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型慢性高原病的檢查
血液中紅細胞數異常升高。血液中血紅蛋白濃度也異常升高。白細胞總數及分類均正常范圍,血小板與同海拔高度健康人相同。骨髓粒細胞系統主要特點為紅系統增生旺盛,紅系占有核細胞的33.3%,以中、晚幼紅細胞為明顯。粒細胞及巨核細胞系統無明顯變化。酸堿度(pH值)測定pH降低。血氣分析表現為顯著的低氧血癥,PaO2降低。PaCO2增高。A-aDO2增高。標準碳酸氫鹽相對性高碳酸血癥。肺功能除了小氣道功能輕度異常外,其他無明顯變化。小氣道功能表現在病人的閉合容積增高.用力呼氣中段流量降低。 心電圖以右心室肥厚為主要表現,電軸右偏,極度順鐘向轉位,肺型P波或尖峰形P波,完全或不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滯,右室肥厚伴有心肌勞損等。僅少數病人P-R及Q-T間隙延長及雙室肥厚。右室肥厚與肺動脈高壓呈正相關。 最大中段呼氣流速臨床上有時高心病與肺心病較易混淆,前者是慢性缺氧引起的肺血管損傷性疾病,而后者是由支氣管及其周圍組織的慢性炎癥所致的氣道阻塞性......閱讀全文
混合型慢性高原病的檢查
血液中紅細胞數異常升高。血液中血紅蛋白濃度也異常升高。白細胞總數及分類均正常范圍,血小板與同海拔高度健康人相同。骨髓粒細胞系統主要特點為紅系統增生旺盛,紅系占有核細胞的33.3%,以中、晚幼紅細胞為明顯。粒細胞及巨核細胞系統無明顯變化。酸堿度(pH值)測定pH降低。血氣分析表現為顯著的低氧血癥,
混合型慢性高原病的癥狀
本病常見于長期居住在海拔3500m以上高原,Hultgren描述了1例典型Monge病的臨床表現:患者43歲,英國工程師,他在秘魯莫羅科查(4500m)工作1年后開始頭痛,頭暈,食欲減退,疲乏,失眠,工作能力及效率明顯降低,體檢血壓及心率正常,面頰及口唇嚴重發紺,肺動脈第二音亢進和分裂;血細胞比
混合型慢性高原病的體征
由于顯著的紅細胞增多和低氧血癥,病人的面部,口唇,鼻尖,耳朵,手指(趾)顯著發紺,甚至呈暗紅或黑色,個別人可有杵狀指,血壓正常或較低,舒張壓輕度增高,脈壓變小,心率輕度增快,但一般不超過100次/min,右胸骨緣心尖搏動增強,檢眼鏡見動脈迂曲,靜脈擴張,肺動脈第二音亢進或分裂,肺動脈瓣區和/或心
混合型慢性高原病的治療
最有效的治療是轉至低海拔或平原地區。對繼續留在高原的輕型病人,休息和低流量吸氧是重要的治療措施,但重型者若出現右心衰竭,應勸脫離低氧環境。據報道,病人轉至低海拔地區3~4個月后臨床癥狀可明顯改善,血紅蛋白、血細胞比容、血液黏度等下降至平原正常值。心電圖右室肥厚減輕,肺動脈壓下降,循環血容量減少。
混合型慢性高原病的發病機制
混合型慢性高原病以紅細胞增生過多、肺動脈高壓和嚴重低氧血癥為特征,而呼吸驅動減弱引起的肺泡低通氣是發生本病的基本因素。 與同海拔高度的正常人相比,本病的紅細胞數、紅細胞壓積及血紅蛋白濃度顯著增高,而且出現各種臨床癥狀。Winslow對8例嚴重紅細胞增多病人進行了放血治療,經5周治療后血細胞比容
混合型慢性高原病的診斷標準
1.在海拔3500m以上發病,于久住高原的平原移居者和少數高原世居者亦可發生,臨床癥狀以頭痛,頭暈,疲乏無力,感覺異常,失眠或嗜睡,發紺等。 2.血紅蛋白>200g/L,血細胞比容>65%和紅細胞數>6.5×1012/L。 3.有顯著的肺動脈高壓和極度右室肥厚征象,包括超聲心動圖檢查,右室流
混合型慢性高原病的鑒別診斷
本病主要影響右心功能,出現顯著的右室肥厚擴大,甚至衰竭,但有時也可同時累及左心功能,因此,除了與肺氣腫,肺心病,先心病等進行鑒別外,也應與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風濕性心臟病,病毒性心肌病相鑒別。
混合型慢性高原病的發病原因
混合型慢性高原病多發生于久居于高原的平原移居者及少數世居者,一般男性的發病率高于女性,兒童很少見。此外,吸煙、肥胖低通氣綜合征、睡眠呼吸紊亂等亦是造成高原人低氧血癥發生的重要誘發因素。
混合型慢性高原病癥狀及體征
癥狀 本病常見于長期居住在海拔3500m以上高原,Hultgren描述了1例典型Monge病的臨床表現:患者43歲,英國工程師,他在秘魯莫羅科查(4500m)工作1年后開始頭痛,頭暈,食欲減退,疲乏,失眠,工作能力及效率明顯降低,體檢血壓及心率正常,面頰及口唇嚴重發紺,肺動脈第二音亢進和分裂;
