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科學家為實現農業現代化貢獻力量
青紗帳里,玉米行行挺拔;汪汪水田,晚稻株株青綠……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夏糧總產量2948億斤,比上年增加28.7億斤,增長1.0%。這離不開廣大農業科學家的持續努力。長期以來,廣大農業科學家圍繞農業農村發展,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成果送進億萬農民家,為實現農業穩產增產、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打贏脫貧攻堅戰和推動鄉村振興作出重要貢獻。本版推出特別策劃,為您講述三位農業科學家的故事。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家洋幾十年如一日培育高產優質水稻品種——一個個新品種從實驗室來到田野在浙江富陽的稻田里,卷著褲腿彎著腰,查看禾苗長勢,汗水浸透襯衫;在海南南繁基地,頂著烈日炙烤,悉心觀察水稻穗數……從試驗田到實驗室,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李家洋幾十年如一日,躬耕田野,只為育出一粒粒好種子。一項項科研成果,落入田間,生根發芽,造福農民。李家洋先后在國際主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130多篇,帶領研究團隊在稻米品質形成機理、水稻......閱讀全文
農業科學家為實現農業現代化貢獻力量
青紗帳里,玉米行行挺拔;汪汪水田,晚稻株株青綠……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夏糧總產量2948億斤,比上年增加28.7億斤,增長1.0%。這離不開廣大農業科學家的持續努力。長期以來,廣大農業科學家圍繞農業農村發展,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成果送進億萬農民家,為實現農業穩產增產、促進農民持續增收、
農業農村部發增補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的通知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近日,農業農村部發布關于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的通知。據通知獲悉,此次面向全國公開招聘科學家崗位55個,全部覆蓋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 崗位科學家的申報條件 1、高級專業技術職稱,在本專業領域有較高
英國科學家對有機農業提出質疑
英國科學家近日表示,除了有機作物,人類還需要開發新型生態農業,其中包括使用有限的土地和水資源來養活更多人口的農業技術。 有機農業禁止使用增加產量的非有機肥以及轉基因品種。有機農業的支持者認為,世界能夠生產出足夠多的農作物,關鍵問題是人們否能支付得起這些食物。 隨
中國科學家首次獲GCHERA世界農業獎
??12月1日,2020GCHERA世界農業獎在南京農業大學揭曉,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張福鎖,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教授帕梅拉·羅納德兩位科學家,憑借多年來在農業與生命科學領域教學科研工作中取得的突出成就獲獎。這是中國科學家首次摘得該獎項。 據悉,獲獎者每人將獲得獎金10萬美元
《科學》雜志官網發文為農業科學家呼吁
一項由50位學者共同簽名的最新報告稱,如果美國農業希望繼續增產增收,大學應該更好地分享由公共資金資助的、有農業科學專利的種子和其他資源。 《科學》雜志官網日前發文稱,在這份報告中,研究人員還呼吁,美國聯邦政府應為公立大學農作物育種工作提供更多的研究經費,同時大學應開辟新途徑,將暢銷農作物品
青年科學家探討科教合作與生物健康農業發展
5月12日,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主辦,絲綢之路(楊凌)生物健康農業產業聯盟、山侖院士工作站和生命科學學院承辦的絲路青年科學家科教合作與生物健康農業發展國際研討會在楊凌舉辦。學者作主旨報告 絲綢之路(楊凌)生物健康農業產業聯盟理事長張立新教授主持開幕式。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副校長羅軍致辭時表示,希
中國農業科學家首次揭秘水稻自私基因
中國農業科學家系統解析了水稻粳稻與秈稻雜種不育問題及遺傳特性,發現自私基因系統控制水稻雜種不育,影響稻種基因組的分化,并有望解決水稻雜種不育的難題。該項研究成果于6月8日在國際學術頂級期刊《科學(Science)》雜志上在線發表。該研究由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與南京農業大學等單位合作完成,獲得科技
農大973首席科學家Nature發表農業研究新成果
