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乙烯的發現歷史介紹
中國古代就發現將果實放在燃燒香燭的房子里可以促進采摘果實的成熟。19世紀德國人發現在泄露的煤氣管道旁的樹葉容易脫落。第一個發現植物材料能產生一種氣體,并對鄰近植物能產生影響的是卡曾斯,他發現橘子產生的氣體能催熟與其混裝在一起的香蕉。直到1934年甘恩(Gane)才首先證明植物組織確實能產生乙烯。隨著氣相色譜技術的應用,使乙烯的生物化學和生理學研究方面取得了許多成果,并證明在高等植物的各個部位都能產生乙烯,1966年乙烯被正式確定為植物激素。......閱讀全文
關于乙烯的發現歷史介紹
中國古代就發現將果實放在燃燒香燭的房子里可以促進采摘果實的成熟。19世紀德國人發現在泄露的煤氣管道旁的樹葉容易脫落。第一個發現植物材料能產生一種氣體,并對鄰近植物能產生影響的是卡曾斯,他發現橘子產生的氣體能催熟與其混裝在一起的香蕉。直到1934年甘恩(Gane)才首先證明植物組織確實能產生乙烯。
關于聚氯乙烯的歷史革沿介紹
聚氯乙烯早在1835年就為美國V·勒尼奧發現,用日光照射氯乙烯時生成一種白色固體,即聚氯乙烯。 PVC在19世紀被發現過兩次,一次是Henri Victor Regnault在1835年,另一次是Eugen Baumann在1872年發現的。兩次機會中,這種聚合物都出現在被放置在太陽光底下的氯
乙烯的發現與研究歷史
早在20世紀初就發現用煤氣燈照明時有一種氣體能促進綠色檸檬變黃而成熟,這種氣體就是乙烯。但直至60年代初期用氣相層析儀從未成熟的果實中檢測出極微量的乙烯后,乙烯才被列為植物激素。
關于鋰元素的發現歷史 介紹
第一塊鋰礦石,透鋰長石(LiAlSi4O10)是由巴西人在名為Ut?的瑞典小島上發現的,于18世紀90年代。當把它扔到火里時會發出濃烈的深紅色火焰,斯德哥爾摩的Johan August Arfvedson分析了它并推斷它含有以前未知的金屬,他把它稱作lithium(鋰)。他意識到這是一種新的堿金
關于元素汞的發現歷史介紹
汞在自然界中分布量極小,被認為是稀有金屬,但是人們很早就發現了水銀。天然的硫化汞又稱為朱砂,由于具有鮮紅的色澤,因而很早就被人們用作紅色顏料。根據殷虛出土的甲骨文上涂有丹砂,可以證明中國在有史以前就使用了天然的硫化汞。 根據中國古文獻記載:在秦始皇死以前,一些王侯在墓葬中也早已使用了灌輸水銀,
關于原電池的發現歷史介紹
原電池的發明歷史可追溯到18世紀末期,當時意大利生物學家伽伐尼正在進行著名的青蛙實驗,當用金屬手術刀接觸蛙腿時,發現蛙腿會抽搐。大名鼎鼎的伏特認為這是金屬與蛙腿組織液(電解質溶液)之間產生的電流刺激造成的。1800年,伏特據此設計出了被稱為伏打電堆的裝置,鋅為負極,銀為正極,用鹽水作電解質溶液。
關于糖酵解的發現歷史介紹
1897年,德國生化學家E.畢希納發現離開活體的釀酶具有活性以后,極大地促進了生物體內糖代謝的研究。釀酶發現后的幾年之內,就揭示了糖酵解是動植物和微生物體內普遍存在的過程。英國的F.G.霍普金斯等于1907年發現肌肉收縮同乳酸生成有直接關系。英國生理學家A.V.希爾,德國的生物化學家O.邁爾霍夫
關于催化劑的歷史發現介紹
催化劑最早由瑞典化學家貝采里烏斯發現。100多年前,有個魔術“神杯”的故事。 有一天,瑞典化學家貝采里烏斯在化學實驗室忙碌地進行著實驗,傍晚,他的妻子瑪利亞準備了酒菜宴請親友,祝賀她的生日。貝采里烏斯沉浸在實驗中,把這件事全忘了,直到瑪麗亞把他從實驗室拉出來,他才恍然大悟,匆忙地趕回家。一進屋
關于氨基酸的歷史發現的介紹
1827年,Auguste Arthur Plisson和étienne Ossian Henry通過水解1806年從蘆筍汁中分離出的蘆筍胺(asparagine),首次發現了天冬氨酸。他們最初的方法是用氫氧化鉛,但現在更常用其他各種酸或堿來代替。 [9] 而后陸續有幾個氨基酸被單獨發現,而最后
關于端粒的發現歷史簡介
科學家們在尋找導致細胞死亡的基因時,發現了一種叫端粒的存在于染色體頂端的物質。端粒本身沒有任何密碼功能,它就像一頂高帽子置于染色體頭上。 在新細胞中,細胞每分裂一次,染色體頂端的端粒就縮短一次,當端粒不能再縮短時,細胞就無法繼續分裂了。這時候細胞也就到了普遍認為的分裂100次的極限并開始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