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四代科研人接力為黑土糧倉扎起綠色柵欄
吉林西部是中國蘇打鹽堿地的集中分布區,長久以來,大風將鹽堿向東部搬運,威脅著中部典型黑土區。20多年來,中國科學院四代科研人致力于用科技扎起“綠色柵欄”,守護黑土平原大糧倉的安全。 今秋,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副研究員文波龍格外忙碌。近日,在吉林省鎮賚縣鹽堿地試驗田里,他和團隊把田里的河蟹捕撈上來給第三方專家們測產,這一步決定著整個鹽堿稻田—濕地系統綜合利用模式能否形成“完美閉環”。 “試驗田蟹種產量為77公斤/畝,規格為140只/公斤,長勢良好、活力強、個頭整齊、底板干凈、肥度飽滿。”測產結果使文波龍緊鎖的眉頭一下舒展開。 吉林西部生態環境復雜而脆弱,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所的劉興土院士等四代人在此創建了鹽堿濕地生態漁業、蘆葦資源化利用、鹽堿稻田種養結合技術等大批成果,破解改良難點,豐富利用方式。然而,科技成果和治理模式向更大范圍推廣還存在不少困難。 “這當中最大的難點就是治理主體的問題,相比政府統籌推......閱讀全文
中科院四代科研人接力為黑土糧倉扎起綠色柵欄
吉林西部是中國蘇打鹽堿地的集中分布區,長久以來,大風將鹽堿向東部搬運,威脅著中部典型黑土區。20多年來,中國科學院四代科研人致力于用科技扎起“綠色柵欄”,守護黑土平原大糧倉的安全。 今秋,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副研究員文波龍格外忙碌。近日,在吉林省鎮賚縣鹽堿地試驗田里,他和團隊把田里
中科院發布“黑土糧倉”科技會戰階段性成果
9月29日,中國科學院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黑土糧倉”科技會戰階段性成果,介紹了“黑土糧倉”科技會戰實施一年多以來的主要工作進展,專題發布了《東北黑土地保護與利用報告(2021年)》、“鴻鵠”T300智能農機,并介紹了“東生”系列大豆新品種推廣與應用成效。 發布會上,中科院副院長、中科院
科研人員“會診”黑土糧倉
腳下積雪“咯吱咯吱”響著,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劉煥軍正帶領科研團隊在第三管理區的地頭上查看,為即將進行的科研試驗和技術示范做前期準備。 “我這邊要做秸稈試驗,需要8個池子”“我做節水、節肥、節藥各需要10畝,試驗示范需要100畝”……對專家們的要求,一同來現場的北大荒集
用科技力量筑牢“黑土糧倉”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4899.shtm近日,中國科學院大學(以下簡稱國科大)本科生錄取通知書里鑲嵌的7顆金色大豆組成的“北斗七星”造型吸睛無數。這些大豆來自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以下簡稱東北地理所)的耐鹽堿大
會戰一載,成效幾何?五問“黑土糧倉”科技會戰
去年7月,“黑土地保護與利用科技創新工程”在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專項(A類)的支持下正式啟動,以5年為期。科研人員習慣于稱其為“‘黑土糧倉’科技會戰”,因為它集結了中科院院內的34家研究所和中科院院外的89家單位,共同組成了一支各專業匯聚、共1400余人的“集團軍”。這是中科院又一次打響農業科技會戰
全國政協委員姜明:守護“黑土糧倉”
“全國政協委員這個角色,能夠讓我站在更大的平臺、更高的國家層面來思考社會發展問題。希望通過我的努力,為保護我國的‘黑土糧倉’,建設農業強國盡一份力。”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所長姜明說。 姜明是中科院“黑土糧倉”科技會戰的總指揮。2021年3月,中科院集結了中科院院內
全國政協委員姜明:守護“黑土糧倉”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4955.shtm “全國政協委員這個角色,能夠讓我站在更大的平臺、更高的國家層面來思考社會發展問題。希望通過我的努力,為保護我國的‘黑土糧倉’,建設農業強國盡一份力。”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東北
張亞平調研“第二糧倉”科技示范項目
7月26日,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張亞平一行赴安徽蚌埠調研中科院科技服務網絡(STS)項目“第二糧倉”項目龍亢農場示范區。 張亞平深入試驗田間,聽取了“第二糧倉”科技示范工程總體情況現場匯報、龍亢農場農業服務體系“331”模式介紹;察看了砂姜黑土改良、科育186推廣示范地、農牧耦合試驗場、