混合型慢性高原病的發病機制及癥狀
發病機制 混合型慢性高原病以紅細胞增生過多、肺動脈高壓和嚴重低氧血癥為特征,而呼吸驅動減弱引起的肺泡低通氣是發生本病的基本因素。 與同海拔高度的正常人相比,本病的紅細胞數、紅細胞壓積及血紅蛋白濃度顯著增高,而且出現各種臨床癥狀。Winslow對8例嚴重紅細胞增多病人進行了放血治療,經5周治療
混合型慢性高原病的體征及診斷標準
體征 由于顯著的紅細胞增多和低氧血癥,病人的面部,口唇,鼻尖,耳朵,手指(趾)顯著發紺,甚至呈暗紅或黑色,個別人可有杵狀指,血壓正常或較低,舒張壓輕度增高,脈壓變小,心率輕度增快,但一般不超過100次/min,右胸骨緣心尖搏動增強,檢眼鏡見動脈迂曲,靜脈擴張,肺動脈第二音亢進或分裂,肺動脈瓣區
混合型慢性高原病的診斷標準及鑒別診斷
診斷標準 1.在海拔3500m以上發病,于久住高原的平原移居者和少數高原世居者亦可發生,臨床癥狀以頭痛,頭暈,疲乏無力,感覺異常,失眠或嗜睡,發紺等。 2.血紅蛋白>200g/L,血細胞比容>65%和紅細胞數>6.5×1012/L。 3.有顯著的肺動脈高壓和極度右室肥厚征象,包括超聲心動圖
混合型慢性高原病的鑒別診斷及并發癥
鑒別診斷 本病主要影響右心功能,出現顯著的右室肥厚擴大,甚至衰竭,但有時也可同時累及左心功能,因此,除了與肺氣腫,肺心病,先心病等進行鑒別外,也應與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風濕性心臟病,病毒性心肌病相鑒別。 檢查 血液中紅細胞數異常升高。血液中血紅蛋白濃度也異常升高。白細胞總數及分類均正常范
混合型慢性高原病的發病原因及發病機制
發病原因 混合型慢性高原病多發生于久居于高原的平原移居者及少數世居者,一般男性的發病率高于女性,兒童很少見。此外,吸煙、肥胖低通氣綜合征、睡眠呼吸紊亂等亦是造成高原人低氧血癥發生的重要誘發因素。 發病機制 混合型慢性高原病以紅細胞增生過多、肺動脈高壓和嚴重低氧血癥為特征,而呼吸驅動減弱引起
全基因組測序解密慢性高原病
8月16日,由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華大基因等單位共同完成的安第斯高地人慢性高原病全基因組測序及相關研究,在《美國人類遺傳學雜志》上發表。研究為探索高原適應性的遺傳機制提供了基礎理論,也為慢性高山病的機理研究及治療提供了科學依據。 全球約有1.4億人世居高原。對于高原低氧環境的不適,通常會
關于混合型高脂血癥的檢查方法介紹
1.生化檢查測定空腹狀態下血液中總膽固醇、總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水平,是最常用的實驗室檢查方法。 2.超速離心技術:此方法是血脂異常分型的金標準,但操作復雜,設備昂貴,一般臨床實驗室難以做到。 3.脂蛋白電泳:該方法結果變異較大,目前已不常用。
家族性混合型高脂血癥的檢查簡介
1.FCH的血脂異常的特點是血漿膽固醇和三酰甘油均升高,其生化異常類似于Ⅱb型高脂蛋白血癥。 2.血漿VLDL或LDL增高;血漿ApoB水平增高。 3.血漿HDL-C和ApoAⅠ輕度下降。
收縮壓下降的鑒別
急性高原病 1、高原反應從平原急速進入海拔3000m高原或從低高原進入更高海拔地區后,發生以頭痛、心慌、氣促、惡心、嘔吐、腹瀉等癥狀,稱為急性高原反應。此型又稱輕型或良性急性高原病。本型發病與進入高原的高度與速度及勞累、情緒緊張、寒冷、體力負荷等因素有關。多發于登山后24小時內,一般在1~2周
血紅蛋白濃度(HGB)的相關疾病有哪些
脫水,混合型慢性高原病,新生兒膿皰瘡,老年人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地中海貧血,溶血過度所致貧血,鐵利用性貧血,大腸癌,結腸癌,巨幼細胞性貧血
關于混合型酸堿平衡失調的檢查介紹
血氣分析是用于診斷酸堿平衡失調的主要檢查手段。 1.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謝性酸中毒 其特點為:pH值明顯降低,實際碳酸氫鹽(AB)、標準碳酸氫鹽(SB)、緩沖堿(BB)均降低,AB>SB,肺泡氧分壓(PaCO2)升高,陰離子間隙(AG)增大,血漿K+濃度增高。 2.代謝性堿中毒合并呼吸性堿中
全基因組測序解密慢性高原病為千萬高原居民添福音
