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神經節膠質細胞瘤的發病人群介紹
1、少枝細胞膠質瘤及間變少枝細胞膠質瘤:腦瘤多長于白質內,質軟,浸潤范圍比較廣泛,可突入腦室和皮質表面,部分腫瘤可發生囊變。部分腫瘤產生粘液樣變。聚集成膠凍樣物質,細胞核圓形。惡性少枝腦質細胞瘤的形狀更圓。胞漿較多,個別可見腫瘤細胞隨腦脊液播散。臨床少枝細胞膠質瘤大多生長緩慢,病程較長,有癥狀到就診平均為2—3年,癲癇是本病首發癥狀,腫瘤廣泛浸潤可見,情感異常和癡呆精神癥狀,顱內壓增高出現較晚腫瘤侵犯運動,感覺區則相應地產生偏癱,偏身感黨障礙及運動感覺性失語等。 2、視神經細胞膠質瘤:腫瘤好發于視神經孔段和視交叉段,瘤體主要位于眼球后半,視神經孔可因腫瘤的生長而擴張,視交叉處的腫瘤可累及視交叉,波及三腦底和下丘腦區,甚至突入或壓迫三腦室使兩側側腦室積水,腫瘤亦可累及整個視神經,而使視神經呈彌漫型變粗與增厚 3、視交叉部細胞膠質瘤:腫瘤常見于青少年或青壯年,發病率低,惡性程度較高膠質瘤可起自視神經和視交叉的膠質細胞,起自視......閱讀全文
關于神經節膠質細胞瘤的發病人群介紹
1、少枝細胞膠質瘤及間變少枝細胞膠質瘤:腦瘤多長于白質內,質軟,浸潤范圍比較廣泛,可突入腦室和皮質表面,部分腫瘤可發生囊變。部分腫瘤產生粘液樣變。聚集成膠凍樣物質,細胞核圓形。惡性少枝腦質細胞瘤的形狀更圓。胞漿較多,個別可見腫瘤細胞隨腦脊液播散。臨床少枝細胞膠質瘤大多生長緩慢,病程較長,有癥狀到
關于神經節膠質細胞瘤的基本介紹
膠質瘤是發生于神經外胚層的腫瘤稱神經外胚層腫瘤或神經上皮腫瘤。腫瘤起源于神經間質細胞,即神經膠質、室管膜、脈絡叢上皮和神經實質細胞,即神經元。大多數腫瘤起源于不同類型的神經膠質,但根據組織發生學來源及生物學特征類似,對發生于神經外胚層的各種復查腫瘤病,一般都稱為神經膠質瘤。 膠質瘤以男性較多見
關于神經節膠質細胞瘤的病理介紹
由于腫瘤逐漸增大,形成顱內占位病變,并常伴有周圍腦水腫,當超過代償限度時,即產生顱內壓增高。腫瘤阻塞腦脊液循環或壓迫靜脈導致靜脈回流發生障礙時,更加重顱內壓增高。如腫瘤內發生出血、壞死及囊腫形成,可加快其進程。當顱內壓增高達到臨界點時,顱內容積繼續有小量增加,顱內壓將迅速增高。如進行顱內壓監測,
關于神經節膠質細胞瘤的診斷檢查介紹
根據其年齡、性別、發生部位及臨床過程等進行診斷,并估計其病理類型。除根據病史及神經系統檢查外,還需作一些輔助檢查幫助診斷定位及定性。 作腰椎穿刺壓力大多增高,有的腫瘤如位于腦表面或腦室內者腦脊液蛋白量可增高,白細胞數亦可增多,有的可查見瘤細胞。但顱內壓顯著增高者,腰椎穿刺有促進腦疝的危險。故一
神經節膠質細胞瘤的相關介紹
神經膠質瘤簡稱膠質瘤,是發生于神經外胚層的腫瘤。神經外胚層發生的腫瘤有兩類,一類由間質細胞形成,稱為膠質瘤;另一類由實質細胞形成,稱神經元腫瘤。由于從病原學與形態學上還不能將這兩類腫瘤完全區別,而起源于間質細胞的膠質瘤又比起源于實質細胞的神經元腫瘤常見得多,所以將神經元腫瘤包括在膠質瘤中,統稱為
關于神經節膠質細胞瘤的保健相關知識
