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從中科院獲悉,“第二糧倉”STS (科技服務網絡計劃)預研項目“淮北科技增糧縣域技術集成與示范”初傳捷報,已初步形成“百畝試驗、千畝示范、萬畝輻射”格局,項目區安徽省渦陽縣提前一年進入噸糧縣。 我國的高產田只占三分之一左右,進一步增糧的空間有限,且增糧需要再度加大化肥、農藥的使用量,有帶來環境污染的風險。而占我國耕地三分之二的中低產田,自然條件差、投入少,以中低產田改造為目標的“第二糧倉”計劃,將是我國未來糧食安全的“希望工程”。 2015年1月,中科院聯合地方率先在皖北啟動“第二糧倉”STS預研項目“淮北科技增糧縣域技術集成與示范”。項目區安徽省渦陽縣原計劃于2016年實現噸糧田縣目標,通過各方不懈努力,加快玉米高產高效種植,加速渦陽縣噸糧田推廣步伐,2015年推廣噸糧田60多萬畝,提前一年實現噸糧縣。 項目總協調人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技術生物與農業工程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吳麗芳介紹:項目在......閱讀全文
“項目取得的成績遠超過項目啟動之初的任務目標。”日前,渤海糧倉項目一期結題,項目負責人、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劉小京表示,該項目2017年帶動95個縣市區3110.9萬畝中低產田糧食增產增效,5年累計增糧209.5億斤。 5年來,科研人員在該項目的支持下,圍繞環渤海中低產區擴面
二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15項,不含專用領域) 16 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的科學與應用 中科院是中國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的發起者、組織者之一,是科學與應用目標的提出者和實施者,50余家院屬單位承擔了大量重要工程任務和多項協作配套任務,突破了大批關鍵核心技術,為工程實施提供了強有力科技支撐。 在載
經中國科學院有關職能部門和專家推薦,同時參考廣大網民在相關亮點工作篩選活動中的網絡投票意見,中科院2018年第4季度科技創新亮點成果、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亮點工作已最終確定,現予以正式發布。 中科院2018年第4季度科技創新亮點成果共6項,分別為: 1. 中科院有力支撐嫦娥四號落月任務 2.
禹城站扎根基層,將科學院與地方結合創造出的模式、技術、經驗瞄準國家重大需求,通過基層的實際工作,提出新模式、新技術,最后推動國家和區域的農業發展。 山東禹城縣,中科院禹城綜合試驗站的主樓里,李振聲院士書寫的“黃淮海精神”五個大字醒目地掛在墻上。 如今,已過耄耋之年的李振聲仍堅持身體好的時候就
1月22日,中科院粒子物理前沿卓越創新中心在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成立。至此,短短一周的時間里,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前沿、腦科學、青藏高原地球系統科學、釷基熔鹽堆核能系統、粒子物理前沿等5家中科院卓越創新中心相繼成立。 春節前夕,伴隨著爆竹聲響和隱隱馬蹄聲,中科院卓越創新中心密集啟動。這是科技“國
11月5日上午,第二十一屆中國楊凌農業高新科技成果博覽會(簡稱楊凌農高會)在陜西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開幕,來自五大洲31個國家的500多名國外嘉賓與10余萬國內各界群眾共同參展參會。 本屆楊凌農高會開展新絲綢之路創新品牌行動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聯展、國際農業合作交流、展覽展示、農業科技成果信
中國科學院科技促進發展局關于組織推薦重點研發計劃“固廢資源化”重點專項2018年度定向項目的通知 院屬各單位: 科技部于2018年7月20日發布了《科技部關于發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藍色糧倉科技創新”等4個重點專項2018年度定向項目申報指南的通知》(國科發資〔2018〕95號,詳見科技部網站
科技部于2018年7月20日發布了《科技部關于發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藍色糧倉科技創新”等4個重點專項2018年度定向項目申報指南的通知》(國科發資〔2018〕95號) 其中“固廢資源化”1個重點專項涉及中科院組織申報,“藍色糧倉科技創新”、“主要經濟作物優質高產與產業提質增效科技創新”和“公共
