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角化癥的介紹
皮膚角化癥是以表皮角化過度為主要變化的一組皮膚病。可表現局部皮膚角質增生、皮膚干燥,有鱗屑、皸裂,一般無主觀不適,有時可有瘙癢或疼痛,常在冬季加重。本組疾病并不少見,其發病多與遺傳有關,有的病因尚不明了。病程多是慢性,治療較困難,多數只能對癥治療。引起皮膚角化過度和異常的原因多種多樣,可概括為遺傳性及獲得性兩類,故各種角化性疾病也可據此分為遺傳性及獲得性兩類。......閱讀全文
皮膚角化癥的介紹
皮膚角化癥是以表皮角化過度為主要變化的一組皮膚病。可表現局部皮膚角質增生、皮膚干燥,有鱗屑、皸裂,一般無主觀不適,有時可有瘙癢或疼痛,常在冬季加重。本組疾病并不少見,其發病多與遺傳有關,有的病因尚不明了。病程多是慢性,治療較困難,多數只能對癥治療。引起皮膚角化過度和異常的原因多種多樣,可概括為遺
皮膚角化癥的治療
由于皮膚角化癥的病因復雜,所以一般都采用中醫“清熱祛斑、滋潤肌膚、養血活絡”功效的中藥內服與外擦治療該病,療效十分顯著。 皮膚角化癥臨床表現為皮膚丘疹、紅斑。其病因系先天不足,后天失養,陰虛內熱,血虛風燥,以至肌膚營衛失和上犯于上而發病。 但是具體藥方及用藥量必須對確診后辨證施藥,切忌盲目亂
皮膚角化癥的病因
人類表皮最下層的基底層細胞先后變為多角形的棘細胞、扁平含有嗜堿性顆粒的顆粒細胞、扁平的無細胞核及細胞器的角質細胞。這一過程一般需要28~45天。表皮的分化過程受多方面因素的控制,很易被干擾。凡能引起基底細胞分裂和分化的因素都可引起角化過度和角化不全。如環磷腺苷和環磷鳥苷、前列腺素、多胺、抑素、腎
皮膚角化癥的病因及分類
病因 人類表皮最下層的基底層細胞先后變為多角形的棘細胞、扁平含有嗜堿性顆粒的顆粒細胞、扁平的無細胞核及細胞器的角質細胞。這一過程一般需要28~45天。表皮的分化過程受多方面因素的控制,很易被干擾。凡能引起基底細胞分裂和分化的因素都可引起角化過度和角化不全。如環磷腺苷和環磷鳥苷、前列腺素、多胺、
皮膚角化癥的分類有哪些
引起皮膚角化過度和異常的原因多種多樣,可概括為遺傳性及獲得性兩類,故各種角化性疾病也可據此分為遺傳性及獲得性兩類。
關于溢膿性皮膚角化癥的病因分析
病因不甚清楚,可能與感染、免疫、遺傳因素有關。致病菌可為沙眼衣原體或支原體;腸道革蘭陰性桿菌感染,包括福氏桿菌、志賀桿菌、沙門菌、幽門螺桿菌及耶爾森菌。免疫因素在發病機制中具有一定作用。遺傳因素與HLA-B27有關。
關于溢膿性皮膚角化癥的檢查介紹
1.病原體培養 當腸道癥狀不明顯或較輕微時,糞便培養對確定誘發疾病的微生物感染有幫助,能為可疑的反應性關節炎提供診斷依據。但大部分患者就診時已發生感染數周,病原體的培養往往呈陰性。 2.炎癥指標 急性期可有白細胞計數增高,紅細胞沉降率增快,C反應蛋白(CRP)升高。慢性患者可出現輕度正細胞
概述溢膿性皮膚角化癥的臨床表現
超過50%的賴特綜合征患者可出現皮膚黏膜癥狀。溢膿性皮膚角化癥為病變皮膚的過度角化,見于10%~30%的患者。通常出現于足底和手掌,也可累及指甲周圍、陰囊、陰莖、軀干和頭皮。開始為紅斑基底上清亮的小水皰,然后發展成斑疹、丘疹并形成角化小結節。這種皮損無論從臨床表現還是從組織病理上都很難與膿皰性銀
溢膿性皮膚角化癥的基本信息介紹
溢膿性皮膚角化癥是一種過度角化的皮損,為賴特綜合征的特征性皮膚表現,見于10%~30%的患者。病變開始為紅斑或小丘疹,進而成為膿皰疹,集聚成簇,破潰后皮膚角化形成一層很厚的痂,脫落后多不遺留瘢痕。主要分布于手掌或足底,也可發生在陰囊、頭皮或軀干等其他部位。
關于溢膿性皮膚角化癥的鑒別診斷和治療介紹
