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EB病毒的發現歷史介紹
1964年 Epstein等首先發現本病毒,而命名為 EpsteinBarr virus(EB病毒)。EB病毒是一種嗜淋巴細胞的人皰疹病毒。只有B淋巴細胞才有EB病毒受體。EB病毒侵入B細胞后,可以呈產毒性感染,即可使細胞產生早期抗原,以及病毒復制,釋放病毒顆粒。亦可呈非產毒性感染,即在細胞內中止增殖,不進行復制,經一定刺激后,又可完成病毒復制,釋放病毒顆粒。在人群中,EB病毒一般不引起顯性感染。已經證明EB病毒是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的病原,并與一些腫瘤有關,如鼻咽癌、非洲的 Burkitt淋巴瘤等。但歐美地區的 Burkitt i淋巴瘤與EB病毒關系則不多。此外某些臨床表現似病毒性肝炎、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毛細血管擴張癥、愛滋病、器官移植等,有認為與EB病毒有關。因這類病人血清中抗EB病毒抗體明顯升高。也可能是這類疾病時,細胞免疫功能低下,以致潛伏在B細胞中EB病毒激活而增殖。 EB病毒具有多種抗原性,并可致......閱讀全文
關于EB病毒的發現歷史介紹
1964年 Epstein等首先發現本病毒,而命名為 EpsteinBarr virus(EB病毒)。EB病毒是一種嗜淋巴細胞的人皰疹病毒。只有B淋巴細胞才有EB病毒受體。EB病毒侵入B細胞后,可以呈產毒性感染,即可使細胞產生早期抗原,以及病毒復制,釋放病毒顆粒。亦可呈非產毒性感染,即在細胞內中
關于腸道病毒的歷史發現介紹
于1997年造成偶蹄動物感染之口蹄疫病毒也與腸道病毒一樣同屬于微小病毒科(picornaviridae),因此,當1998年臺灣地區腸道病毒大流行時,便有輿論認為引起人類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主要是由于對感染口蹄疫的病死豬做掩埋處理不當因
關于EB病毒的基本介紹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是皰疹病毒科嗜淋巴細胞病毒屬的成員,基因組為DNA。EB病毒具有在體內外專一性地感染人類及某些靈長類B細胞的生物學特性。人是EB病毒感染的宿主,主要通過唾液傳播。無癥狀感染多發生在幼兒,3~5歲幼兒90%以上曾感染EB病毒,90%以上的成人
關于EB病毒的感染防治介紹
疫苗是預防EBV感染最有效的方法,但我國研制的基因重組疫苗正在觀察中。目前對EBV感染尚缺乏療效肯定的抗病毒藥物。阿昔洛韋用藥期間,能減少EBV從咽部排毒,但不能改善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的癥狀,對免疫缺陷患者中的EBV淋巴瘤治療也無效。
關于EB病毒導致的疾病介紹
1.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是一種急性淋巴組織增生性疾病,多見于青春期初次感染EBV后發病,其臨床表現為發熱、咽炎、淋巴結炎、脾大、肝功能異常、外周血中單核細胞和異型淋巴細胞大量增多。急性期后,低熱、疲勞可持續6個月之久,正常人預后良好,免疫缺陷患者可出現死亡。 2.非洲兒
EB病毒介紹
?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是Epstein和Barr于1964年首次成功地將Burkitt非洲兒童淋巴瘤細胞通過體外懸浮培養而建株,并在建株細胞涂片中用電鏡觀察到皰疹病毒顆粒,故名。 一、生物學性狀 EB病毒的形態與其他皰疹病毒相似,園形、直徑180nm,基本結
關于腸道病毒71型的發現歷史介紹
早在1957年,新西蘭曾爆發一場神秘的疫情,很多3歲以下的孩子先后出現了手足發紅等癥狀,并有孩子死去。 到底是“誰”盯上了這么小的孩子,答案到了第二年才部分揭曉。之所以說部分揭曉,是因1958年只是從患兒的體內分離出了柯薩奇病毒(Coxsackieviruses),1959年,這種病被命名為手
關于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的首次發現歷史介紹
1981年6月5日,美國亞特蘭大疾病控制中心的《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eekly Report》第一次公開報道了艾滋病 。在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以及眾多醫生與科學家的持續工作下,累積了具有信服性的流行病學數據,顯示艾滋病有一定的傳染性致因(etiology),并且在