瞧,他們在黃河口鹽堿地上建起“新糧倉”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8195.shtm 從巍巍高山出發,千里黃河綿延不息,在山東省東營市奔騰入海。壯闊的黃河入海口處,孕育著廣袤的黃河三角洲,這里水草豐美,風景如畫。但壯闊美景的背后,卻是嚴重制約糧食生產的土壤鹽漬化問
詹文龍院士調研中科院海西研究院
11月29日,原中科院副院長詹文龍院士到中國科學院海西研究院調研。福建物構所副所長林文雄陪同參加調研,科技處和相關科研骨干人員參加了調研座談會。詹文龍院士一行參觀了3D打印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透明陶瓷及其應用研發工程中心。在隨后的座談會上,詹文龍詳細介紹了加速器驅動先進核能系統的國內外發展趨勢、系統組
他來了,她來了,他們帶著“法寶”來了
東臨小興安嶺,西倚大興安嶺,在世界四大黑土帶之一的松嫩平原腹地上,黑龍江齊齊哈爾市坐擁3800萬畝黑土耕地。廣袤黑土耕地,使齊齊哈爾成為我國第四大產糧大市。這里以玉米、大豆、水稻為主要糧食作物,2021年的糧食總產量達247億斤。黑土,是齊齊哈爾發展之寶,卻也是齊齊哈爾發展之困。西南風蝕,薄層黑土脆
黃迎新:沙改土,鹽堿地變良田
中國科學院長嶺草地農牧生態研究站(以下簡稱長嶺站)曾有這樣一塊試驗田,pH值達10.23~10.76,屬于重度鹽堿荒地,作物無法正常生長。10多年來,在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以下簡稱東北地理所)科研人員的治理下,這塊試驗田重現生機。2022年10月,長嶺覆沙改良鹽堿地塊種植耐鹽堿大豆品
科研人員利用航空遙感技術精細“診斷”黑土地
10月27日—31日,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中科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聯合黑龍江省測繪局等多家單位,在黑龍江省北大荒農墾集團友誼農場開展了星—空—地立體監測綜合試驗,完成了測區900平方公里航空遙感觀測、衛星觀測和地面同步觀測。 該試驗由中國科學院“黑土糧倉”科技會戰三江示范區項目和
黑土地耕地質量監測評價成果和保護利用模式發布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8601.shtm近年來,東北黑土區土壤“變瘦”問題多次引發關注。4月15日,首屆黑土地耕地質量監測評價暨黑土保護利用論壇在北大荒集團舉辦。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以下簡稱東北地理所)研究員
黑土地耕地質量監測評價成果和保護利用模式發布
近年來,東北黑土區土壤“變瘦”問題多次引發關注。4月15日,首屆黑土地耕地質量監測評價暨黑土保護利用論壇在北大荒集團舉辦。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以下簡稱東北地理所)研究員劉煥軍團隊發布的黑土地耕地質量監測成果顯示,1984~2021年間東北地區的土壤有機質(SOM)含量呈下降趨勢,天空
全國政協調研組專題調研“黑土糧倉”齊齊哈爾示范區
7月11日,全國政協調研組赴黑龍江省齊齊哈爾示范區開展“加強黑土地保護”專題調研,與示范區共建單位代表及青年突擊隊員召開座談會。調研組聽取了中國科學院“黑土糧倉”科技會戰工作情況介紹和齊齊哈爾示范區建設進展匯報,并就黑土地退化本底數據、黑土地保護技術應用等內容展開了交流。7月12日,調研組實地考
中科院“第二糧倉”預研初傳捷報
近日,從中科院獲悉,“第二糧倉”STS (科技服務網絡計劃)預研項目“淮北科技增糧縣域技術集成與示范”初傳捷報,已初步形成“百畝試驗、千畝示范、萬畝輻射”格局,項目區安徽省渦陽縣提前一年進入噸糧縣。 我國的高產田只占三分之一左右,進一步增糧的空間有限,且增糧需要再度加大化肥、農藥的使用量,
高產海水稻試種成功-數億畝鹽堿地有望成米糧倉
9月28日,在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測產專家組專家在對取樣海水稻進行面積測量。金秋九月,黃海之濱,一片生長在咸水中的特殊水稻已稻穗累累、壓彎枝頭。這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領銜的技術團隊培育出的最新一批“海水稻”。新華社記者 郭緒雷 攝 新華社青島9月28日電 題:我國高產“海水
30日直播|中科院在線直播活動重磅來襲
直播時間:2022年9月30日(周五)9:30直播地址:科學網新浪微博直播間 掃碼進入科學網新浪微博直播間觀看直播 科學網微信視頻號將同步直播 科學網B站將同步直播 你知道北京時間從哪兒來嗎?你知道“人造太陽”長什么樣嗎?你知道“中國天眼”團隊背后有什么不為人知的故事嗎? 答案將在9
詹文龍視察金屬所