2013年8月16日,由加利福尼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等多家單位共同完成了安第斯高地人慢性高原病全基因組測序及相關研究,研究成果在《美國人類遺傳學雜志》(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上發表。這項研究為探索高原適應性的遺傳機制提供了
慢性咳嗽的檢查
1.氣道反應性增高,多為輕-中度增高。試驗過程可誘發類似發病時的刺激性咳嗽。 2.肺功能損害介于正常人與典型哮喘之間。 3.皮膚過敏原試驗可以陽性。 4.血清IgE水平增高。 5.部分患者支氣管擴張試驗可呈陽性,當出現陽性反應時,提示氣道存在一定的痙攣和梗阻狀態。 6.外周血嗜酸細胞計
混合型冷球蛋白血癥的檢查方式介紹
1.血常規及血沉 部分患者有輕度貧血,白細胞數量可有輕度升高或減少。血液黏稠度增加,紅細胞呈串錢樣排列。多數患者血沉增快。 2.尿常規 半數以上患者可出現蛋白尿、血尿、管型和膿細胞。 3.生化學檢查 約2/3的患者可有肝功能異常、血清GPT升高和膽紅素升高等。當腎功能受累時可出現BUN
小兒慢性胃炎的檢查
1.胃酸測定 淺表性胃炎胃酸正常或偏低,萎縮性胃炎則明顯降低甚至缺酸。新生兒胃內容是酸性的,剛出生的嬰兒在清除咽下的堿性羊水之后,測得的pH值小于4。出生后7~10天鹽酸濃度達最高峰,其后逐漸下降,出生后2~3個月達成人水平。 2.胃蛋白酶原 胃蛋白酶原是由主細胞分泌的,在酸性環境中被激活
慢性腎炎的檢查
(1)尿液檢查尿異常是慢性腎炎的基本標志。蛋白尿是診斷慢性腎炎的主要依據,尿蛋白一般在1~3g/天,尿沉渣可見顆粒管型和透明管型。多數可有鏡下血尿、少數病人可有間發性肉眼血尿。 (2)腎功能檢查多數慢性腎炎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腎小球濾過率(GFR)減低,早期表現為肌酐清除率下降,其后血肌酐升高。
骨髓粒細胞系統的臨床意義及注意事項
臨床意義 異常結果 增多: ①以原粒和早幼粒細胞增多(占20%~90%)為主急性粒細胞白血病、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急性變,此時常伴有粒細胞形態異常,鑒別困難。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急性變時,除原始細胞增多外,可見中、晚幼粒增多、嗜堿粒細胞比例增加。 ②以中性中幼粒細胞增多(占20%~50%)為主亞
骨髓粒細胞系統的臨床意義
異常結果 增多: ①以原粒和早幼粒細胞增多(占20%~90%)為主急性粒細胞白血病、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急性變,此時常伴有粒細胞形態異常,鑒別困難。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急性變時,除原始細胞增多外,可見中、晚幼粒增多、嗜堿粒細胞比例增加。 ②以中性中幼粒細胞增多(占20%~50%)為主亞急性粒細胞白
慢性腎功能衰竭的檢查
1.尿液檢查 晚期腎功能損害明顯時尿蛋白反見減少,尿沉渣鏡檢有不同程度的血尿,管型尿,粗大寬闊的蠟狀管型對慢性腎衰有診斷價值。 2.血液檢查 因CRF時均有貧血,故血常規檢查對CRF有重要提示作用。 3.腎功能檢查 血肌酐(Scr),尿素氮(BUN)上升,尿液濃縮-稀釋功能測定提示內生
慢性腹瀉的檢查和治療
檢查 1.實驗室檢查 血尿便常規、糞隱血、原蟲、蟲卵、脂肪滴;血沉、血生化(肝腎功能、血糖、水電解質);胃腸道激素測定等。 2.小腸吸收功能測定 3.胰腺功能測定 4.影像學檢查 包括腹部超聲、X線、鋇餐造影、鋇劑灌腸;腹部CT/MRI;仿真小腸CT/MRI;胃鏡、小腸鏡、結腸鏡(黏
慢性腎衰的檢查方式介紹
1.常用的實驗室檢查 項目包括尿常規、腎功能、24小時尿蛋白定量、血糖、血尿酸、血脂等以及血電解質(K,Na,Cl,Ca,P,Mg等)、動脈血液氣體分析、腎臟影像學檢查等。 檢查腎小球濾過功能的主要方法有:檢測血清肌酐(Scr)、肌酐清除率(Ccr)、放射性核素法測GFR等。我國Ccr正常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