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病毒71型感染的簡介
腸道病毒71型,簡稱EV71,是引起嬰幼兒手足口病(HFMD)主要病原體之一。EV71在1969年首次從加利福尼亞患有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嬰兒糞便標本中分離出來,在1974年被鑒定命名。此后許多國家相繼報道了EV71的流行情況。中國大陸首次發現EV71型感染是在1987年冬季,之后的多次爆發流行經檢驗均為EV71感染所致。......閱讀全文
腸道病毒71型感染的簡介
腸道病毒71型,簡稱EV71,是引起嬰幼兒手足口病(HFMD)主要病原體之一。EV71在1969年首次從加利福尼亞患有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嬰兒糞便標本中分離出來,在1974年被鑒定命名。此后許多國家相繼報道了EV71的流行情況。中國大陸首次發現EV71型感染是在1987年冬季,之后的多次爆發流行經
關于腸道病毒71型感染的簡介
腸道病毒71型,簡稱EV71,是引起嬰幼兒手足口病(HFMD)主要病原體之一。EV71在1969年首次從加利福尼亞患有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嬰兒糞便標本中分離出來,在1974年被鑒定命名。此后許多國家相繼報道了EV71的流行情況。中國大陸首次發現EV71型感染是在1987年冬季,之后的多次爆發流行經
治療腸道病毒71型感染的簡介
抗病毒與對癥治療。目前腸病毒感染除了小兒麻痹病毒有疫苗外,其余腸病毒感染并無特殊治療藥物,故臨床上對無并發癥患者之治療只能采取支持性療法,而有并發其他癥狀時,因考慮到重癥病例的急性惡化主要與心臟衰竭有關,故建議避免給予大量靜脈輸液,應優先選擇加強心臟輸出功率與降腦壓的藥物。
預防腸道病毒71型感染的簡介
1.就地隔離避免接觸 早期發現傳染源,凡發現手足口征候的孩子,不要再送托兒所、幼兒園;隔離治療,分開食宿,用具、玩具應分開;以免感染其他兒童。 2.把住病從口入關,防密切接觸 EV71感染主要通過唾液、皰疹液、糞便污染的食物和物品密切接觸傳播,兒童和成人都可能感染。避免糞便、口鼻分泌物污染
腸道病毒71型感染的病因
腸道病毒71型為耐熱、耐酸的微小RNA病毒,對乳鼠有致病力,引起類似柯薩奇A組病毒所引起的肌炎。在恒河猴中經口或注射感染能產生類似脊髓灰質炎的疾病。在猴子中的神經毒力似與該病毒在高溫中的復制能力有關,但寡核苷酸電泳和凝膠電泳分離病毒蛋白后卻未能區分無神經毒力株。病毒從病人的鼻咽分泌物及糞便排出體
腸道病毒71型感染的治療
抗病毒與對癥治療。目前腸病毒感染除了小兒麻痹病毒有疫苗外,其余腸病毒感染并無特殊治療藥物,故臨床上對無并發癥患者之治療只能采取支持性療法,而有并發其他癥狀時,因考慮到重癥病例的急性惡化主要與心臟衰竭有關,故建議避免給予大量靜脈輸液,應優先選擇加強心臟輸出功率與降腦壓的藥物。
關于腸道病毒71型感染的病因分析
腸道病毒71型為耐熱、耐酸的微小RNA病毒,對乳鼠有致病力,引起類似柯薩奇A組病毒所引起的肌炎。在恒河猴中經口或注射感染能產生類似脊髓灰質炎的疾病。在猴子中的神經毒力似與該病毒在高溫中的復制能力有關,但寡核苷酸電泳和凝膠電泳分離病毒蛋白后卻未能區分無神經毒力株。病毒從病人的鼻咽分泌物及糞便排出體
腸道病毒71型感染的臨床表現
腸道病毒71型感染可引起多種臨床表現。在澳大利亞、瑞典和日本,主要表現為手、足、口腔病,通常發生于1~3天的前驅性發熱之后,未觀察到嚴重的中樞神經系統疾病。而1975年在保加利亞發生的腸道病毒71型流行中,則以無菌性腦膜炎為主,21%病例表現為類似于脊髓灰質炎的急性癱瘓。病情發展迅速,起病后10
腸道病毒71型感染的診斷及治療
診斷 根據臨床表現、流行趨勢和實驗室檢查病毒分離和血清學檢查確診。 治療 抗病毒與對癥治療。目前腸病毒感染除了小兒麻痹病毒有疫苗外,其余腸病毒感染并無特殊治療藥物,故臨床上對無并發癥患者之治療只能采取支持性療法,而有并發其他癥狀時,因考慮到重癥病例的急性惡化主要與心臟衰竭有關,故建議避免給