會議現場 4月20日至21日,中科院沈陽分院2013年度院地合作委員會工作會議在丹東召開。沈陽分院系統各單位院地合作工作主管領導以及相關部門負責人參加了會議,會議還邀請中科院院地合作局、遼寧省科技廳、山東省科技廳、山東省科學院、中科院沈陽國家技術轉移中心和山東綜合技術轉化中心各
對“寸草不生”的鹽堿地進行改良,使之不但能種小麥,而且畝產創造世界紀錄。近日,在“渤海糧倉”科技示范工程核心區山東省無棣縣,專家對種植在含鹽量0.3%左右土地上的千畝小麥示范方進行了實打驗收。經測定,平均畝產達449.01公斤,整個萬畝實驗區平均畝產303.5公斤。這一數字創造了該土壤條件下產糧
近日,在中國科學院南皮試驗站玉米田里,河北省科技廳組織的專家組對一種糯玉米進行了異交率檢測。經專家組鑒定,在混種條件下,這種特殊的糯玉米,異交率只有0.08%;而普通糯玉米,異交率高達19.2%,約是特殊糯玉米的240倍。 這種特殊的糯玉米,被稱為異交不親和糯玉米,是科技部和中科院組織實施的渤
2月13日上午,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發布會,科技部副部長張來武介紹了科技部落實中央一號文件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推進的五項重點工作及農業科技創新的情況,提出要把加強現代農業與村鎮建設科技擺在整個科技工作的優先地位,研究農業農村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頂層設計,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革,推進農村科技創新創業等。
圖為種植同一糯米品種田間結實對比,左側為不含異交不親和基因玉米、紫粒即為受干擾表現。 近日,在中國科學院南皮試驗站玉米田里,河北省科技廳組織的專家組對一種糯玉米進行了異交率檢測。經專家組鑒定,在混種條件下,這種特殊的糯玉米,異交率只有0.08%;而普通的糯玉米,異交率高達19.2%,約是特殊糯
7月26日,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張亞平一行赴安徽蚌埠調研中科院科技服務網絡(STS)項目“第二糧倉”項目龍亢農場示范區。 張亞平深入試驗田間,聽取了“第二糧倉”科技示范工程總體情況現場匯報、龍亢農場農業服務體系“331”模式介紹;察看了砂姜黑土改良、科育186推廣示范地、農牧耦合試驗場、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工作時專門召開座談會,聽取農業科技創新工作匯報,并在講話中明確指出,要確保糧食安全,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要保障糧食安全,增強農民致富能力。習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深刻闡述了依靠科技進步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性。一年來,山東省科技系統緊緊圍繞貫徹落實習總書記的重
環渤海低平原區是我國淡水資源匱乏、土壤瘠薄的鹽堿地,其糧食產量長期較低。記者3月1日從科技部了解到,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中科院院士李振聲團隊用科技手段改寫了土地產出,幾年間使每畝地平均增產糧食95.7公斤。 中國工程院院士、科技部副部長徐南平介紹,“十二五”期間,國家啟動了“渤海糧倉科技示范工
座談會現場 3月14日,國家科技支撐計劃“渤海糧倉科技示范工程”項目河北試區座談會在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召開。會議由河北省科技廳農村處處長高振峰主持,農業資源研究中心主任馬七軍、河北省農科院院長王慧軍以及河北省農科院旱作所、滄州市農科院等課題參加單位
2014年,我國糧食生產實現創紀錄的“十一連增”,總產達到12142億斤,比上年增加103.2億斤。糧食連續11年增長,是令人欣慰的,但今后的糧食生產如何保持增長勢頭?在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下,如何依靠科技力量改造中低產田?在確保“第一糧倉”三大平原區糧食生產穩步增長的前提下,如何全面規劃,保障
侵蝕溝是導致水土流失的直接原因,全國大于100米以上的侵蝕溝有100萬條,而東北黑土區就占了29萬條。對此,專家們表示—— 作為大自然賦予人類的寶貴資源,東北地區的黑土面積達103萬平方公里,是世界四大黑土帶之一。憑借黑土資源優勢,東北地區的農業在我國經濟系統中占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然而,隨