來自中國的科學家們報告稱,在未來的幾十年里智能耕作(Clever farming)技術將為中國提供足夠多的糧食來養活不斷增長的人口,同時減輕對于環境的壓力。 他們說,根據預計,到2030年時中國的人口總數將從現在的13.5億增長到14.7億高峰,,每年將需要超過6.5億頓的大米、小麥和玉米,中
有機農業:對“化學農業”的反思
農業生產中使用的化肥、農藥已經成為中國主要的污染源之一。有機農業的出現,稱得上是對當今農業生產模式的反思。 停留在“化學農業”階段的中國農業,產業鏈呈線性。換句話說,農業只具有提供食物的功能。農產品生產主要靠化肥、農藥及激素類催長劑等物質來催產、催效,天然成分降低。 不能簡單地將不道
科學家聚焦有害生物綜合治理諫言農業綠色發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2/491183.shtm 全球小農戶在農業生產和經營過程中,經常遭受重大作物病蟲害的威脅,而全球貿易、氣候變化等因素進一步加劇了病蟲的傳播和為害程度,對糧食安全和區域穩定造成嚴重影響。為了保障糧食安全,
美科學家將農業“棄兒”轉化成“工業寵兒”碳化硅
全球每年要產生數量龐大的農業廢棄物,如何挖掘這些廢棄物中的資源?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的科研人員正在想辦法將其轉化為高價值的碳化硅,后者可以用于多種電子設備和結構應用。 通常來說,人們認為像谷殼、玉米秸稈、高粱葉子、小麥殼、花生殼這樣的農業廢棄物沒什么價值,經常將其重新放回土地;有時則是一燒了之,
科學家聚焦有害生物綜合治理諫言農業綠色發展
全球小農戶在農業生產和經營過程中,經常遭受重大作物病蟲害的威脅,而全球貿易、氣候變化等因素進一步加劇了病蟲的傳播和為害程度,對糧食安全和區域穩定造成嚴重影響。為了保障糧食安全,消除極端貧困,迫切需要向小農戶們提供可持續性的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 近日,由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周雪平牽
中國農業科學家在阿聯酋沙漠中種出海水稻
在熱帶沙漠里種水稻?這個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中國農業科學家們硬是完成了,其中一種水稻的單產還超過520公斤/畝。這是全球首次在熱帶沙漠試驗種植水稻取得成功。變不可能為可能,中國科學家是如何做到的?本報記者日前探訪了位于迪拜沙漠深處的試驗基地。 沙漠里種水稻—— 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中國科
有機農業:中國農業的和諧之路
“食品安全問題遲遲解決不了,一是因為我們過于側重技術導入,追求經濟效益,農業生態系統受到傷害;二是一家一戶的經營方式處于漫無組織的生產狀態。”日前,中國農業大學教授胡躍高在該校舉行的有機農業發展交流會上如是表示。 考察過很多有機農場,胡躍高發現,有些農場發展非常完美,超出想象,也激發了他新的認
科學家分析中國農牧業結構現狀提出可持續農業模式建議
中國從1990到2012年人均消耗谷物口糧下降了38%,但人均消費肉奶增加了226%。近年來城市化發展讓肉奶的需求進一步增加。我國每年生產約6億噸糧食,其中50%被用于喂豬以生產占全球65%的豬肉。生產豬肉不僅消耗大量的糧食還產生大量難以處理的各種污染,而且豬只能消耗籽粒,由此每年產生多達12億
科學家揭示農業利用導致土壤硝態氮同化下降的內在機制
土壤硝態氮微生物同化能力下降是導致亞熱帶地區農業利用紅壤硝酸鹽累積,氮素損失風險提高的重要原因。然而,作為土壤微生物的主要類群,真菌和細菌各自對硝態氮的同化對于農業利用如何響應還未知。因此,能夠區分土壤中真菌和細菌對硝態氮的同化過程對于進一步認清農業利用導致硝態氮微生物同化能力下降的原因,進而制
農業物聯網在農業植保上的應用
在植物保護領域,利用智能農業物聯網技術可以自動探測和記錄區域內的微氣候以及溫濕度、墑情等環境信息,可以利用圖像識別系統記錄蟲口基數,結合植物保護專家系統來更精確地預測病蟲害的發生。可以將智能農業物聯網應用到農藥的流通和使用管理中,在每個農藥包裝上加封電子標簽,結合無線射頻識別技術(RFID),農藥生
大連農業物聯網帶領農業發展新過渡
現在農業時代已經來臨,飛速發展的科學技術已經滲透到農業生產的各個領域,用農業物聯網信息技術為支撐的農業科技,讓我們傳統農業向機械化、自動化、信息化的過渡,智慧農業正在慢慢的步入正軌。農業物聯網是將大量的傳感器構成監管網絡,通過各種傳感器采集信息,幫助農民及時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樣農業將以人力Wi
2018世界農業獎揭曉:美國和加納2位科學家獲獎
28日,2018GCHERA世界農業獎頒獎典禮暨“一帶一路”農業科教合作論壇在南京農業大學舉行。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拉坦·萊爾(Rattan Lal)教授、加納大學埃里克·意仁基·丹夸(Eric Yirenkyi Danquah)教授分別憑借其在土壤可持續管理、作物育種領域的突出成就摘得今年的世界
科學家用多同位素技術解析農業面源污染物來源
?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以下簡稱環發所)農業清潔流域創新團隊主持完成的“利用多同位素技術解析農業面源污染物來源”研究,入選由中國原子能農學會發布的2019年度我國核技術農業應用十項重大新進展。該成果對流域農業污染溯源與控制示蹤有極為深遠的意義。利用多同位素技術解析流域農業
