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提出北半球夏季熱浪事件新分類方法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研究員王春在團隊提出了一種北半球夏季熱浪事件新分類方法,更全面地考慮了北半球夏季熱浪事件的不同特征。該研究以博士研究生王雨晴為第一作者、王春在研究員為通訊作者發表在Climate Dynamics上。 1950年以來,北半球夏季高溫熱浪事件頻率顯著增加,類似2003年歐洲熱浪、2010年俄羅斯熱浪、2013年中國東南部超級熱浪事件發生得愈加頻繁。然而,不同極端熱浪事件的內在特征各不相同,比如2003年的歐洲熱浪事件具有極強的強度,2010年的俄羅斯熱浪事件擁有長達1個月的超長持續時間,而2013年中國東南部熱浪事件發生期間由于空氣相對濕度高而擁有遠高于氣溫的體感溫度。對于這些極端熱浪事件的科學分類,有助于加深對區域熱浪事件的特征及其變化機制的全面理解。 鑒于此,本項研究從極端熱浪事件表現出的不同特征出發,提出了一種綜合考慮熱浪事件強度、持續時間、影響面積和......閱讀全文
王春在受邀擔任國際海洋熱浪研究計劃委員會委員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獲悉,近日,該所研究員王春在受邀擔任國際“氣候變率及可預測性計劃(CLIVAR)”新設立的“全球海洋中的海洋熱浪(Marine Heatwaves in the Global Ocean)”研究計劃委員會委員,任期5年。作為新計劃唯一入選的華人科學家,這將有利于我
研究提出北半球夏季熱浪事件新分類方法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研究員王春在團隊提出了一種北半球夏季熱浪事件新分類方法,更全面地考慮了北半球夏季熱浪事件的不同特征。該研究以博士研究生王雨晴為第一作者、王春在研究員為通訊作者發表在Climate Dynamics上。 1950年以來,北半球夏季
科學家提出北半球夏季熱浪事件新分類方法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研究員王春在團隊提出一種北半球夏季熱浪事件新分類方法,更全面地考慮了北半球夏季熱浪事件的不同特征。相關研究發表于Climate Dynamics。博士研究生王雨晴為該論文第一作者、王春在研究員為通訊作者。 1950年以來,北半球
王佑春:我國疫苗開發和質量控制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6年6月1日-3日,在國際檢驗醫學溯源聯合委員會(JCTLM)的指導下,由國際計量局(BIPM)、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NIM)和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NIFDC)主辦、成都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中國分析測試協會(CAIA) 承辦、全國臨床醫學計量技術委員會協辦的“蛋白和
“熱穹頂”和全球變暖協同導致今年全球罕見高溫
2022年北半球入夏以來,包括美國、歐洲乃至我國境內,接連出現了罕見熱浪。7月22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王春在團隊在《大氣科學進展》上發表研究文章,對2021年6月底至7月初北美西部發生的一次超級熱浪事件進行了分析。研究指出,大氣環流異常引起的局地“熱穹頂”和全球變暖對本次超級熱浪事件均
超級熱浪事件:“熱穹頂”和全球變暖協同所致
2022年北半球入夏以來,包括美國、歐洲乃至我國境內,接連出現了罕見熱浪。7月22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王春在團隊在《大氣科學進展》上發表研究文章,對2021年6月底至7月初北美西部發生的一次超級熱浪事件進行了分析。研究指出,大氣環流異常引起的局地“熱穹頂”和全球變暖對本次超級熱浪事件均
霧霾籠罩等入選2013國內外十大天氣氣候事件
在2013年底召開的中國氣象局月度新聞發布會上,“2013年國內外十大天氣氣候事件”評選結果揭曉。 2013年國內十大天氣氣候事件為:1月份4次霧霾過程籠罩30個省(區、市);夏季1951年來最強高溫熱浪襲擊南方;南海和西北太平洋發威,華南被11個臺風“轟炸”;“菲特”臺風增雨,浙江余姚成“一
王佑春、馬雙成受聘中檢院首席專家
2020年9月22日上午,我院舉行首席專家聘任儀式,儀式由院長李波主持。會上,人事處處長柳全明宣讀了《關于聘任首席專家的通知》,聘任王佑春為疫苗檢定首席專家,馬雙成為中藥民族藥檢定首席專家。李波院長和肖學文書記為首席專家頒發了聘書。王軍志院士及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共14人出席了儀式。 黨委書記肖
王飛躍:在“平行世界”馳騁飛躍