“渤海糧倉科技示范工程”是面向國家糧食安全重大需求,由科學技術部、中國科學院聯合河北、山東、遼寧和天津,針對環渤海低平原4000萬畝中低產田、1000萬畝鹽堿荒地淡水資源匱乏、土壤貧瘠鹽堿制約糧食生產問題實施的農業科技示范工程。2013年,科技部設立“渤海糧倉科技示范工程”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專
詩人西川說,荒涼窮盡了“荒涼”這個詞。 中科院禹城試驗站站長歐陽竹第一眼見到禹城鹽堿地時就是這種感覺:“不能更荒涼”了。 1983年從華南農業大學農學系畢業的歐陽竹,當時在工作上并沒有太多的選擇余地:“臨畢業時認為最理想的工作是能留在廣州某個政府部門或科研單位”。然而,事與愿違,身為廣東人的
③楊維才帶隊對海南陵水育種基地的基礎設施改造和提升項目進行驗收。 在海南陵水縣有這樣一群特殊的“農民”,他們戴著草帽耕作在田間地頭,皮膚因為日曬雨淋變得黝黑粗糙,表面看與當地人沒什么區別。但他們并不是普通的農民,除了種地之外,還從事著分子設計育種的工作。 他們是來自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
在海南陵水縣有這樣一群特殊的“農民”,他們戴著草帽耕作在田間地頭,皮膚因為日曬雨淋變得黝黑粗糙,表面看與當地人沒什么區別。但他們并不是普通的農民,除了種地之外,還從事著分子設計育種的工作。 他們是來自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以下簡稱遺傳發育所)的科研人員。面對《中國科學報》記者的采訪
魚類病毒病的爆發與流行是水產養殖尤其是集約化養殖的重要威脅。與哺乳動物類似,魚類抗病毒感染主要通過天然免疫反應系統和獲得性免疫反應系統來行使功能。天然免疫反應系統是在生物體演化出來的、對抗病原體感染的古老防御系統,從低等的無脊椎動物到人類都得到高度發展,是生物體抗病毒感染的第一道重要防線。但是,
吃得營養才能獲得健康,食品是營養健康產業的重要內容。專家認為,未來我國社會將全面進入營養健康時代,營養健康食品產業應抓住機遇,順勢升級。 春節是我國最重要的傳統佳節,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此前發布了一份溫馨提示,希望消費者在參加家庭聚會、走親訪友、外出旅行等活動時,要注意飲食安全和營養搭配,
記者3月23日從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獲悉,該中心申請的中科院鹽堿地資源高效利用工程實驗室近日正式獲中科院批準籌建。 為充分挖掘和利用鹽堿地資源,加快推進鹽堿地資源高效利用技術創新和成果轉移轉化,該中心基于30年鹽堿地改良利用的研究積累,整合院內外優勢研究力量,申請成立了
日前,中國科學院遺傳發育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申請的中科院鹽堿地資源高效利用工程實驗室正式獲中科院批準籌建。 為充分挖掘和利用鹽堿地資源,加快推進鹽堿地資源高效利用技術創新和成果轉移轉化,遺傳發育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基于30年鹽堿地改良利用研究積累,整合院內外優勢研究力量,申請成立了中科院鹽堿地資源
記者近日從中科院獲悉,該院2013年科技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取得了一批在國際上有重要影響的科技創新成果。 在基礎前沿研究領域,科學家首次實驗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是物理學領域一項世界級的重要科學發現;北京譜儀III實驗發現新粒子,被美國《物理》雜志評為2013年物理學領域十一項重要成果之
中國將建立自己的碳排放計量體系,更準確評估國內溫室氣體排放量,以此為基礎提高應對氣候變化和碳減排國際話語權。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丁仲禮院士13日說,中國將建立自己的碳排放計量體系,更準確評估國內溫室氣體排放量,以此為基礎提高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和碳減排國際話語權。 丁仲禮說,核算清楚中國
1月11日下午,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所與淮南市人民政府舉行了“淮南新能源研究中心項目”協議簽約儀式。淮南市委書記楊振超,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王玉成,市委常委、市委秘書長李忠,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王誠,副市長成祖德,市政協副主席吳健、蘇靜、等離子體所所長李建剛等出席簽約儀式。 根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