農業環境檢測儀在農業中的價值
1.農業環境檢測儀的投入使用,讓狹窄的環境監測領域實現了全方位領域監測方向的轉變; 2.農業環境檢測儀實現了農業環境監測的高質量、多功能、集成化、自動化、系統化和智能化; 3.農業環境檢測儀讓傳統農業成功地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了; 4.農業環境檢測儀實現了單純的地面環境監測與遙感環
農業氣象站在智慧農業中的應用
近幾年隨著農業種植行業的發展,在越來越多的農業種植中都有農業氣象站的身影,農業氣象站主要的作用是用于監測農業種植中的氣象要素的監測,通過對于農業種植氣象要素準確的監測,為農業種植提供可以參考的數據支撐。農業氣象站不僅要進行氣象(包括土壤水分)觀測,還要平行地按照農業氣象觀測規范對農業生物進行觀測,分
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3月16日出版的第6期《求是》雜志將發表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文章指出,要錨定建設農業強國目標,切實抓好農業農村工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到2035年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建成農業強國,是黨中央著眼全面建成社會主義
推進現代生態循環農業-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
1月6日,農業部新聞辦公室舉行發布會,向公眾介紹近日農業部和浙江省政府簽署的關于共建現代生態循環農業試點省合作備忘錄的相關情況。農業部科技教育司司長唐珂表示,大力發展現代生態循環農業,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是保障糧食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和農產品產地環境安全的必然要求,也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舉
任繼周:耕地農業向草地農業轉變勢在必行
“我國食物結構與生產結構相悖的現象已現端倪,發展現代化農業,從耕地農業向草地農業轉變勢在必行。”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任繼周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資料顯示,自1986年以來,我國人均口糧消費在城鎮化過程中逐年遞減,從207.1公斤下降到2010年的148.0公斤。“導致全國
農業部發布調整優化農業結構指導意見
近日,農業部發布《關于進一步調整優化農業結構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新時期調整優化農業結構進行了系統部署。據了解,《意見》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努力在優化農業結構上開辟新途徑”重要講話精神,以及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中央一號精神的一項重大舉措,對加快現代
傳統農業與現在農業差距對比之水稻脫殼
礱谷機又叫水稻脫殼機,主要用于脫除稻谷的外殼,是大米加工的主要作業機械之一。老一輩農民在收割水稻后,自然晾曬,曬干后用振動或碾壓的方式把水稻脫殼。主要的缺點就是脫殼脫不凈,米粒表皮受損嚴重等。隨著現代農業機械化水平越發的科技感,對品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在水稻收割后使用礱谷機既能提高脫殼的工藝效果
農業部:今年新增農業投資51.5億元
本報訊 中央做出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決策部署后,農業部迅速采取行動,昨日,農業部發布公告表示,農業部已編制完成了新增農業建設項目的投資計劃,涉及中央投資總計51.5億元,可帶動地方和農民投入上百億元。 該項資金主要用于五個領域,以改善農業生產設施和農民生活條件。具體而言,一是農村
兩會簡訊|從特色農業到智慧農業轉變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推進鄉村振興,支持脫貧地區發展特色產業,啟動鄉村建設行動。” 高校該如何主動投入、整合資源、發揮學科優勢,推動產教用結合,為發展特色產業提供智力和技術保障? 3月6日,科技日報記者連線部分代表、委員,聽聽他們有著怎樣的看法與建議。 發展特色產業需綜合施策 “聚焦
農業農村部部署農業生態環境監測工作
近日,農業農村部印發《關于做好農業生態環境監測工作的通知》,全面部署農業生態環境監測工作。 《通知》指出,農業生態環境監測是一項長期性、基礎性工作。開展農業生態環境監測,對于準確判斷我國當前農業生態環境形勢,精準實施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行動計劃,不斷改善農業生態環境質量,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