1、鑒別診斷 賴特綜合征的反應性關節炎需同多種風濕性疾病,如急性風濕熱、痛風性關節炎和脊柱關節炎的其他類型(銀屑病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腸病性關節炎等)相鑒別。但最重要的是排除細菌性關節炎。 2、治療 尋找病因,治療原發病;對癥處理。賴特綜合征尚無根治方法,但如能及時診斷及合理治療,可以控
足部皮膚角化過度的基本介紹
足部反復的機械性創傷可導致角化過度,這種對損傷的保護性反應可引起皮膚局限性增厚,產生不適感,稱為雞眼(corns)或胼胝(calluses)。 胼胝的基底較寬,而雞眼的基底很窄且境界很清楚。手部反復創傷也可形成胼胝,但通常是無癥狀。足部發生雞眼或胼胝的危險因素包括骨性隆起、足部的生物力學功能異
關于足部皮膚角化過度的疾病治療
治療應該以緩解癥狀和糾正生物力學異常為目的。削去胼胝、去除雞眼的中央核可以迅速緩解癥狀。可以定期用溫肥皂水浸泡后銼掉損害。外用水楊酸或尿素有助于軟化胼胝。軟鞋墊可以減少摩擦,提高舒適度。合腳的鞋襪和使用適當的矯形器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 1.雞眼:矯正穿鞋以減少壓迫或摩擦最重要。水楊酸和二氯乙
足部皮膚角化過度的臨床表現
1、雞眼:是局限性、角化性、圓錐形的增厚物,其基底部在表面上,尖頂朝內并壓迫鄰近的結構。它有兩種類型,硬雞眼發生于趾背或跖部,為小而堅固的、圓頂的丘疹,中央可見半透明的核,壓迫下部的感覺神經時會產生疼痛。軟雞眼則是發生于趾間的疼痛性角化性丘疹,常呈浸漬狀,質軟,潮濕,白色,緊鄰的足趾可出現對吻損
足部皮膚角化過度的實驗室檢查
必要時拍X線平片尋找外生骨疣。應與尋常疣鑒別,疣與雞眼均使皮紋中斷,而胼胝則使皮紋更明顯。削去皮損表面后,尋常疣可見栓塞的毛細血管和多數出血點;雞眼可見中央半透明、黃白色的核心;而胼胝則為淺黃色的角質,沒有鑲嵌型跖疣的多數點狀栓塞的毛細血管。
關于汗孔角化癥的病因分析
現代醫學認為本病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疾病,病人一般都有家族史,在一家中常有幾代成員中發病,但也有無遺傳證據而散發于人群者。 中醫認為本病 (一)先天稟賦不足,肝腎虧損,陰液虧損,血脈不充,日久血液凝聚形成瘀血,阻于肌膚而成。 (二)情志不遂,氣郁化火,煉液成痰;或肝脾不和,脾失健運,痰濁
如何診斷汗腺毛囊角化癥?
1、診斷 汗腺毛囊角化癥于女性多見,根據癥狀開始于女性青春期后,月經期加重,大汗腺分布區出現對稱分布、典型劇癢、疏散排列的圓錐形堅實丘疹,可擠出混濁液體,與正常膚色相同及活檢標本的組織病理檢查能證實診斷。 2、鑒別診斷 汗腺毛囊角化癥應與限局性神經性皮炎、扁平苔蘚、汗管瘤等相鑒別。
治療汗孔角化癥的基本介紹
(一)西醫治療 1.外用5-氟尿嘧啶封包治療,外用10%水楊酸軟膏或0.05%~0.1%維A酸軟膏。 2.維甲酸類藥物:阿維A酯、阿維A或異維A酸口服往往在用藥期有效。 (二)中醫辨證施治 1.陰虧血瘀型 治法:育陰化痰,軟堅。 方藥:通幽場加減。 生地黃、熟地黃、當歸、桃仁、紅花
乳頭乳暈角化過度癥病例分析
患者女,25 歲。主訴:右側乳頭、乳暈皮膚粗糙變黑 1 年余。現病史:患者于 1 年余前妊娠時發現右側乳頭及乳暈皮膚表面粗糙且顏色較前加深,無明顯自覺癥狀,未予 治療。后右側乳頭及乳暈皮膚表面粗糙逐漸加重,顏色變為黑色,遂于 2018 年 2 月 26 日來我院皮膚科就診。既往史、個人史及家族史:患
皮膚穿入性毛囊和毛囊周角化病的簡述
皮膚穿入性毛囊和毛囊周角化病(keratosis follicularis et parafollicularis in cutem penetrans),又稱真皮穿通性毛囊與毛囊周圍角化過度病(hyperkeratosis follicularis et parafollicularis in
關于汗腺毛囊角化癥的簡介