擁有一個能預測未來的“水晶球”,或許曾是每個孩子的夢想。 而現在,“水晶球”或可成為一種科學儀表,通過對現有數據的統計和計算,對未來進行預測和感知將成為可能。 王飛躍正是那個轉動“水晶球”的人——通過平行管理,讓人工影響未來,讓未來影響歷史。 中午12點,當
北晴南雨!北方升溫持續,華南局地有大雨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7282.shtm 今起三天(3月29日至31日),我國將維持北晴南雨的天氣格局,較強降雨主要集中在江南南部及華南等地,局地有大雨。而北方大部地區陽光將持續在線,由于雨雪稀少,北方大部升溫繼續,20
王強:警惕倫敦霧害在我國重演
本期關注:大霧成災?最近,連續多場大霧席卷全國很多地區。?河南、河北兩省相繼發布大霧紅色預警信號,河北省連續9天出現大霧天氣;四川一天就有百余航班延誤,持續大霧天阻斷萬人歸家路;南京客車、飛機大面積延誤;京珠等多條高速公路發生追尾事故;最嚴重的福建、安徽兩省局部霧日超過20天;而北京在連續幾日的大霧
到2025年晴雨預報準確率提升至90%
中新社北京12月2日電 (記者 陳溯)近日,中國印發了《全國氣象發展“十四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制定“十四五”時期(2021年至2025年)中國氣象工作主要目標和任務,提出到2025年24小時晴雨預報準確率提升至90%。 11月29日,中國氣象局與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聯合印發
我國24小時晴雨預報準確率達87%
1月15日召開的2019年全國氣象局長會議上獲悉,2018年我國氣象預報預測準確率穩中有升。全國24小時晴雨預報準確率達87%,暴雨預警準確率提高到88%,強對流預警提前量達38分鐘,臺風路徑預報水平繼續保持世界領先。 中國氣象局局長劉雅鳴在會議上指出,2018年我國綜合觀測取得新進展。風云二
王春儒課題組在富勒烯的生物醫學應用研究中取得進展
富勒烯和金屬富勒烯具有獨特的電子特性,其較大的共軛電子結構可高效淬滅過剩的自由基,從而減少自由基對機體的損傷。此外,它們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生物醫學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近年來,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王春儒課題組分子納米結構與納米技術院重點實驗室王春儒課題組發展出多種基于富勒烯和金屬富勒
中國科協書記處書記王春法調研長春光機所
7月20日,中國科協書記處書記王春法,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科協決策咨詢委主任齊讓等一行4人到中科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就科研產業進展和科協決策咨詢進行考察調研。吉林省科協副主席曹軍等陪同調研。長春光機所黨委書記、副所長賈平等熱情接待王春法一行。 王春法一行參觀了長春光機所空間試驗場地
王根緒:在高寒山地邂逅驚喜
爬冰川、測凍土,貢嘎山堅守十多年 隆冬時節,貢嘎山深處,一片茫茫白雪。積雪重壓之下,一棵棵冷杉依然挺立,十分引人注目。 這片樹林,并非高山上唯一的堅守者。攜帶儀器在嚴寒中開展觀測活動的幾位科學家,每向前挪動一步,積雪都會沒過腳踝。他們來自中國科學院貢嘎山高山生態系統觀測試驗站,領隊的是站長王
“王應睞星”命名儀式在滬舉行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0111.shtm
中科院化學所王春儒委員:讓新藥好藥惠及更多人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5394.shtm 創新藥研發長期是我國科技的短板,2008年至2018年我國批準上市的創新藥平均每年僅為4個,這不但與我國人口大國和科研大國的國際地位極不匹配,而且直接影響我國人民的生命健康。
玉樹蟲草王簡介
青海玉樹王氏家族,經營冬蟲夏草有年,多年的經驗以及對冬蟲夏草的了解,讓王氏家族對冬蟲夏草有著非凡的鑒別能力。因為近水樓臺,王氏家族能夠將青海玉樹純野生的冬蟲夏草奉獻給廣大消費者,每年到了采集冬蟲夏草的時節,王氏家族成員入山采集,他們克服自然條件的惡劣,精挑細選,有時甚至要為此付出生命的代價,面對
24h晴雨預報準確率將從85.9%提至90%
日前,中國氣象局與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印發《全國氣象發展“十四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12月2日,中國氣象局召開新聞發布會,對《規劃》做了進一步介紹。 中國氣象局計劃財務司司長曹衛平介紹,《規劃》明確了未來五年我國氣象事業發展目標:到2025年,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適應需求、結
