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內在膜蛋白的存在形式
嵌埋在生物膜脂質雙層中的膜蛋白,是生物膜的基本結構成分。許多具重要生理功能的膜蛋白均屬整合蛋白,如膜結合的酶類、載體蛋白、通道蛋白、膜受體等。許多整合蛋白分子中具有一個或多個富含疏水性氨基酸的疏水區,多呈α螺旋。其在膜上的存在方式為 (1)單次穿膜,疏水區貫穿脂雙層,兩末端分布于膜內外兩側; (2)多次穿膜,多肽鏈數次反折,數個疏水區返折數次穿越脂雙層; (3)多個單次穿膜的亞基組成一個跨膜通道; (4)脂化或糖脂化膜蛋白借其共價結合的脂肪酸鏈插入膜內; (5)膜蛋白多肽鏈一端穿膜,另一端借糖脂化的脂肪酸插入膜內,兩端均固定膜上。分離整合蛋白必須用去垢劑、有機溶劑等破壞脂雙層后才能提取出來。 內在膜蛋白幾乎都是完全穿過脂雙層的蛋白,親水部分暴露在膜的一側或兩側表面;疏水區同脂雙分子層的疏水尾部相互作用;整合蛋白所含疏水氨基酸的成分較高。跨膜蛋白可再分為單次跨膜、多次跨膜、多亞基跨膜等。跨膜蛋白一般含25%~50%......閱讀全文
關于內在膜蛋白的存在形式
嵌埋在生物膜脂質雙層中的膜蛋白,是生物膜的基本結構成分。許多具重要生理功能的膜蛋白均屬整合蛋白,如膜結合的酶類、載體蛋白、通道蛋白、膜受體等。許多整合蛋白分子中具有一個或多個富含疏水性氨基酸的疏水區,多呈α螺旋。其在膜上的存在方式為 (1)單次穿膜,疏水區貫穿脂雙層,兩末端分布于膜內外兩側;
關于過渡金屬的存在形式介紹
大多數過渡金屬都是以氧化物或硫化物的形式存在于地殼中,只有金、銀等幾種單質可以穩定存在。 最典型的過渡金屬是4-10族。銅一族能形成配合物,但由于d10構型太穩定,最高價只能達到+3。靠近主族的稀土金屬沒有可變價態,也不能形成配合物。12族元素只有汞有可變價態,鋅基本上就是主族金屬。由于性質上
萜的存在形式
萜類化合物的分子結構是以異戊二烯為基本單位的,因此其分類依據主要是以異戊二烯單位數目的不同為標準來進行。開鏈萜烯的分子組成符合通式(C5H8)n(n≥2),含有兩個異戊二烯單位的稱為單萜,含有三個異戊二烯單位的稱為倍半萜,含有四個異戊二烯單位的則稱為二萜(圖1),以此類推。倍半萜約有7 000 多種
油酸的存在形式
油酸與其他脂肪酸一起,以甘油酯的形式存在于一切動植物油脂中。在動物脂肪中,油酸在脂肪酸中約占40%~50%。在植物油中的變化較大,茶油中可高達83%,花生油中達54%,橄欖油中達55~83%,而椰子油中則只有5%~6%。
關于大豆分離蛋白的存在形式簡介
大豆蛋白質是由一系列氨基酸通過肽鍵結合而成的高分子有機聚合物,它主要由清蛋白和球蛋白組成,其中清蛋白約占5%,球蛋白約占90%。 大豆分離蛋白存在形式的分類方法有兩種,一種是根據沉降指數的分類法。大豆蛋白質經高速離心后,按照離心沉降指數分為2S、7S、11 S、15S共4級,其中7S和11S為
關于檸檬酸的存在形式介紹
檸檬酸可以以無水或一水形式存在。檸檬酸結晶形態因結晶條件不同而存在差異,在干燥空氣中微有風化性,在潮濕空氣中有吸濕性,加熱可以分解成多種產物,可與酸、堿、甘油等發生反應。無水檸檬酸是從熱水中結晶出來的,而一水檸檬酸是從冷水中結晶出來的。一水檸檬酸可在 78 °C 左右脫去結合水轉化為無水檸檬酸。
關于磷酸鹽的主要存在形式介紹
磷酸鹽是元素磷自然產生的形態,在多種磷酸鹽礦物中可以找到。元素的磷或是磷化物是很難發現的(只有極少量在隕石中可以找到)。在礦物學及地質學,磷酸鹽是指含有磷酸鹽離子的石或礦石。 在北美洲最大型的磷礦粉礦床位于美國的佛羅里達州中部、愛德荷州的索達斯普陵、北卡羅萊那州沿岸區域。而其次的是位于蒙大拿州
