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螺旋體的生物學性狀介紹
1.形態與結構 螺旋體較細,由螺旋形的柱形原生質體、內鞭毛和外膜構成。直徑一般為0.1~0.3微米,長短不一,呈螺旋狀,但鉤端螺旋體呈C或S形。螺旋體革蘭染色陰性,但不易著色,故常用Fontana鍍銀染色法。 2.培養特性 各種螺旋體在生理上的需求不一樣,能量來源于糖類、氨基酸和長鏈脂肪酸類等。 3.抗原成分 大部分螺旋體的抗原成分主要有外膜蛋白和內鞭毛抗原,其他抗原成分因菌而異。 4.抵抗力 螺旋體的抵抗力較弱,但鉤端螺旋體的抵抗力強于梅毒螺旋體。......閱讀全文
關于螺旋體的生物學性狀介紹
1.形態與結構 螺旋體較細,由螺旋形的柱形原生質體、內鞭毛和外膜構成。直徑一般為0.1~0.3微米,長短不一,呈螺旋狀,但鉤端螺旋體呈C或S形。螺旋體革蘭染色陰性,但不易著色,故常用Fontana鍍銀染色法。 2.培養特性 各種螺旋體在生理上的需求不一樣,能量來源于糖類、氨基酸和長鏈脂肪酸
鉤端螺旋體的生物學性狀的介紹
1.形態結構與染色 菌體呈纖細圓柱形,螺旋細密規則,菌體一端或兩端彎曲呈鉤狀。菌體結構自外向內分別是外膜、肽聚糖層和胞膜包繞的細胞質,外膜與肽聚糖層之間有兩根軸絲,各由一端伸至菌體的中央。革蘭染色不易著色,常用Fontana銀染色法,菌體被染成棕褐色,因菌體折光性強,常用暗視野顯微鏡觀察。
簡述螺旋體的生物學性狀
1.形態與結構 螺旋體較細,由螺旋形的柱形原生質體、內鞭毛和外膜構成。直徑一般為0.1~0.3微米,長短不一,呈螺旋狀,但鉤端螺旋體呈C或S形。螺旋體革蘭染色陰性,但不易著色,故常用Fontana鍍銀染色法。 2.培養特性 各種螺旋體在生理上的需求不一樣,能量來源于糖類、氨基酸
梅毒螺旋體的生物學性狀
梅毒螺旋體形體細長且兩端尖直,螺旋致密而規則,運動活潑。菌體表面有脂多糖組成的莢膜樣物質。結構與鉤端螺旋體類似。梅毒螺旋體須在活細胞內生長繁殖。在家兔睪丸或眼前房內接種或用兔睪丸組織碎片培養。抵抗力極弱,對冷、熱及干燥均特別敏感。血液中的螺旋體4℃放置3天后可死亡,故血庫冷藏的血液3天以上無傳染
鉤端螺旋體疫苗的性狀介紹
為微帶乳光的液體,含苯酚防腐劑。
關于單純皰疹病毒的生物學性狀介紹
病毒呈球形,有包膜,包膜表面有11種包膜糖蛋白。HSV有HSV-1和HSV-2兩種血清型,兩種型別的基因組有50%的同源性,均由長短兩個片段的線性DNA分子組成,中間借助共價鍵連接而成。HSV可以在多種細胞中增殖,常用原代兔腎細胞分離培養病毒。細胞感染后很快出現細胞病變效應,表現為細胞腫脹、相互
關于HTLVI病毒的生物學性狀介紹
電鏡下兩型HTLV呈球形,直徑約100nm,中心為病毒的RNA和逆轉錄酶,最外層系病毒的包膜,其表面嵌有gp120,能與CD4結合而介導病毒的感染。包膜內有病毒的衣殼,含有P18和P24兩種結構蛋白。病毒的基因組自5’至3’端依次為gag、pol和env三個結構基因以及tax、rex兩個調節基因
關于炭疽芽孢桿菌的生物學性狀的相關介紹
1、形態與染色 炭疽桿菌菌體粗大,兩端平截或凹陷,排列似竹節狀,無鞭毛,無動力,革蘭染色陽性。本菌在氧氣充足、溫度適宜(25~30℃)的條件下易形成芽孢。芽孢呈橢圓形。位于菌體中央,其寬度小于菌體的寬度。在人和動物體內能形成莢膜,在含血清和碳酸氫鈉的培養基中,孵育于CO2環境下,也能形成莢膜,
關于螺旋體的檢查介紹
螺旋體的微生物檢查主要包括病原體檢查和血清學試驗。 1.病原體檢查 可用暗視野顯微鏡觀察螺旋體運動;也可用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方法檢測螺旋體的DNA。 2.血清學試驗 鉤端螺旋體可用顯微鏡凝集試驗、補體結合試驗及間接凝集試驗;梅毒螺旋體則可用熒光密螺旋抗體結合試驗、梅毒螺旋體制動試驗