王曉東院士、王潔教授PNAS發表癌癥研究新成果
來自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NIBS)的研究人員證實,BMP-BMPR信號通路激活導致了EGFR突變肺鱗癌患者對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酪氨酸激酶抑制劑(EGFR-TKI)耐藥。這一研究發現發布在7月27日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的王潔(Jie Wang
納米強人——王中林
據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道,在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首席科學家、中科院外籍院士王中林眼里,自己正在研究的納米發電技術,正在顛覆傳統的發電模式。眼皮動一下、手指頭動一下,走路、心跳包括手臂的揮動、車輪的轉動等等,在王中林的研究中,這些機械能都變為電能、都可以為設備提供能量,這也讓
玉樹蟲草王的概述
冬蟲夏草,是 麥角菌科 真菌冬蟲夏草寄生在 蝙蝠蛾科昆蟲幼蟲上的 子座及幼蟲 尸體的復合體,是一種傳統的名貴滋補 中藥材,有調節免疫系統功能、抗腫瘤、抗疲勞等多種功效。
王建宇團隊在遙感成像探測技術獲重要突破
記者今日從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獲悉,由該所研究員王建宇領銜完成的“多維精細超光譜遙感成像探測技術”將應用在探月工程嫦娥三號月球車上,這表明我國遙感成像探測技術獲重要突破。 據介紹,該成果已先后應用在載人航天目標飛行器、“高分辨率對地觀測”重大專項和國家重大科學工程的基礎建設中,引領了
揭秘壟溝集雨種植方式對春玉米根系的優勢
近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學院旱作節水團隊在半干旱區壟溝集雨種植方式下春玉米根系吸水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進展,研究成果以“Stable oxygen isotope analysis of the water uptake mechanism via the roots in spring maize u
王在峰教授:腫瘤患者的診療需“量體裁衣”
導語:腫瘤一直以來都是塊難啃的“硬骨頭”,醫生和科研人員為了“啃碎”它,忙的焦頭爛額;平常人對它是“談癌色變”;患者和家屬對它則“寢食難安”。在菏澤市抗癌協會上我們邀請到菏澤市抗癌協會會長、菏澤腫瘤康復研究院院長、正大醫院王在峰董事長,看看他對腫瘤的診療有著怎樣的見解。 轉化醫學網:王院長您好
王弢博士:液體活檢在腫瘤診療方面的潛在應用
2017年2月16日,由生物谷主辦的2017第五屆先進體外診斷行業峰會在美麗的蘇州盛大開幕。來自江蘇為真生物醫藥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王弢博士做了題為“液態活檢,分子醫學的入口 —— 液體活檢在腫瘤診療方面的潛在應用”的精彩報告,以下生物谷小編將其報告概括總結整理成文,供大家學習。 醫學博士,研究員
王亞平成中國在軌時間最長航天員
中新社北京1月26日電 題:“太空教師”再創新紀錄 王亞平成中國在軌時間最長航天員作者 馬帥莎“中國有了第一個男航天員,什么時候會有女航天員呢?”2003年,中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搭載著航天員楊利偉成功發射,當時還是一名空軍飛行員的王亞平在電視機前看著火箭發射的尾焰,腦海中冒出了這樣的想法。20
王存玉院士在Nature子刊解析骨代謝調控
來自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北京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Wnt4信號可通過抑制核因子-κB(NF-κB)阻止骨骼老化和炎癥。這些研究結果發表在8月10日的《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雜志上。 來自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華人科學家王存玉(Cun-Yu Wang)教授是這篇文章的通訊
王艷麗:做研究就像破案
人類對于基因組乃至生命科學的了解仍只是冰山一角,王艷麗期望更多科研人員加入其中,并保持謙遜、謹慎的態度,持之以恒地投身科研,確保我們的世界最終能向著我們所期望的、健康、美好的方向改變。 CRISPR/Cas系統是源于細菌和古細菌的一種后天免疫系統,它是近年來發現的由小分子RNA介導的免疫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