膳食纖維與腦膠質瘤 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比病例組消耗更多的蔬菜與水果且呈現負關聯。提示蔬菜與水果對腦膠質瘤有保護作用。Martin等研究發現,富含維生素類的水果和蔬菜對腦瘤有保護性,特別是柑桔類水果對腦瘤的保護性更強。蔬菜、水果和谷類中富含有膳食纖維,主要是纖維素、木質素、半纖維素、多縮戊糖、樹
關于神經節膠質細胞瘤的流行病學介紹
神經膠質瘤在顱內各種腫瘤中最為多見。在神經膠質瘤中以星形細胞瘤為最常見,其次為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室管膜瘤占第三位。根據北京市宣武醫院和天津醫學院附屬醫院的統計,在2573例神經膠質瘤中,分別占39.1%、25.8%和18.2%。 性別以男性多見,特別在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髓母細胞瘤男性明顯多
細胞瘤的發病人群
造釉細胞瘤多見于青壯年,好發于下頜磨牙區及升枝部。生長緩慢,病程較長,可數年至十年。一般無明顯自覺癥狀。腫瘤大小不等,可為實質性或囊性。
額葉神經節膠質細胞瘤病例分析
1.病例資料?患者,男,48歲,因頭痛5 d入院。入院時體格檢查:神志清楚,GCS評分15分;兩側瞳孔等大、等圓,直徑3 mm,對光反射靈敏;四肢肌力Ⅴ級,肌張力正常,兩側巴氏征陰性。?顱腦MRI檢查示:右側額葉囊樣信號影,呈T1WI低信號、T2WI高信號、Flair稍低信號,病灶大小約5.2
關于膠質細胞瘤的基本介紹
腦腫瘤中膠質細胞瘤發病率最高,約占40.49%,綜合發病年齡高峰在30-40歲,或10-20歲。大腦半球發生的膠質瘤約占全部膠質瘤的51.4%,以星形細胞瘤為最多,其次是膠質細胞瘤和少枝膠質細胞瘤,腦室系統也是膠質瘤較多的發生部位,占膠質瘤總數的23.9%,主要為管膜瘤,髓母細胞瘤,星形細胞瘤,
膠質母細胞瘤的發病機制
癌癥干細胞假說,黃色的細胞是一種干細胞瘤膠質母細胞瘤的特征是由退化了的細胞包圍的壞死組織。這個特征以及增生血管是它與三級星形細胞瘤的區別。膠質母細胞瘤有四個亞種。97%的“經典”亞種腫瘤攜帶特別多的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基因,這個基因的表現比一般情況要強。在這個亞種中在其它膠質母細胞瘤一般變異的P53基因
概述神經節膠質細胞瘤的治療方法
膠質細胞瘤的生長特點為浸潤性生長,與正常腦組織無明顯界限,多數不限于一個腦葉,向腦組織外呈指狀深入破壞腦組織,偏良性者生長緩慢,病程較長,自出現癥狀至就診時間平均兩年,惡性者瘤體生長快,病程短,自出現癥狀到就診時多數在3個月之內,70-80%多在半年之內。 國內外對于膠質瘤的治療普遍為手術、放
簡述神經節膠質細胞瘤的分類方法
膠質瘤的分類方法很多,臨床工作者往往采用的是分類比較簡單的Kernohan分類法。各型膠質瘤中,以星形細胞瘤最多,其次為膠質母細胞瘤,其后依次為髓母細胞瘤、室管膜瘤、少枝膠質瘤、松果體瘤、混合性膠質瘤、脈絡叢乳頭狀瘤、未分類膠質瘤及神經元性腫瘤。各型膠質瘤的好發部位不同,如星形細胞瘤成人多見于大
同側大腦半球膠質母細胞瘤并神經節細胞膠質瘤病...-1