簡述腸道病毒71型感染的臨床表現
腸道病毒71型感染可引起多種臨床表現。在澳大利亞、瑞典和日本,主要表現為手、足、口腔病,通常發生于1~3天的前驅性發熱之后,未觀察到嚴重的中樞神經系統疾病。而1975年在保加利亞發生的腸道病毒71型流行中,則以無菌性腦膜炎為主,21%病例表現為類似于脊髓灰質炎的急性癱瘓。病情發展迅速,起病后10
腸道病毒71型感染的病因及臨床表現
病因 腸道病毒71型為耐熱、耐酸的微小RNA病毒,對乳鼠有致病力,引起類似柯薩奇A組病毒所引起的肌炎。在恒河猴中經口或注射感染能產生類似脊髓灰質炎的疾病。在猴子中的神經毒力似與該病毒在高溫中的復制能力有關,但寡核苷酸電泳和凝膠電泳分離病毒蛋白后卻未能區分無神經毒力株。病毒從病人的鼻咽分泌物及糞
腸道病毒71型感染的臨床表現及診斷
臨床表現 腸道病毒71型感染可引起多種臨床表現。在澳大利亞、瑞典和日本,主要表現為手、足、口腔病,通常發生于1~3天的前驅性發熱之后,未觀察到嚴重的中樞神經系統疾病。而1975年在保加利亞發生的腸道病毒71型流行中,則以無菌性腦膜炎為主,21%病例表現為類似于脊髓灰質炎的急性癱瘓。病情發展迅速
關于腸道病毒71型滅活疫苗的簡介
2015年12月3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批準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生物學研究所自主研發的預防用生物制品1類新藥——腸道病毒71型滅活疫苗(人二倍體細胞)生產注冊申請。該疫苗的問世,對于有效降低我國兒童手足口病的發病率,尤其是減少該病的重癥及死亡病例,保護我國兒童生命健康具有重要意義。 [1]
怎樣預防腸道病毒71型?
1、就地隔離避免接觸。早期發現傳染源,凡發現手足口征候的孩子,不要再送托兒所、幼兒園;隔離治療,分開食宿,用具、玩具應分開;以免感染其他兒童。 2、把住病從口入關,防密切接觸。EV71感染主要通過唾液、皰疹液、糞便污染的食物和物品密切接觸傳播,兒童和成人都可能感染。避免糞便、口鼻分泌物污染水與
簡述腸道病毒71型的分類
腸病毒在病毒學上的分類是屬于微小病毒科(picornaviridae)中的腸病毒群(enterovirus)。EV 71為目前腸病毒群中最晚發現的病毒,其感染性強且致病率高,尤其是神經系統方面的并發癥。其它同屬于腸病毒群之病毒尚包括小兒麻痹病毒(Polioviruses;具3種型別)、柯薩奇病毒
腸道病毒71型(EV71)感染致重癥手足口病的發病機制及臨...
腸道病毒71型(EV71)感染致重癥手足口病的發病機制及臨床表現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多種腸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常見傳染病,主要病原為柯薩奇病毒A16型(coxsackievirus A16,Cox A16)和腸道病毒71型(enterov
簡述腸道病毒71型的鑒別要點
造成1999年臺灣地區腸病毒流行的另一種主要病毒株為柯薩奇A16型(Coxsackievirus A16),其與EV 71一樣均會引起手足口病,單就臨床癥狀而言,此二者很難分辨(但一般EV 71較易導致高燒且高燒期間較久),只能依靠實驗室的病毒檢驗技術來鑒別,但就后遺癥而言,柯薩奇A16型要比E
簡述腸道病毒71型的檢測方法
目前檢測腸道病毒之方式除了傳統的病毒培養鑒定法外,國內已有生物科技公司利用生物芯片(Biochip)技術研發出“腸道病毒鑒定芯片”(EV typing chip),可快速檢測出腸病毒之型別,不致延誤病患就診治療的首要時機。因腸道病毒感染易引起并發癥,且往往在一星期內即轉成重癥,所以若能提早確知所
概述腸道病毒71型的傳染方式
人類是腸病毒唯一的傳染來源,主要經由腸胃道(糞-口、水、食物污染)或呼吸道(飛沫、咳嗽或打噴嚏)傳染,也可經由接觸病人皮膚水泡的液體而受到感染。在發病前數天,喉嚨部位與糞便就可發現病毒,此時即有傳染力,通常以發病后一周內傳染力最強;而患者可持續經由腸道釋出病毒,時間長達8到12周之久。潛伏期為2
怎樣預防腸道病毒EV71感染?