螺旋體的生物學形狀
1.形態與結構螺旋體較細,由螺旋形的柱形原生質體、內鞭毛和外膜構成。直徑一般為0.1~0.3微米,長短不一,呈螺旋狀,但鉤端螺旋體呈C或S形。螺旋體革蘭染色陰性,但不易著色,故常用Fontana鍍銀染色法。2.培養特性各種螺旋體在生理上的需求不一樣,能量來源于糖類、氨基酸和長鏈脂肪酸類等。3.抗原成
螺旋體的生物學形狀
螺旋體的生物學形狀:1.形態與結構螺旋體較細,由螺旋形的柱形原生質體、內鞭毛和外膜構成。直徑一般為0.1~0.3微米,長短不一,呈螺旋狀,但鉤端螺旋體呈C或S形。螺旋體革蘭染色陰性,但不易著色,故常用Fontana鍍銀染色法。2.培養特性各種螺旋體在生理上的需求不一樣,能量來源于糖類、氨基酸和長鏈脂
關于螺旋體的基本信息介紹
螺旋體(spirochete)是一類細長、柔軟、彎曲呈螺旋狀、運動活潑的原核細胞型微生物。在生物學位置上介于細菌與原蟲之間。螺旋體在自然界中分布廣泛,常見于水、土壤及腐敗的有機物上,亦有的存在人體口腔或動物體內。 對人致病的主要有3個屬: ①鉤端螺旋體屬:對人致病的主要是鉤端螺旋體; ②密
關于梅毒螺旋體的實驗檢查的介紹
一、檢查螺旋體 采取初期及二期梅毒硬性下疳、梅毒疹的滲出物等,用暗視野或墨汁顯影,如查見有運動活潑的密螺旋體即可診斷。 二、血清學檢查 1、非螺旋體抗原試驗:是用正常牛心肌的心類脂(Cardiolipin)作為抗原,檢測病人血清中的反應素。國際上常用性病研究實驗室(VDRL)的玻片試驗法;
關于鉤端螺旋體病的基本介紹
鉤端螺旋體病(簡稱鉤體病)是由各種不同型別的致病性鉤端螺旋體(簡稱鉤體)所引起的一種急性全身性感染性疾病,屬自然疫源性疾病,鼠類和豬是兩大主要傳染源。其流行幾乎遍及全世界,在東南亞地區尤為嚴重。我國大多數省、市、自治區都有本病的存在和流行。臨床特點為起病急驟,早期有高熱,全身酸痛、軟弱無力、結膜
關于梅毒螺旋體的免疫性介紹
梅毒的免疫是有菌免疫,以細胞免疫為主,體液免疫只有一定的輔助防御作用,意義不大。當螺旋體從體內清除后仍可再感染梅毒,而且仍可出現一期梅毒癥狀。此病周期性潛伏與再發的原因可能與體內產生的免疫力有關,如機體免疫力強,螺旋體能變成顆粒形或球形,在體內一些部位潛伏起來,一旦機體免疫力下降,螺旋體又可侵犯
關于鉤端螺旋體的致病物質的介紹
1.溶血毒素:不耐熱,對氧穩定,具有類似磷脂酶的作用,能使細胞膜溶解,當注入小羊體內時,可使小羊出現貧血、出血壞死、肝腫大與黃疸、血尿等。 2.細胞毒因子:在試管內對哺乳動物細胞有致細胞病變作用,小鼠腦內接種1~2小時后出現肌肉痙攣,呼吸困難,最后死亡。 3.內毒素樣物質;其性質不同于一般細
肺炎鏈球菌生物學性狀介紹
1、形態與染色 肺炎鏈球菌 莢膜染色&;amp;amp;amp;amp 肺炎鏈球菌 莢膜染色&;amp;amp;amp 典型的肺炎鏈球菌為革蘭染色陽性球菌,直徑約1μm。常呈雙排列。有毒株在體內形成莢膜。普通染色時莢膜不著色,表現為菌體周圍透明環,無鞭毛,不形成芽胞。菌體衰老時
關于地塞米松的性狀介紹
本品為白色或類白色的結晶性粉末;無臭。 本品在甲醇、乙醇、丙酮或二氧六環中略溶,在三氯甲烷中微溶,在乙醚中極微溶解,在水中幾乎不溶。 比旋度 取本品,精密稱定,加二氧六環溶解并定量稀釋制成每1ml中約含10mg的溶液,依法測定(2010年版藥典二部附錄ⅥE),比旋度為+72°至+80°。
關于氧氟沙星的性狀介紹
1、來源 本品為(±)-9-氟-2,3-二氫-3-甲基-10-(4-甲基-1-哌嗪基)-7-氧代-7H-吡啶并[1,2,3-de]-1,4-苯并噁嗪-6-羧酸,按干燥品計算,含C18H20FN3O4不得少于97.5%。 2、性狀 本品為白色至微黃色結晶性粉末,無臭,遇光漸變色。 本品在水
關于糖苷的性狀介紹
