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與之江生物正式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9月21日,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以下簡稱復旦腫瘤)與之江生物正式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圍繞癌癥臨床診斷支撐能力建設與國產創新醫療器械的開發轉化開展合作。依托復旦腫瘤領先的學科優勢與綜合的醫療資源積淀,借助之江生物的創新研發及質量平臺,致力于在臨床支撐、產業轉化、人才培養等方面建立全面戰略合作,進一步推進臨床與轉化醫學研究,提升腫瘤篩查、精準治療能力。簽約儀式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供圖精準診斷助力早診早篩加強癌癥早診早治,精準診斷是有力工具。有研究顯示,早期癌癥治愈率可達90%以上,篩查和早診早治是普遍認同降低癌癥發病率和死亡率最有效的手段。據世界衛生組織下屬國際癌癥研究中心(CIRC)一項報告顯示,約有1/6的癌癥是由細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如宮頸癌、鼻咽癌、胃癌等。針對這類由病原體導致的癌癥,加強早期篩查、精準診斷,實現早診斷早治療,意義重大。基于復旦腫瘤深厚的......閱讀全文
癌癥治療逐步走向精準醫療
過去,癌癥治療多采取“范圍式轟炸”的方式,憑醫生經驗用藥,同樣的患者,不同醫生的診療方案也可能會截然不同。如今,醫學界正在推進基于個人基因水平的“精準醫療”,目前國內的基因檢測水平與歐洲相當,基因檢測覆蓋范圍包括癌癥患者的精確個體化用藥和癌癥、心血管高危人群的風險預知等,在廣東省人民醫院已可以進
醫療新革命: 破譯致病基因實現癌癥精準醫療
在被診斷患有肺癌六周后,凱里(Kellie Carey)的醫生終于不再回避有關她還能活多久的問題。凱里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是,2010年5月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這位醫生在他的辦公室告訴她,也許三個月,然而她現在依然活著。這也證明長期以來科學界抗擊肺癌的努力在這10年里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檢
再談精準醫療:癌癥病人的喜與憂
精準醫療在一些國家已經取得了初步進展,特別是在癌癥的精準診斷精準治療方面,有所突破。已經研制成功幾種精準治療藥物,靶向藥物。具有起效快、作用強、毒性低等優點。且安全性、有效性和醫用價值遠遠優于過去傳統的放化療等各種治療措施,這是對所有癌癥患者的一大喜訊。我國的精準醫療研究也已經起步,投入大量人力
兒童癌癥精準化醫療發展中的阻礙
作為精準醫療布局最熱門的版圖,癌癥治療一改傳統的“一刀切”診療模式,正朝著基因分型、個性化方向發展。對癌癥的預防、診斷、治療以及預后都基于基因組學數據,結合個體差異、環境以及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因素進行更精準、適宜的個體化處理。 雖然癌癥基因測序、數據解析、創新醫藥等研究、技術正飛速發展,但是針對
伴隨診斷醫療器械或FDA認可,有望用于癌癥治療
Caris Life Sciences公司近日宣布,美國FDA已經授予該公司開發的MI Transcriptome伴隨診斷(CDx)測試突破性醫療器械認定。這一檢測旨在發現實體瘤中的基因融合,幫助臨床醫生發現能夠從特定靶向療法中獲益的癌癥患者。Caris公司計劃在今年晚些時候遞交上市前批準(Pr
醫療器械注冊審評流程之醫療器械臨床評價
醫療器械臨床評價是指申請人/注冊人通過臨床文獻資料、臨床經驗數據、臨床試驗等信息對產品是否滿足使用要求或者適用范圍進行確認的過程。不同醫療器械產品的適用范圍和使用過程中的風險不同,因此,臨床評價資料要求也不同。第二類、第三類醫療器械注冊申報時,其臨床評價資料可通過臨床試驗等多種手段進行收集,具體內容
精準檢驗如何助力精準醫療?
2019年12月9-11日,“2019南京國際醫療健康科技大會”在南京國際博覽會議中心舉行,在由南京市江北新區管委會主辦,南京市江北新區生命健康產業發展管理辦公室、南京市江北新區科技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品生醫學等單位聯合舉辦的“精準醫療質譜技術應用發展高峰論壇”上,中國色譜質譜領域領軍人、中國科學
全國醫療器械檢驗協作確保奧運醫療器械安全
全國醫療器械檢驗協作平臺自2008年3月啟動以來,到目前為止已完成奧運檢驗任務85批次,奧運核查任務128批次,其中通過協作平臺完成的檢驗(核查)任務120批次,為奧運醫療器械質量安全筑起了堅固防線。目前,協作檢驗已經進入殘奧運動會醫療器械質量檢驗協作工作階段。 3月26日,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
重磅綜述:RNA生物標志物——癌癥精準醫療的前沿
作為生物學中心法則的必要一環,RNA運載著基因和調控信息并反映細胞狀態。基于高通量測序技術,累計數據顯示多種RNA分子能夠作為多種疾病的診斷和預后生物標志物,比如說癌癥。特別是在多種生物流體(如血清、唾液和尿液)中可檢出的外泌體RNA(exRNAs),能夠作為早期癌癥診斷、腫瘤發展監控、預測治療
純水與精準醫療
自從美國2015年宣布精準醫學計劃以來,中國也不斷加大了對精準醫療的支持力度。2015年2月,科技部組建國家精準醫療戰略19人專家委員會,計劃在2030年前投入600億元;2016年3月發起了精準醫療研究專項課題,目標是在2017年至2019年構建重大疾病的預防診治大數據平臺;同時,國家衛計委首次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