳獲悉,福建省地質災害重點實驗室經過近5年建設,日前通過驗收。 實驗室依托福建省地質工程勘察院建設。實驗室學術委員會擁有成員15名,包括2名中科院院士。 作為我省地質災害研究、防治領域的“龍頭”單位,該實驗室在地質災害的機理、監測預警和防治技術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尤其在全省地質災
玉樹災區地質災害預警監測網全面建成
新華社青海玉樹4月28日電(記者?陳國洲?張先國)月28日,玉樹災區地質災害預警監測網全面建成,將為災后重建工作提供更科學的地質災害信息。 據了解,青海省國土資源廳地質災害應急排查分隊自23號完成地質災害應急排查工作后,隨即啟動地質災害預警監測工作。截至今日,已布設滑坡、不穩定斜坡監測斷面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