1.大多數甙無色,無臭,具苦味。少數甙有色如黃酮甙、蒽甙、花色甙等。少數具甜味,如甘草皂甙。 2.多數甙呈中性或酸性,少數呈堿性。 3.多數甙可溶于水、乙醇,有些甙可溶于乙酸乙酯與氯仿,難溶于乙醚、石油醚、苯等極性小的有機溶劑。甙類在水或其他極性較大的溶劑中的溶解度,一般隨結合的糖分子數的增
關于鉤端螺旋體病的檢查方式介紹
1.常規檢查與血液生化檢查 無黃疸病例的血白細胞總數和中性粒細胞數正常或輕度升高;黃疸病例的白細胞計數大多增高,中性粒細胞計數增高。尿常規檢查中多數患者有輕度蛋白尿、白細胞、紅細胞或管型出現,黃疸病例有膽紅素增高。一般在病期第1~2周內持續上升,第3周逐漸下降,可持續到一個月以后,血清轉氨酶可
關于梅毒螺旋體抗體檢查的過程介紹
1)雙抗原夾心酶聯免疫法(ELISA法):在微孔板上預包被梅毒螺旋體基因重組抗原,再加入酶標記的基因重組抗原與待測血清中的梅毒螺旋體抗體特異結合,顯色,通過酶標儀檢測吸光度A值,判斷樣本中梅毒螺旋體抗體試劑盒,酶標儀。 2)梅毒微粒凝集試驗(TPPA法):將梅毒的精制菌體成分包被在人工載體明膠
關于螺旋體的微生物檢查內容介紹
螺旋體的微生物檢查主要包括病原體檢查和血清學試驗。 1.病原體檢查 可用暗視野顯微鏡觀察螺旋體運動;也可用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方法檢測螺旋體的DNA。 2.血清學試驗 鉤端螺旋體可用顯微鏡凝集試驗、補體結合試驗及間接凝集試驗;梅毒螺旋體則可用熒光密螺旋抗體結合試驗、梅毒螺旋體制動試驗
鉤端螺旋體疫苗的基本性狀
為微帶乳光的液體,含苯酚防腐劑。
關于鉤端螺旋體的致病因子的介紹
鉤端螺旋體病是由鉤端螺旋體(Leptospira)引起的一種。 鉤端螺旋體屬于螺旋體目(Spirochaetales)螺旋體科(Spirochaetaceae)。有兩個種,其中問號鉤體(Leptospirainterroans)是人和動物的寄生菌。分為18個血清群,群之下又有160多個血清型,
關于立克次體的生物學特征介紹
1、形態與染色 立克次體菌體呈多形性,球桿狀或桿狀,細胞大小為0.3~0.6μm×0.8~2.0μm,革蘭染色陰性,但不宜著色。 [1] 2、結構與組成 立克次體菌體最外層是由多糖組成的黏液層,黏液層和細胞壁之間有由多糖和脂多糖組成的微莢膜,再向內是細胞壁和細胞膜。上述表層結構與細菌抗吞噬
白喉桿菌的生物學性狀
生化反應 可分解葡萄糖和麥芽糖產酸;某些菌株可分解淀粉和糖原,但不產氣。 變異 白喉桿菌形態、菌落和毒力均可發生變異。菌落可由S型變為R型。無毒株被帶毒素基因的β-棒狀桿菌噬菌體所感染而成為溶原性細菌時,便可產生白喉毒素,并可隨細胞分裂而遺傳給子代細菌。 抵抗力 對濕熱的抵抗力不強,對
膠原蛋白的生物學性狀
低免疫原性膠原作為醫用生物材料,最重要的特點在于其低免疫原性,與其它具有免疫原性的蛋白質相比,膠原蛋白的免疫原性非常低。人們甚至曾認為膠原不具有抗原性,研究表明:膠原具有低免疫原性,不含端肽時免疫原性尤其低。膠原有三種類型的抗原分子:第一類是膠原肽鏈非螺旋的端肽,在天然和變性膠原中均存在。由于2個不
噬菌體的生物學性狀
噬菌體的體積小,其形態有蝌蚪形、微球形和細桿形,以蝌蚪形多見。噬菌體是由核酸和蛋白質構成。蛋白質起著保護核酸的作用,并決定噬菌體的外形和表面特征。其核酸只有一種類型,即DNA或RNA,雙鏈或單鏈,環狀或線狀。
HTLV病毒的生物學性狀
電鏡下兩型HTLV呈球形,直徑約100nm,中心為病毒的RNA和逆轉錄酶,最外層系病毒的包膜,其表面嵌有gp120,能與CD4結合而介導病毒的感染。包膜內有病毒的衣殼,含有P18和P24兩種結構蛋白。病毒的基因組自5’至3’端依次為gag、pol和env三個結構基因以及tax、rex兩個調節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