汗腺毛囊角化癥(Fox-fordyce disease)亦稱腋窩陰阜頂泌汗腺(大汗腺)炎、福克斯-阜太斯病。為慢性、瘙癢性丘疹性疾病。 汗腺毛囊角化癥的病因不明,可能為內分泌失調,導致大汗腺口角栓形成和閉塞,使大汗腺表皮部腺管擴張和破裂、汗液溢入表皮內所致。情感因素可促使發作。
關于汗孔角化癥的組織病理介紹
取角化隆起的部位做檢查,可見特征性的改變。在角質層內有一楔形的雞眼樣板,它是一個由角化不全細胞所組成的細胞柱,在雞眼樣板下方的顆粒層減少或消失,棘細胞層內有胞漿嗜酸性染、核深染的角化不良細胞。組織病理上角化的發生與汗孔并無關系,因此汗孔角化癥的命名是欠確切的。
簡述汗孔角化癥的臨床表現
本病初起為一角化性小丘疹,緩慢向四周擴展,邊緣漸漸隆起,形成一環形、地圖形、或不規則形的邊界清楚的斑片,邊緣呈堤狀隆起,中央部分干燥平滑,輕度萎縮,略微凹陷,無毳毛,毛囊口處可見角質丘疹。皮損呈淡褐色或褐色,邊緣顏色較暗。皮損大小不定,小的可以如綠豆大小,大的直徑可在4~6厘米甚至更大。數目可多
男性乳頭乳暈角化過度癥病例分析
患者男,19 歲。 因左側乳頭乳暈皮膚增厚伴角化 過度 10 余年就診。 患者 10 余年前無明顯原因于左側 乳頭、乳暈處出現針頭大的淺褐色小丘疹,之后皮疹逐 漸擴大,局部增生肥厚,顏色加深,無自覺癥狀。未經治 療。否認既往皮損紅腫、破潰及滲液。患者既往體健。家 族成員無類似疾病家族史。 體格檢
皮膚穿入性毛囊和毛囊周角化病的癥狀體征
發病緩慢,一般無自覺癥狀。多見于20~60歲,皮損好發于四肢。基本損害為毛囊角化性丘疹,中心有角栓,除去角栓可見凹坑,損害呈膚色或淺褐色,周圍有紅暈。有時皮損可融合成疣狀斑塊。掌跖、黏膜一般不受累。本病常伴有糖尿病及肝腎疾患,如糖尿病及肝腎病得到控制,本病可減輕或自行消退。
汗孔角化病并發皮膚淀粉樣變性病例分析
1病歷摘要患者男,20歲。因雙下肢散在棕紅色斑丘疹伴瘙癢半年,加重1個月,于2015年7月13日至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皮膚科門診就診。患者半年前無明顯誘因雙下肢散在綠豆至黃豆大圓形或橢圓形棕紅色斑丘疹,瘙癢明顯,未予治療。近1個月皮疹增多,累及胸部呈散在棕褐色環狀斑丘疹,瘙癢較甚,雙手足、背部
副腫瘤性肢端角化癥的概述
副腫瘤性肢端角化癥是指以累及耳部、鼻、肢端的丘疹鱗屑性損害和角化過度性損害為主的疾病,是較罕見的副腫瘤性皮膚病。常見于40歲以上的男性,常伴發于膈肌以上的消化道和呼吸道鱗狀細胞癌,皮損與腫瘤密切相關,屬于惡性腫瘤的皮膚標志之一。
副腫瘤性肢端角化癥的診斷
發病年齡在40歲以上,男性多見,有肺部、咽喉部、舌部、頸部等腫瘤病史,皮損通常始發于手指、足趾,呈對稱性鱗屑性,皮損與內臟腫瘤的演變有密切的關系,腫瘤消失,皮損消退,腫瘤復發時皮損加重,皮膚病理檢查并無特異性改變,根據以上特征可以做出診斷。
MVK基因突變可導致汗孔角化癥
安徽醫大和華大基因等單位聯合發現,甲羥戊酸激酶MVK基因突變可導致播散型淺表性光敏性汗孔角化癥,從而為DSAP發病機制的研究及其分子診斷與治療奠定了重要的遺傳學基礎。9月17日,研究成果在《自然?遺傳學》上在線發表。 汗孔角化癥是一種罕見的遺傳性角化皮膚病,該病包括5種亞型,其中DSAP是
副腫瘤性肢端角化癥的檢查
1.體格檢查 主要通過體格檢查,皮膚視診發現在四肢、耳、鼻等部位有典型的鱗屑等皮損表現。 2.病理檢查 顯示皮膚非特異性炎癥。角化過度及角化不全,棘細胞層增厚,真皮淺層血管周圍少量淋巴細胞浸潤。
汗腺毛囊角化癥的檢查方式介紹
1、其他輔助檢查 組織病理:角化亢進,毛囊口充填角栓,毛囊漏斗部棘細胞層肥厚,真皮大汗腺呈潴留性水皰,內皮細胞有實質性退行性改變,血管和汗腺周圍有淋巴細胞浸潤。 2、實驗室檢查 分泌物行微生物學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