過渡金屬的存在形式
大多數過渡金屬都是以氧化物或硫化物的形式存在于地殼中,只有金、銀等幾種單質可以穩定存在。最典型的過渡金屬是4-10族。銅一族能形成配合物,但由于d10構型太穩定,最高價只能達到+3。靠近主族的稀土金屬沒有可變價態,也不能形成配合物。12族元素只有汞有可變價態,鋅基本上就是主族金屬。由于性質上的差異,
果膠物質存在的形式
果膠是一組聚半乳糖醛酸。果膠是植物中的一種酸性多糖物質,它通常為白色至淡黃色粉末,稍帶酸味,具有水溶性,工業上即可分離,其分子量約5萬一30萬,主要存在于植物的細胞壁和細胞內層,為內部細胞的支撐物質。
簡述油酸的存在形式
油酸與其他脂肪酸一起,以甘油酯的形式存在于一切動植物油脂中。在動物脂肪中,油酸在脂肪酸中約占40%~50%。在植物油中的變化較大,茶油中可高達83%,花生油中達54%,橄欖油中達55~83%,而椰子油中則只有5%~6%。
過渡金屬的存在形式
大多數過渡金屬都是以氧化物或硫化物的形式存在于地殼中,只有金、銀等幾種單質可以穩定存在。最典型的過渡金屬是4-10族。銅一族能形成配合物,但由于d10構型太穩定,最高價只能達到+3。靠近主族的稀土金屬沒有可變價態,也不能形成配合物。12族元素只有汞有可變價態,鋅基本上就是主族金屬。由于性質上的差異,
萜類的存在形式
萜類化合物的分子結構是以異戊二烯為基本單位的,因此其分類依據主要是以異戊二烯單位數目的不同為標準來進行。開鏈萜烯的分子組成符合通式(C5H8)n(n≥2),含有兩個異戊二烯單位的稱為單萜,含有三個異戊二烯單位的稱為倍半萜,含有四個異戊二烯單位的則稱為二萜,以此類推。倍半萜約有7 000 多種,是萜類
蔗糖酶的存在形式
該酶以兩種形式存在于酵母細胞膜的外側和內側, 在細胞膜外細胞壁中的稱之為外蔗糖酶(external yeast invertase),其活力占蔗糖酶活力的大部分,是含有50% ~70(質量分數) 糖成分的糖蛋白;在細胞膜內側細胞質中的稱之為內蔗糖酶(internal yeast invertase)
赤霉素的存在形式
高等植物中的赤霉素主要存在于幼根、幼葉、幼嫩種子和果實等部位。由甲羥戊酸經貝殼杉烯等中間物合成。后證明其中含有一種能誘導細胞分裂的成分,赤霉素在植物體內運輸時無極性,通常由木質部向上運輸,由韌皮部向下或雙向運輸。
懶氨酸的存在形式
按光學活性分,賴氨酸有L型(左旋)、D型(右旋)和DL型(消旋)3種構型。只有L型才能為生物所利用。L-賴氨酸的有效成分含量一般為77%-79%。單胃動物完全不能自行合成賴氨酸,不參加轉氨基作用。D-氨基酸和L-氨基酸的氨基被乙酰化以后,才可受D-氨基酸氧化酶或L-氨基酸氧化酶的作用而脫氨基,脫氨基
戊聚糖的存在形式
戊聚糖在谷物(如小麥、黑麥、高粱等)中廣泛存在,但含量極少。它是構成植物細胞壁的重要成分;大多數谷物的糊粉層細胞外薄壁和胚乳層細胞外薄壁的60%-70%是由戊聚糖構成。戊聚糖對維持植物生命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關于鯊烯的發展歷史和存在形式介紹
一、發展歷史 1906年首先由東京工業試驗所的辻本満丸從鯊魚肝油中發現。1926年 Isidor Morris Heilbron 確定了鯊烯的結構。 英文名“Squalene”源于拉丁語“Squalus”,意為鯊魚。 二、存在 鯊烯主要存在于鯊魚肝油的不皂化部分,少量存在于苦茶油橄欖油、
乙烯的存在部位及形式
乙烯廣泛存在于植物的各種組織、器官中,是由蛋氨酸在供氧充足的條件下轉化而成的。合成部位:植物體各個部位。
昆布多糖的存在形式