同側大腦半球膠質母細胞瘤并神經節細胞膠質瘤病例分析1.病例介紹?患者,男,56歲,因出現頭暈伴右側肢體乏力2月余在外院住院治療,住院期間出現短暫性全身癲癇發作">癲癇發作,予甲強龍、卡馬西平治療后癲癇癥狀未再出現。體格檢查提示右側肢體肌力4級,左側肢體肌力正常,神經系統檢查陰性。?頭顱磁共振成像(m
同側大腦半球膠質母細胞瘤并神經節細胞膠質瘤病...-2
2.討論?2.1對于既往無家族性腫瘤綜合征(familial?tumor?syndromes)等疾病或放療史的患者在大腦中出現兩種不同病理類型的腫瘤是非常罕見的。回顧既往文獻,基于腦膜瘤和GBM在人群中較高的發病率,我們可以找到數例腦膜瘤和GBM同時發病的報道。但GG為一種發病率較低的腫瘤,僅占腦內
概述神經節膠質細胞瘤的臨床表現
神經膠質瘤的病程依其病理類型和所在部位長短不一,自出現癥狀至就診時間一般多為數周至數月,少數可達數年。惡性程度高的和后顱窩腫瘤病史多較短,較良性的腫瘤或位于所謂靜區的腫瘤病史多較長。腫瘤如有出血或囊腫形成、癥狀發展進程可加快,有的甚至可類似腦血管病的發展過程。 癥狀主要有兩方面的表現。一是顱內
概述神經節膠質細胞瘤的臨床表現
1、星形細胞瘤:一般癥狀為顱內壓增高表現,頭痛、嘔吐、視神經乳頭水腫、視力視野改變、癲癇、復視、顱擴大(兒童期)和生命體征改變等。 2、局部癥狀依腫瘤生長位置不同而異 ①大腦半球星形細胞瘤:約1/3患者以癲癇為首發癥狀約60%患者發生癲癇。 ②小腦星形細胞瘤:患側肢體共濟失調,動作笨拙,持
關于星形膠質細胞瘤預后的介紹
腦膠質瘤的治療效果雖然還不盡人意,但如果我們合理采用現有的治療手段進行綜合治療,大部分病人特別是惡性度較低的膠質瘤病人,還是能獲得長期生存的,隨著各種有前途的新治療方法的出現、成熟,高度惡性膠質瘤的治療效果將會有很大的改觀。
關于星形膠質細胞瘤的分級的介紹
I級:局限性,良性,如毛細胞型星形細胞瘤等; II級:星形細胞瘤,廣泛浸潤但分化良好; III級:間變性惡性星形細胞瘤,局限或彌漫性間變,細胞數增多,非典型性及核分裂活躍,屬惡性; IV級: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除有III級特征外,尚伴有明顯壞死及血管增生。
關于星形膠質細胞瘤病理分類介紹
星形細胞的腫瘤在病理上分為局限性和彌漫性兩大類。局限性者邊界清楚,含水量高。彌漫性者常呈浸潤性生長,邊界不清。星形細胞腫瘤發生于星形細胞,組織學類型可分為纖維細胞型、原漿細胞型及胖細胞型。纖維細胞型是最常見的組織類型,在細胞漿內含有豐富的膠狀纖維及很少量的毛細血管。原漿型沒有或有很少的纖維,但胞
關于少突膠質細胞瘤的預后介紹
1、臨床表現 好發于35-40歲。常見首發癥狀為局灶性癲癇,局部神經功能障礙則取決于病變部位。晚期常出現顱內高壓,還可以出現精神癥狀。 2、預后 低級別膠質瘤與高級別膠質瘤相比有較好的預后,平均有5-10年的生存期,10年生存者占5%-50%,其中50%-75%的患者最后死于此病。
關于星形膠質細胞瘤的鑒別診斷的介紹
