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研究
轉基因食品與人類的健康和生存有著最為直接的關系,但轉基因食品的安全問題一直是人類關注的焦點。轉基因有沒有毒害要從轉入的基因和表達的產物看,從轉入原理、安全評價,從實踐、從長期跟蹤來看有沒有毒。對于轉入的基因,科學家已經進行了深入研究,其結構、功能和作用機理都是清晰明確的,產生的效果是可預期的。當一個科學家做一項轉基因之前一定知道這個基因的結果、功能表達的產物。轉基因食品的致敏性、毒性全都經過嚴格的試驗,對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評價遠比普通食品要嚴格得多。關于長期食用的安全性問題,在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評價實驗過程中,借鑒了現行的化學品、食品、食品添加劑、農藥、醫藥等安全性評價理念,采取大大超過常規食用劑量的超常量實驗,應用一系列世界公認的實驗模型、模擬實驗和動物實驗的方法來代替人體實驗并推算長期食用對人是否存在安全性問題。在轉基因產品安全評價中,絕對不允許轉入表達致敏物和毒素的基因。 實際上關于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是有權威結論......閱讀全文
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問題的由來
自1953年 Watson Crick 揭示了遺傳物質 DNA 雙螺旋結構,現代分子生物學的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20世紀60年代末斯坦福大學教授Berg嘗試用來自細菌的一段 DNA 與猴病毒 SV40的 DNA 連接起來,獲得了世界第一例重組 DNA。但這項研究受到了其他科學家的質疑,因為 SV
張惠展:轉基因食品安全性需長期研究
8月20日,上海科普大講壇“DNA解碼生命”在上海科技館舉行。對于公眾關注的轉基因食品安全問題,生物化學專家張惠展表示:轉基因食品在誕生至今的15年內是安全的,但是長期內對人類的安全影響尚需跟蹤研究。 張惠展擔任華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會工業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分會副理事長、中科院
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有定論嗎?
搜索“轉基因食品”,往往會彈出兩種說法,一種“安全”,一種“不安全”,這總會給大家一種錯覺“轉基因食品安全性沒有定論”,是這樣的嗎?科學界是如何定義轉基因食品安全性的?聽聽專家的看法。 方舟子:本名方是民,生物化學博士,著名科普作家 什么叫定論呢?如果僅僅是因為社會上有人有不同意見,就說沒有
轉基因食品安全性獲世界公認
據2013年7月3日中央電視臺《朝聞天下》報道,轉基因是上世紀80年代誕生的技術,主要是通過分子生物手段將一個生物體的基因嫁接到另一個生物體的基因,從而使生物的遺傳特性發生變化。前不久農業部在批準三種轉基因大豆進口的同時,也強調目前尚未發現任何科學證據可以證明轉基因食品是有安全問題的。 市
轉基因植物及其安全性研究進展
摘要:介紹了目前常用的植物轉基因方法,并簡要就轉基因植物的生態安全性、35S啟動子安全性、栽體骨架序列安全性、抗生素抗性標記基因安全性和食品安全性五個方面進行了綜述。 21世紀,生命科學成為了自然科學中的主導科學。生物技術的核心是基因工程技術,新的技術帶來了巨大的科學發展及經濟效益,同時
轉基因植物及其安全性研究進展
摘要:介紹了目前常用的植物轉基因方法,并簡要就轉基因植物的生態安全性、35S啟動子安全性、栽體骨架序列安全性、抗生素抗性標記基因安全性和食品安全性五個方面進行了綜述。 21世紀,生命科學成為了自然科學中的主導科學。生物技術的核心是基因工程技術,新的技術帶來了巨大的科學發展及經濟效益,同時
轉基因食品長期安全性存爭議 專家吁明確標注
本報等單位主辦的2011健康食用油品牌調查活動持續開展,本報針對食用油行業存在的各種問題所做的調查報道也得到了廣大讀者和商家的充分肯定。日前,不少讀者反映包括福臨門等在內的食用油品牌對“轉基因原料”存在模糊標注的現象,許多消費者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購買了轉基因食用油。
轉基因植物及其安全性研究進展(二)
2.1.3雄性不育和無融合生殖機制的利用 由于基因漂移主要是通過花粉的傳播和受精來實現的,釋放雄性不育品種是阻止轉基因逃逸的一種直接而有效的方法,它對既能有性生殖又能無性繁殖的一類作物 (如馬鈴薯)尤為適用。雖然這種方法并不是萬無一失的,但這類轉基因作物的釋放還是能大大降低其生態風險性。無融合生
轉基因植物及其安全性研究進展(一)
摘要:介紹了目前常用的植物轉基因方法,并簡要就轉基因植物的生態安全性、35S啟動子安全性、栽體骨架序列安全性、抗生素抗性標記基因安全性和食品安全性五個方面進行了綜述。 ?21世紀,生命科學成為了自然科學中的主導科學。生物技術的核心是基因工程技術,新的技術帶來了巨大的科學發展及經濟效益,同時也帶來了新
轉基因安全性爭議再起
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到底該如何在謹慎和偏執之間保持平衡 ?自1983年首例轉基因植物問世以來,關于轉基因生物安全性的討論一直沒有停止。今年11月11日,隨著奧地利政府一份研究報告的發布,關于轉基因作物安全性的爭論烽煙再起。?這份報告的題目是“以轉基因雜交玉米為飼料長期喂養小鼠的生物學效應”。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