7月14日,中國科學院副院長詹文龍視察中科院金屬所。 詹文龍認真聽取了金屬所副所長譚若兵關于金屬所整體情況和核能相關材料技術研究的匯報。報告主要內容包括金屬所近年來在人才隊伍和平臺建設方面取得的突出進展以及在承擔重大工程用材料技術研發、解決重點行業關鍵材料技術難題、新材料探索和
大河灣示范區備耕“春季第一犁”
近日,中國科學院“黑土糧倉”科技會戰大河灣示范區春耕啟動儀式在呼倫貝爾農墾集團舉行。在中國科學院的技術助力下,該集團今年將完成大豆油料各擴種30萬畝、大豆玉米帶動復合種植5500畝的任務。 中國科學院發布的《東北黑土地白皮書(2020)》顯示,我國東北黑土地總面積109萬平方千米。大河灣示范區
用黑科技用好養好黑土地
9月,又到了秋收時節,內蒙古呼倫貝爾農墾集團被包圍在一望無際的金色田野里。伴著轟鳴聲,一臺鮮紅的拖拉機在已完成秋收的田間往返,演示著翻土、壓地等作業方式。拖拉機上沒有人,但幾公里外的人可以在室內實時看到它的運作情況,并隨時向它下達新的指令。這臺無人拖拉機名叫“鴻鵠T300”,它由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
侵蝕溝導致水土流失-“保衛”黑土亟須科技支撐
侵蝕溝是導致水土流失的直接原因,全國大于100米以上的侵蝕溝有100萬條,而東北黑土區就占了29萬條。對此,專家們表示—— 作為大自然賦予人類的寶貴資源,東北地區的黑土面積達103萬平方公里,是世界四大黑土帶之一。憑借黑土資源優勢,東北地區的農業在我國經濟系統中占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然而,隨
“渤海糧倉科技示范工程”5年推動區域增糧209.5億斤
“渤海糧倉科技示范工程”是面向國家糧食安全重大需求,由科學技術部、中國科學院聯合河北、山東、遼寧和天津,針對環渤海低平原4000萬畝中低產田、1000萬畝鹽堿荒地淡水資源匱乏、土壤貧瘠鹽堿制約糧食生產問題實施的農業科技示范工程。2013年,科技部設立“渤海糧倉科技示范工程”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專
中科院鹽堿地資源高效利用工程實驗室獲批
日前,中國科學院遺傳發育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申請的中科院鹽堿地資源高效利用工程實驗室正式獲中科院批準籌建。 為充分挖掘和利用鹽堿地資源,加快推進鹽堿地資源高效利用技術創新和成果轉移轉化,遺傳發育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基于30年鹽堿地改良利用研究積累,整合院內外優勢研究力量,申請成立了中科院鹽堿地資源
中科院鹽堿地資源高效利用工程實驗室獲中科院批準籌建
記者3月23日從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獲悉,該中心申請的中科院鹽堿地資源高效利用工程實驗室近日正式獲中科院批準籌建。 為充分挖掘和利用鹽堿地資源,加快推進鹽堿地資源高效利用技術創新和成果轉移轉化,該中心基于30年鹽堿地改良利用的研究積累,整合院內外優勢研究力量,申請成立了
鹽堿地長出“神奇小麥”-畝產449公斤創世界紀錄
對“寸草不生”的鹽堿地進行改良,使之不但能種小麥,而且畝產創造世界紀錄。近日,在“渤海糧倉”科技示范工程核心區山東省無棣縣,專家對種植在含鹽量0.3%左右土地上的千畝小麥示范方進行了實打驗收。經測定,平均畝產達449.01公斤,整個萬畝實驗區平均畝產303.5公斤。這一數字創造了該土壤條件下產糧
“渤海糧倉”科技示范工程楊凌“農高會”上奪眼球
11月5日上午,第二十一屆中國楊凌農業高新科技成果博覽會(簡稱楊凌農高會)在陜西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開幕,來自五大洲31個國家的500多名國外嘉賓與10余萬國內各界群眾共同參展參會。 本屆楊凌農高會開展新絲綢之路創新品牌行動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聯展、國際農業合作交流、展覽展示、農業科技成果信
詹文龍視察強磁場科學中心
察看相關設備的建設情況 11月3日,中國科學院副院長詹文龍在合肥科學島參加核學會大會期間視察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并實地考察了國家穩態強磁場大科學工程的建設情況。 合肥研究院院長王英儉、黨委書記匡光力匯報了合肥研究院的工作情況。詹文龍對于合肥研究院“創新2020”規劃和“十二五”工
建設“銀色糧倉”-應對未來糧食安全
研究團隊在工作。(陳勝偉供圖)?鹽堿地曾被人形象的稱為“地球的皮膚病”。有關數據顯示,目前我國鹽堿地的面積為9913萬公頃,位居世界第三,與我國的耕地面積幾乎相當。我國的鹽堿地主要分布在西北、東北、華北及濱海地區在內的17個省區,鹽堿荒地和影響耕地的鹽堿地總面積超過5億畝。如何治理和利用好鹽堿地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