如果發現孩子發燒、有皮疹等癥狀,盡快到正規醫院就診。孩子患病后應暫停去幼兒園和學校,避免傳染給他 人,防止再感染其他疾病。根據醫生建議,決定是否留院觀察或住院治療。 專家強調,患兒的家庭應使用肥皂、84消毒液對日常用品、玩具、尿布進行消毒,對奶具、餐具煮沸消毒。患兒糞便及其他排泄物可用消毒劑
腸道病毒EV71感染的傳播途徑
腸道病毒EV71感染疾病一年四季都可發生,常見于4-9月份。該病的潛伏期為2~7天,傳染源包括患者和隱性感染者。傳播方式主要有:人群密切接觸是重要的傳播方式,兒童通過接觸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絹、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內衣等引起感染;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過空氣(飛沫)
腸道病毒71型的基本信息介紹
腸道病毒71型是腸道病毒一般是以數字命名的,排列順序代表著其發現的先后次序。腸道病毒71型是引起嬰幼兒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主要病原體之一。 人類腸病毒71型于1969年首次從加利福尼亞患有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嬰兒糞便標本中分離出來的
關于腸道病毒71型的發現歷史介紹
早在1957年,新西蘭曾爆發一場神秘的疫情,很多3歲以下的孩子先后出現了手足發紅等癥狀,并有孩子死去。 到底是“誰”盯上了這么小的孩子,答案到了第二年才部分揭曉。之所以說部分揭曉,是因1958年只是從患兒的體內分離出了柯薩奇病毒(Coxsackieviruses),1959年,這種病被命名為手
概述腸道病毒71型的特點與方式
腸病毒的流行與季節轉換、環境變異有著極大的關聯性,腸病毒只在夏季及初秋流行,每年六~九月為高峰期,氣溫過低的地區并不利于腸病毒生存。根據流行病學調查,腸病毒之傳染途徑主為糞--口傳染(stool ?-oral),感染腸病毒的患者會經由糞便排出病毒,這些含有高濃度腸病毒的糞便會污染環境甚至地下水源
簡述腸道病毒EV71感染的癥狀介紹
患兒感染腸道病毒EV71后,多以發熱起病,一般為38℃左右,發熱同時在口腔、手足、臀部出現皮疹,或出現口腔粘膜皰疹。部分病人早期有咳嗽等感冒樣表現。發熱1~2天后開始出現皮疹,通常出現在手掌和足底,也可以出現在臀部。有的患兒不發熱,只表現為手、足、臀部皮疹或皰疹性咽峽炎,病情較輕。大多數患兒在一
關于腸道病毒71型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的臨床表現介紹
人們最早發現手足口病的病原是柯薩奇A16(CA16),后來發現柯薩奇病毒A組4型、5型、9型、10型以及B組2型和5型等腸道病毒也可引起手足口病。自1969年首次分離到EV71以來,人們逐漸認識到EV71是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此病傳染性強,常見全家發病,并可造成局部暴發流行。患者以4~5歲以下小
簡述腸道病毒71型的發病機制與病理
病毒從咽部或腸道侵入,在局部黏膜或淋巴組織中繁殖,并由局部排出,此時可引起局部癥狀。繼而病毒又侵入局部淋巴結,并由此進入血液循環導致第一次病毒血癥。病毒經血循環侵入網狀內皮組織、深層淋巴結、肝、脾、骨髓等處大量繁殖并由此進入血液循環,引起第二次病毒血癥。病毒可隨血流進入全身各器官,如中樞神經系統
腸道病毒71型滅活疫苗的發展歷史介紹
2015年12月3日,腸道病毒71型滅活疫苗獲得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批準的新藥證書和生產文號。? 2016年3月15日,首批疫苗獲得批簽發合格報告。 2016年3月22日,在北京正式舉辦了全球首針接種儀式。 2016年3月27日,腸道病毒71型滅活疫苗在廣西完成接種,標志著此手足口病疫
關于腸道病毒71型手足口病的基本介紹
腸道病毒71型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71型(簡稱EV71)感染所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好發于兒童,尤以3歲以下年齡組發病率最高,多數患者病情經過良好,少數重癥患兒可發生無菌性腦膜炎、腦干腦炎、神經源性肺水腫等并發癥,極少數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者可留有后遺癥,嚴重危害兒童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被喻
治療腸道病毒71型手足口病的相關介紹
1.治療原則 主要是對癥處理。 (1)口服B族維生素 如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C。 (2)嘔吐難以進食者 給予輸液。當口腔有糜爛而進食困難時,可以給予易消化的流食,飯后漱口。 (3)口腔潰瘍 給予可選用青黛散、雙料喉風散、冰硼散等外涂,并保持局部清潔,避免細菌的繼發感染。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