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醫大和華大基因等單位聯合發現,甲羥戊酸激酶MVK基因突變可導致播散型淺表性光敏性汗孔角化癥,從而為DSAP發病機制的研究及其分子診斷與治療奠定了重要的遺傳學基礎。9月17日,研究成果在《自然?遺傳學》上在線發表。
汗孔角化癥是一種罕見的遺傳性角化皮膚病,該病包括5種亞型,其中DSAP是最常見的一種。患者暴露于陽光的皮膚上會出現多個小環形無汗角化病灶。該病呈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其外顯率與年齡相關,通常情況下,青少年時期即開始出現損傷,到30―50歲時完全外顯。目前雖已確定出與之相關的一些染色體區域,但該病的遺傳基礎和發病機理尚不明確。
科研人員首先對同一DSAP家系中的兩個患者與一個正常個體進行了外顯子測序、變異檢測及分析。他們在之前已確定的與該病連鎖的染色體區域內,鑒定出唯一一個新的有害雜合突變,該突變發生在MVK基因上。同時,在其他幾種亞型的汗孔角化病人群中,他們并未發現MVK基因突變,這表明MVK基因突變是DSAP亞型所特有的突變類型。研究人員還發現MVK基因在疾病發生中具有基因多效性,其突變可造成不同的疾病類型和表型。比如MVK基因突變在甲羥戊酸激酶缺乏癥等全身性疾病中也有發現,但在臨床表現上該病患者與DSAP患者并無交叉癥狀出現。在相同突變造成的DSAP患者中,其臨床表現也具有很強的多樣性,這可能是遺傳因素與紫外線照射等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華大基因項目負責人蔣濤表示,該研究為深入研究DSAP的具體發病機制奠定了重要基礎。MVK基因的發現也將為該疾病的基因診斷和臨床治療提供一個很好的候選基因靶點。安徽醫大張學軍教授指出,此次我國科學家利用全基因組外顯子測序技術發現DSAP的致病基因,標志我國在單基因遺傳病致病基因研究上步入了世界先進行列。
線粒體是細胞的能量工廠和重要的信號樞紐,其擁有自己的基因組——線粒體DNA(mtDNA),由37個基因組成,包括2個核糖體RNA(rRNA)、22個轉運RNA(tRNA)以及13個蛋白質編碼基因,這些......
線粒體是細胞的能量工廠和重要的信號樞紐,其擁有自己的基因組——線粒體DNA(mtDNA),由37個基因組成,包括2個核糖體RNA(rRNA)、22個轉運RNA(tRNA)以及13個蛋白質編碼基因,這些......
科學家對英國、歐洲和美國的數百人進行DNA檢測,發現了與神經發育障礙(NDD)相關的基因突變。圖片來源:英國《衛報》網站 包括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牛津大學科學家在內的國際研究團隊發現了一種基因......
發表于《自然》雜志在線版的一項最新研究介紹了一種名為HiDEF-seq的創新技術,它可準確檢測出突變前DNA代碼中的早期分子變化。該技術能以極高準確率檢測雙鏈突變,可在DNA字母代碼變化僅出現在DNA......
發表于《自然》雜志在線版的一項最新研究介紹了一種名為HiDEF-seq的創新技術,它可準確檢測出突變前DNA代碼中的早期分子變化。該技術能以極高準確率檢測雙鏈突變,可在DNA字母代碼變化僅出現在DNA......
6月18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免疫與感染研究所王嵐峰研究組聯合復旦大學陳振國課題組、美國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癥中心趙曉嵐課題組,在《自然-結構與分子生物學》(NatureStructural&Mol......
中南大學基礎醫學院研究員、中信湘雅生殖與遺傳專科醫院研究員林戈課題組的一項新研究,首次在全染色體組水平解析了非整倍體對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的影響,為理解相關遺傳問題提供了新視角。6月5日,該成果發表于《自......
中新網北京6月1日電(記者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學術期刊《自然-醫學》最新發表一篇健康研究論文稱,研究人員開展的一項大規模遺傳學研究顯示,相比目前已知的其他任何非性別相關基因,RNU4-2基因......
全世界大約有四分之一的人患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它已成為慢性肝病的主要原因,然而,目前還沒有批準的藥物專門治療這種疾病。NAFLD的特征是肝臟內過量脂肪積累,隨著疾病進展,它會促進纖維化......
TesseraTherapeutics是由著名風險投資機構Flagship投資的生物技術公司,此前已完成超5億美元融資,其開創了一種稱為“GeneWriting”(基因書寫)的新型基因技術平臺,該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