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攝入大量卡路里更易減肥
關于健康飲食有句老話:“早餐吃得像國王,午餐吃得像王子,晚餐吃得像乞丐。” 現在,科學家研究顯示一個人在一天早些或晚些時候吃最豐盛的一餐并不會影響身體代謝卡路里的方式。但在早上吃最豐盛一餐的人在晚些時候會感覺不那么餓,這可能會讓他們在現實世界中更容易實現減肥。相關研究近日發表于《細胞—代謝》。 “關于吃飯時間以及它會如何影響體重或健康,有很多誤解。”論文通訊作者、英國阿伯丁大學羅維特研究所食欲控制領域研究員Alexandra Johnstone說,“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晝夜節律驅動的。但我們想知道這在營養領域是如何發生的,能量會去哪里?所以決定進一步研究一天中的不同時間是如何與新陳代謝相互作用的。” 他們招募了超重或肥胖的受試者,在一段時間內控制他們的飲食并測量新陳代謝,16名男性和14名女性完成了這項研究。 在4周時間里,每個參與者被隨機分配要么吃豐盛早餐,要么吃豐盛晚餐。飲食是等熱量的,平衡30%的蛋白質......閱讀全文
清晨攝入大量卡路里更易減肥
關于健康飲食有句老話:“早餐吃得像國王,午餐吃得像王子,晚餐吃得像乞丐。” 現在,科學家研究顯示一個人在一天早些或晚些時候吃最豐盛的一餐并不會影響身體代謝卡路里的方式。但在早上吃最豐盛一餐的人在晚些時候會感覺不那么餓,這可能會讓他們在現實世界中更容易實現減肥。相關研究近日發表于《細胞—代謝
號稱“無糖”的“零卡路里飲料”
美國當地時間6月9日,2019年美國糖尿病學會(ADA)年會期間,有學者稱避免糖尿病的方法是最好遠離一切甜飲,包括不含糖的甜味劑飲料。甜味劑飲料不含糖為何也會增加糖尿病的患病風險呢? 糖帶來的愉悅和健康不可兼得 糖及糖類食品可以產生很多令人人興奮的物質,在進食的過程中,可以緩解焦慮心情,會有
美國“怕”超重 明年全國明示卡路里含量
從明年12月1日起,消費者在美國的連鎖餐廳買漢堡、吃披薩、在電影院買爆米花、在游樂場買棒棒糖等,都能清楚看到自己將會攝入多少卡路里的熱量。 美國食品和藥品監管局(FDA)25日正式公布規定,整個美國的連鎖餐廳、便利店、大型食品超市和食物自動售賣機等都必須在菜單上標明食物的卡路里含量。
為什么我們喜歡高卡路里的甜食
大腦對含糖食物的甜味與卡路里高低反應不同,這個發現為我們選擇吃怎樣的食物提供了深入了解,這是發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上的研究。 糖通過味覺和攝食的途徑發揮其強有力的吸引力。然而,甜味和營養信號在大腦網絡是否激勵攝入還是未知的。 大腦利用兩個不同的途徑來分析甜味 在耶魯大
卡路里限制飲食使猴子壽命延長數年
放下那塊蛋糕。如果猴子實驗的發現站得住腳,那么永久性節食將會使你壽命更長。 一項通過恒河猴進行的長期試驗發現,卡路里限制會讓它們的壽命比通常延長三年,這轉變到人類將是9年。 如此嚴格的飲食可能并不適宜每個人,但了解卡路里限制背后的任何有益機制未來有一天或將促進產生抗衰老藥物,馬里蘭州巴爾迪摩
歲月催人胖,并非代謝惹的禍!
常聽人說,人一到了40歲以后,體重增長就很難控制了。 實際上,到了30歲以后,我們的代謝能力確實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一點點下降。 但好消息是,代謝率的降低是很微小的。事實上,人到中年后體重增加的原因根本就不是代謝率降低。 聽好了,使我們中年發福的原因很簡單:隨著我們年齡增加,我們的運動越來越
熱量限制還能讓毛發也更旺盛
卡路里限制可能會幫助小鼠保持苗條、延長壽命,但它也意味著小鼠有更少的脂肪來保持身體溫暖。9月12日,發表在Cell Reports雜志上題為“Caloric Restriction Promotes Structural and Metabolic Changes in the Skin”的研究
Nature:某些免疫系統細胞在肥胖中起重要作用
早期的研究提示,某些免疫系統細胞可能在體重控制中起重要作用。現在科學家已經知道,免疫細胞可能有助于小鼠抵御肥胖。新的研究結果發表在Nature雜志上。 研究人員發現,與較瘦的人對比,細胞ILC2s在肥胖成年人腹部脂肪中是不太常見的,更重要的是,在小鼠實驗中,他們發現ILC2s似乎刺激“米色”脂
暖氣讓人發胖 微寒保持苗條?
荷蘭研究人員認為,暖氣可能讓人發胖,而保持適度涼爽讓人保持活力和身材。英國的研究者則表達了完全相反的看法。 荷蘭馬斯特里赫醫學研究中心的科學家認為,家庭、辦公室、醫院的暖氣讓人感到更舒服,但這也意味著身體就不需要燃燒更多的卡路里來保持暖和。他們認為,攝氏 19 度是保持平衡的最佳體溫。
Nature頭條:控制體重的免疫細胞
來自美國的研究人員在一項早期研究證實,某些免疫系統細胞有可能在體重控制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這一研究發現發表在12月22日的《自然》(Nature)雜志上,并被選為了Nature網站的新聞頭條。 盡管科學家們早已知道在小鼠中一些免疫細胞可能有助于防止肥胖的發生,新研究結果卻是首次表明在人體中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