病毒的歷史發現
關于病毒所導致的疾病,早在公元前二至三個世紀的印度和中國就有了關于天花的記錄。但直到19世紀末,病毒才開始逐漸得以發現和鑒定。1884年,法國微生物學家查理斯·尚柏朗(Charles Chamberland)發明了一種細菌無法濾過的過濾器(Chamberland氏燭形濾器,其濾孔孔徑小于細菌的大
關于EB病毒抗體檢查的介紹
EB病毒與鼻咽癌關系密切。不過40歲以上的成人幾乎都曾有EB病毒感染。感染后宿主多產生IgA類早期抗原(EA)的抗體,但沒有IgA類抗體,鼻咽癌患者血清中EB病毒特異性IgA抗體水平升高,且隨病程進展而不斷增高。采用免疫酶法測定病毒殼抗原(VcA)的IgA抗體有助于外咽癌的診斷,尤其在滴度上升者
EB病毒的EB病毒與疾病
1.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是一種急性淋巴組織增生性疾病,多見于青春期初次感染EBV后發病,其臨床表現為發熱、咽炎、淋巴結炎、脾大、肝功能異常、外周血中單核細胞和異型淋巴細胞大量增多。急性期后,低熱、疲勞可持續6個月之久,正常人預后良好,免疫缺陷患者可出現死亡。2.非洲兒童惡性淋巴瘤
關于EB病毒抗體的簡介
EB病毒是epstein和barr于1964年首次成功培養而建株,故名。由EB病毒感染引起或與EB病毒感染有關的疾病主要有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非洲兒童淋巴瘤(即Burkitt淋巴瘤)、鼻咽癌。由于抗原產生后機體會出現相應的抗體,通過血清EB病毒抗體的檢測可為臨床診斷提供依據。各種EB病毒抗體,
關于乙烯的發現歷史介紹
中國古代就發現將果實放在燃燒香燭的房子里可以促進采摘果實的成熟。19世紀德國人發現在泄露的煤氣管道旁的樹葉容易脫落。第一個發現植物材料能產生一種氣體,并對鄰近植物能產生影響的是卡曾斯,他發現橘子產生的氣體能催熟與其混裝在一起的香蕉。直到1934年甘恩(Gane)才首先證明植物組織確實能產生乙烯。
EB病毒
??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是Epstein和Barr于1964年首次成功地將Burkitt非洲兒童淋巴瘤細胞通過體外懸浮培養而建株,并在建株細胞涂片中用電鏡觀察到皰疹病毒顆粒而命名。由于鼻咽癌、非洲兒童淋巴瘤(即Burkitt淋巴瘤)、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與EBV
EB病毒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是Epstein和Barr于1964年首次成功地將Burkitt非洲兒童淋巴瘤細胞通過體外懸浮培養而建株,并在建株細胞涂片中用電鏡觀察到皰疹病毒顆粒而命名。由于鼻咽癌、非洲兒童淋巴瘤(即Burkitt淋巴瘤)、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與EBV感染有
關于EB病毒感染的診斷依據介紹
實驗室檢查可發現淋巴細胞增多,轉氨酶升高,血小板減少等,但確診需找到EBV DNA和其表達產物(RNA或蛋白)的存在。血清抗IgM抗體陽性,以及隨之出現的抗NA抗體陽性提示原發性EBV感染。若抗早期蛋白IgA效價增加,則極大地增加了患者患鼻咽癌的危險性。
關于EB病毒感染的治療和預防介紹
一、治療 EBV感染目前尚無特效治療,疾病大多能自愈,治療為支持性的,抗病毒藥物可以抑制EBV復制,但有研究認為無效,激素僅在有貧血、血小板減少等情況下應用。 二、預防 1.由于EBV主要是通過唾液傳播,應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 2.不要口對口喂飼嬰兒。
關于eb病毒殼抗原iga抗體的基本介紹
EB病毒(EBV)為脫氧核糖核酸病毒,EB病毒感染后的宿主細胞可引起增生性感染和非增生性感染。機體感染后,就會產生EBV殼抗原的對應抗體IgA。即EBVCA-IgA抗體。檢測血清中EBVCA-IgA,對鼻咽癌診斷有較大價值。
關于EB病毒抗體(EBVAb)的基本介紹
EB病毒是1964年發現的一種新的人類病毒,是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的病原體。幼兒和青少年容易感染。 EB病毒(EBV)與鼻咽癌關系密切。鼻咽癌又是我國南方多發癌瘤之一。 嗜異性凝集試驗:〈1:7(或陰性)抗-EBV.IgG:陰性抗-EBV.IgM:陰性