昆布多糖,是一種天然的成分。它在自然界的含量極其稀少,主要存在于褐藻類植物(如昆布)細胞壁中。1000g昆布中,昆布多糖的含量不到1g。與冬蟲夏草等初級滋補類保健食品不同,昆布多糖是高度提純的健康食品。生理學活性更明顯。
堿土金屬的存在形式
堿土金屬除鐳外在自然界中分布也很廣泛,鎂除光鹵石外,還有白云石CaCO3·MgCO3和菱鎂礦MgCO3等;鈹的最重要礦物是綠柱石3BeO·Al2O3·6SiO2。鈣、鍶、鋇在自然界中存在的主要形式為難溶的碳酸鹽和硫酸鹽,如螢石CaF2、石灰石CaCO3、碳酸鍶礦SrCO3、碳酸鋇礦、石膏CaSO4·
脫落酸的存在形式
脫落酸存在于植物的葉、休眠芽、成熟種子中。通常在衰老的器官或組織中的含量比在幼嫩部分中的多。
核小RNA的存在形式
通常snRNA不是游離存在,而是與蛋白質結合成復合物,成為小核核糖核蛋白顆粒(small nuclear ribonucleoprotein particle, Sn RNP)。snRNA不參與蛋白質合成活動,其重要功能是在RNA進行加工方面具有重要作用。U3 snRNA與核仁內28S rRNA的成
脲酶的存在形式和作用
脲酶(Urease)一種催化尿素水解成氨和二氧化碳的酶。具有高度專一性。廣泛存在于微生物和動植物組織中,是最早得到結晶并被證明是蛋白質的一種酶。一般從刀豆中提取。是分析測定尿素時的工具酶 。
解旋酶的作用和存在形式
解旋酶是一類解開氫鍵的酶,是由水解ATP供給能量來解開DNA的酶。它們常常依賴于單鏈的存在,并能識別復制叉的單鏈結構。一般在DNA或RNA復制過程中起到催化雙鏈DNA或RNA解旋的作用。
端粒的存在形式和作用
端粒(英文名:Telomere)是存在于真核細胞線狀染色體末端的一小段DNA-蛋白質復合體,端粒短重復序列與端粒結合蛋白一起構成了特殊的“帽子”結構,作用是保持染色體的完整性和控制細胞分裂周期。端粒、著絲粒和復制原點是染色體保持完整和穩定的三大要素。
賴氨酸的存在形式介紹
按光學活性分,賴氨酸有L型(左旋)、D型(右旋)和DL型(消旋)3種構型。只有L型才能為生物所利用。L-賴氨酸的有效成分含量一般為77%-79%。單胃動物完全不能自行合成賴氨酸,不參加轉氨基作用。D-氨基酸和L-氨基酸的氨基被乙酰化以后,才可受D-氨基酸氧化酶或L-氨基酸氧化酶的作用而脫氨基,脫氨基
質粒的存在形式和種類
質粒(plasmid) 廣泛存在于生物界,從細菌、放線菌、絲狀真菌、大型真菌、酵母到植物,甚至人類機體中都含有。從分子組成看,有DNA 質粒,也有RNA 質粒; 從分子構型看,有線型質粒、也有環狀質粒: 其表型也多種多樣。細菌質粒是基因工程中最常用的載體。
核質的定義和存在形式
存在于原核生物,是沒有由核膜包被的細胞核,也沒有染色體,只有一個位于形狀不規則且邊界不明顯區域的環形DNA分子,內含遺傳物質(DNA)。里面的核酸為雙股螺旋形式的環狀DNA,且同時具有多個相同的復制品。
復鹽的概念和存在形式
復鹽(double salt)是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簡單鹽所組成的具有特定性質的化合物 ,是由兩種金屬離子(或銨根離子)和一種酸根離子構成的鹽。復鹽的溶解度一般比簡單鹽小,溶于水后以簡單水合離子形式存在。
賴氨酸的存在形式介紹
按光學活性分,賴氨酸有L型(左旋)、D型(右旋)和DL型(消旋)3種構型。只有L型才能為生物所利用。 L-賴氨酸的有效成分含量一般為77%-79%。單胃動物完全不能自行合成賴氨酸,不參加轉氨基作用。D-氨基酸和L-氨基酸的氨基被乙酰化以后,才可受D-氨基酸氧化酶或L-氨基酸氧化酶的作用而脫氨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