(一)單發性轉移瘤 單發轉移瘤與惡性膠質瘤均為老年人常見的腦腫瘤。但一般來講轉移瘤的環形強化是環外厚內薄(皮質側厚),這是由于皮質側血管較髓質血管豐富所致。腫瘤環外壁多較規則,內壁多不規則。但膠質瘤由于起源于髓質多,環的髓質側較厚,且環內外側壁均不規則,不光滑,多有切跡及結節。轉移瘤一般水
關于膠質細胞瘤的定位診斷
主要依靠病史和查體,如一側肢體的局限性運動性癲癇發作,則說明病變在局限性抽搐對側的皮層運動區;如以運動性失語(喪失語言的表達能力)為主,說明腫瘤在左側半球額下回后部;如以感覺性失語(喪失理解語言的能力)為主,腫瘤可能在左側半球的顳上回后部;如無癲癇發作,而是以進行性偏身癱瘓為主,則說明腫瘤在近內
關于少突膠質細胞瘤的CT表現介紹
①為略高密度混雜的腫塊,邊緣清楚;囊變區呈低密度。 ②瘤內有鈣化,呈條狀、斑點狀或大而不規則,其中彎曲條帶狀鈣化具有特征性。 ③瘤周水腫輕,占位效應輕。 ④增強掃描示腫瘤輕至中度強化,亦可不強化;不典型病例可表現為皮質低密度,類似腦梗死灶。
關于少突膠質細胞瘤的鑒別診斷介紹
①節細胞膠質瘤:少見,好發于兒童及青年人,80%發生在30歲以下,發病部位較少突膠質瘤深在。 ②低分級星形細胞瘤:位置常稍深在,腫瘤密度偏低,鈣化量較少呈點狀或斑片狀,部分患者瘤周水腫較重。 ③腦膜瘤:基底鄰貼腦膜或顱骨板,與顱骨呈鈍角,局部顱骨可有增生性改變,瘤內鈣化多呈沙粒狀;增強掃描示
關于星形膠質細胞瘤治療概述
星形膠質細胞瘤是腦原發性腫瘤中發病率最高、治療最棘手的一類腫瘤 [2] 。目前,治療方面普遍接受的觀點是:手術應在保護腦功能的前提下盡可能徹底地切除腫瘤組織,在切除困難的部位也應盡可能行腫瘤活檢,以獲得組織學診斷;惡性的或有復發可能的膠質瘤術后常規行放療;對未能手術或手術殘瘤的小腫瘤還可采用放射
關于少突膠質細胞瘤的簡介
少突膠質細胞瘤起源于少突膠質細胞,占膠質瘤的5%-10%,占顱內腫瘤的1.3%-4.4%,男女比列2.13:1,多見于成人。腫瘤常位于大腦皮質或皮質下,其生長緩慢,半數以上位于額葉,其次為頂葉與顳葉,無包膜,但與正常腦組織界限清楚,以膨脹性生長為主,生長緩慢。鈣化發生率高,為50%-80%。出血
關于星形膠質細胞瘤(astrocytome)的概述
星形膠質細胞瘤(astrocytome)是最常見的膠質瘤,約占膠質細胞瘤的65%。研究表明,該腫瘤中原癌基因C-sis有過度表達,erb-B1則有擴增。C-sis的過度表達導致PDGF-β鏈的增加;erb-B1擴增則可使EGF受體過度表達。此外,腫瘤抑制基因P53、Rb、P16可有失活,提示這些
關于腦部膠質瘤的基本介紹
腦膠質瘤是因為大腦和脊髓膠質細胞癌變所產生的最常見的原發性顱腦惡性腫瘤。其發病率約占顱內腫瘤的35.2%~61.0%,由成膠質細胞衍化而來,具有發病率高、復發率高、死亡率高以及治愈率低的特點。
關于腦部膠質瘤的檢查介紹
(一)腦部MRI三維檢查: 腦部MRI圖像的三維顯示就是指利用一系列的二維腦部MRI圖像重建三維圖像模型并進行定性定量分析的技術。通過三維重建可以科學、準確地重建出被檢物體,避免了傳統方法中的不確定因素。腦部MRI的三維顯示包括對圖像的預處理、腦部腫瘤組織的提取與分割、模型構建等主要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