關于EB病毒中樞感染的臨床表現介紹
1、無菌性腦膜炎:無菌性腦膜炎是初發EBV感染后最常見的神經系統并發癥。患者可有頭痛、全身不適、頸強直和畏光。腦脊液檢查顯示淋巴細胞輕到中度增多,偶有不典型淋巴細胞,蛋白可正常或輕度升高,糖含量一般正常,腦脊液壓力正常或輕度升高,某些患者可顯著升高,反復腰穿可使癥狀緩解。EBV相關的無菌性腦膜炎
關于EB病毒感染的簡介
Epstein-Barr病毒(EBV)為皰疹病毒科嗜淋巴細胞病毒屬的成員,為95%以上的成人所攜帶。它是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的病原體,還與鼻咽癌、兒童淋巴瘤的發生有密切關系,被列為可能致癌的人類腫瘤病毒之一。
關于核酸的發現歷史的介紹
核酸最早于1869年由瑞士醫生和生物學家弗雷德里希·米歇爾分離獲得,稱為Nuclein。 在19世紀80年代早期,德國生物化學學家,1910年諾貝爾生理和醫學獎獲得者科塞爾進一步純化獲得核酸,發現了它的強酸性。他后來也確定了核堿基。 1889年,德國病理學家Richard Altmann創造
病毒的發現與研究歷史
一、病毒病由來已久 地球上的人類,其他動物和植物遭受病毒病的折磨已有許多世紀。許多記述表明至少在公元前二至三個世紀印度和中國就存在天花,中國從公元十世紀宋真宗時代就有接種人痘預防天花的記載了。在明代隆慶年間(1567-1572),人痘預防天花推行甚廣,先后傳至俄國、日本、朝鮮、土耳其及英國。179
關于重疊基因的歷史發現介紹
重疊基因 是在1977年發現的。早在1913年A.H.斯特蒂文特已在果蠅中證明了基因在染色體上作線狀排列,50年代對基因精細結構和順反位置效應等研究的結果也說明基因在染色體上是一個接著一個排列而并不重疊。但是1977年F.桑格在測定噬菌體ΦX174的DNA的全部核苷酸序列時,卻意外地發現基因D中
關于基因剪接的歷史發現介紹
1972年,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微生物學家赫伯特·伯耶(Herbert Boyer)、斯坦福大學的研究員史坦利·科恩(Stanley Cohen)在火奴魯魯參加學術會議時在一家現成食品店里遇到了對方。他們一邊吃著熏牛肉三明治,一邊構思除了一個開創了現代生物技術產業的實驗。回到加州后,這兩個人成功
關于轉座因子的發現歷史介紹
在50年代以前,人們對于基因的認識一般是每一個基因組的DNA的量是固定的,它包括數目固定,位置固定、功能固定的一系列基因,以保持生物性狀能穩定地遺傳下去。但同時,基因也會發生突變。一般自發突變的頻率是很低的,當然也存在著高突變頻率的現象,這說明在基因組中存在高度不穩定的基因,很長時間人們忽視了這
關于X射線的發現歷史介紹
1895年11月8日傍晚,他研究陰極射線。為了防止外界光線對放電管的影響,也為了不使管內的可見光漏出管外,他把房間全部弄黑,還用黑色硬紙給放電管做了個封套。為了檢查封套是否漏光,他給放電管接上電源(茹科夫線圈的電極),他看到封套沒有漏光而滿意。可是當他切斷電源后,卻意外地發現一米以外的一個小工作
關于鋰元素的發現歷史-介紹
第一塊鋰礦石,透鋰長石(LiAlSi4O10)是由巴西人在名為Ut?的瑞典小島上發現的,于18世紀90年代。當把它扔到火里時會發出濃烈的深紅色火焰,斯德哥爾摩的Johan August Arfvedson分析了它并推斷它含有以前未知的金屬,他把它稱作lithium(鋰)。他意識到這是一種新的堿金
關于組蛋白的歷史發現介紹
1884年,艾布瑞契·科塞爾首先發現組蛋白。 [4-5]直至1990年代早期,組蛋白才被更多認識,并非純粹細胞核的惰性填充料,這部分基于馬克·普塔什尼(Mark Ptashne)等人的模型,他們認為轉錄是被蛋白質-DNA和蛋白質-蛋白質相互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被激活裸DNA模板,就像細菌一樣。及后它
關于原電池的發現歷史介紹
原電池的發明歷史可追溯到18世紀末期,當時意大利生物學家伽伐尼正在進行著名的青蛙實驗,當用金屬手術刀接觸蛙腿時,發現蛙腿會抽搐。大名鼎鼎的伏特認為這是金屬與蛙腿組織液(電解質溶液)之間產生的電流刺激造成的。1800年,伏特據此設計出了被稱為伏打電堆的裝置,鋅為負極,銀為正極,用鹽水作電解質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