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揭秘“從魚到人”的關鍵環節
這些新發現揭示了早期有頜類崛起的過程——最遲到4.4億年前,有頜類各大類群已經欣欣向榮;到了志留紀晚期,更多樣、更大型的有頜類屬種出現并開始擴散到全球,開啟了魚類登陸并最終演化成為人類的進程。 朱敏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一直以來,生命的起源和演化都是科學研究的重大課題之一。脊椎動物的起源和演化更是關系到人類從何而來,因此廣受關注。 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院士團隊在《自然》上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同期發表四篇論文,集中報道了他們對有頜類的起源與最早期輻射分化的最新研究進展。 論文刊出不久,“我國科學家證實人類是從魚進化來的”這一話題就登上了微博熱搜榜首,“從魚到人”的演化史引發輿論熱議。不少網友驚呼:人類的祖先不是猴子嗎?怎么變成魚了?難道教科書又要改了? 人類的祖先到底是猿還是魚?我們該如何理解“人類是從魚進化來的”?這四篇論文究竟研究了哪些內容?為此,科技日報記者采訪了有關專......閱讀全文
新研究揭秘“從魚到人”的關鍵環節
這些新發現揭示了早期有頜類崛起的過程——最遲到4.4億年前,有頜類各大類群已經欣欣向榮;到了志留紀晚期,更多樣、更大型的有頜類屬種出現并開始擴散到全球,開啟了魚類登陸并最終演化成為人類的進程。 朱敏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一直以來,生命的起源和演化都是科學研究的重大課題之一。脊
中國科學家發現重慶化石庫,將影響該領域未來幾十年
導 讀 2022年9月28日,《自然》雜志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刊登了四篇古生物學領域的論文,它們都是來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朱敏團隊及其合作者的研究。 雖然四篇文章中研究的對象分別是近年在貴州與重慶兩個地點發掘的化石,但它們之間卻有內在聯系:都是與志留紀早期有頜魚類相關的研
他們1天發4篇Nature,震驚學界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9/487047.shtm ? 最新發現的5種志留紀古魚新屬種的三維藝術復原圖。從上到下分別為蠕紋沈氏棘魚、新塑梵凈山魚、雙列黔齒魚、靈動土家魚和奇跡秀山魚。擬石科技制圖 ■本報記者 胡珉琦
四篇論文同期發表于《自然》 重建一個志留紀早期“水族館”
9月28日,《自然》在同一期發表了同一團隊的4篇論文。它們皆出自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以下簡稱古脊椎所)研究員朱敏團隊。 “一鍵四連”震驚了整個古生物學界。國際古脊椎動物學會前主席、澳大利亞弗林德斯大學教授John Long撰文稱,它們改寫了有頜脊椎動物早期演化歷
一天發4篇《自然》!重建志留紀早期“水族館”
Nature封面為最新發現的5種志留紀古魚新屬種的三維藝術復原,從上到下分別為蠕紋沈氏棘魚、新塑梵凈山魚、雙列黔齒魚、靈動土家魚和奇跡秀山魚。 9月28日晚11點,《自然》雜志在同一期發表了同一團隊的四篇論文,29日又以封面文章同期發表,它們皆出自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
新研究揭秘“從魚到人”的關鍵環節
這些新發現揭示了早期有頜類崛起的過程——最遲到4.4億年前,有頜類各大類群已經欣欣向榮;到了志留紀晚期,更多樣、更大型的有頜類屬種出現并開始擴散到全球,開啟了魚類登陸并最終演化成為人類的進程。 朱敏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一直以來,生命的起源和演化都是科學研究的重大課題之一。脊
古脊椎所等古老魚類化石研究揭開有頜脊椎動物演化史
從大白鯊到人類,長著上下嘴巴的脊椎動物被稱為有頜類,占現生脊椎動物物種數的99.7%。有頜類包括四大類群:盾皮魚綱、棘魚綱、硬骨魚綱和軟骨魚綱,其中前兩個綱業已全部滅絕。搞清楚這些大支系之間的親緣關系,特別是弄清作為陸生脊椎動物乃至人類直系祖先的硬骨魚類的起源,硬骨魚綱和軟骨魚綱共同祖先的特征組
跨越千萬年的演化“謎團”——下巴的奧秘
來自遠古的生物總能為人類認識自己、了解自己提供“蛛絲馬跡”。比如,人類牙齒的形成,或許就與數億年前的一種魚有關。 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朱敏團隊在重慶秀山縣發現了一條全新完整保存的志留紀有頜魚類“袖珍邊城魚”,為頜與牙齒的早期演化提供了新實證,重慶市秀山縣也成為目前全球
我國科學家在云南發現初始全頜魚化石
經過掃描獲取數據獲得的還原圖片與古魚化石對比(9月24日攝)。 《自然》雜志9月25日對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研究員及其團隊的新發現進行在線報道,朱敏和他領導的國際古生物學家團隊在早期脊椎動物演化方面取得進展,新發現將填補盾皮魚綱和硬骨魚綱兩大類群之間的“缺失環節”。 朱敏等
朱敏研究員Science解析下巴從何而來
我們的下巴從何而來?這個問題細思起來并不簡單,因為每個人的下巴都不一樣,在最新的一項報道中,來自中國和瑞典古生物學家將下巴的來源追溯到了滅絕的魚類下頜上,這掃除了科學界在脊椎動物頜演化認識上一個大的盲區。 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10月21日的Science雜志上,文章的通訊作者是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