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土壤碳鐵復合物對有機碳保護效應與機制研究獲進展
南方稻田土壤富含鐵礦物。有研究強調碳鐵耦合對土壤有機碳長期儲存和穩定的重要性,而由于碳鐵復合物難以從土壤中分離,其對土壤有機碳的保護機制認識尚不清楚。 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吳金水研究團隊以2線水鐵礦、6線水鐵礦(分別代表無定型和晶型鐵礦物)及13C-葡萄糖為原料制備了四種碳鐵復合物(包括2線水鐵礦結合態高量、低量葡萄糖和6線水鐵礦結合態高量、低量葡萄糖),并以高量、低量純葡萄糖為對照,采用室內培養試驗,在60天培養期內觀測了稻田土壤碳鐵復合物的礦化過程以及對土壤原有有機碳礦化的激發效應。研究表明,2線水鐵礦結合態葡萄糖的累積礦化率比6線水鐵礦結合態葡萄糖高~21%。僅葡萄糖添加刺激了土壤原有有機碳礦化,形成了正激發(~0.27 % SOC),但碳鐵復合物輸入抑制了土壤原有有機碳礦化,引起了負激發(-0.33% ~ -0.55% SOC)。CO2的激發效應強度取決于于水鐵礦結晶度,即6線水鐵礦結合態葡萄糖引起的CO2激......閱讀全文
亞熱帶稻田施用生物質炭減排甲烷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稻田是重要的溫室氣體排放源,其中甲烷(CH4)排放對稻田總溫室效應貢獻在75%以上。稻田排放的CH4占到全球CH4排放的12%,減少稻田CH4排放對減緩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具有重要意義。生物質炭是有機材料在少氧或無氧條件下裂解產生的一類含碳量高、疏松多孔的物質。生物質炭在農田上的施用具有增加土壤碳
影響土壤細菌的因素有哪些?
有研究表明,長期施肥會顯著影響土壤細菌。稻田土壤是"迷失碳"的重要吸納場所之一,也是溫室氣體(CH4和N2O等)的重要排放源。大氣溫室氣體的動態變化與土壤碳氮轉化的微生物過程緊密相關。以湖南桃江國家級稻田肥力變化長期定位試驗點為平臺。采用PCR-克隆測序和實時熒光定量PCR技術。研究不施肥(CK
土壤養分測試儀分析生物炭和土壤養分
全球甲烷和氧化亞氮等溫室氣體的排放源之一就是稻田,淹水稻田的CH4排放量占全球總 排放量的5%~19%,是溫室氣體減排研究的重點對象。稻田N2O排放主要發生在旱季,其排放量占全國農田排放總量的25%~35,水稻生長期間烤田會明顯促進N2O排放。華東地區稻麥輪作系統是我國最典型的農業種植方式,所以如何
稻田土壤中隱藏的鎘重金屬元素——全自動消解儀
土壤問題一直是國家關注的點,經濟發展快速造成環境的污染,從各種渠道導致對土壤污染經過長期的富集重金屬越來越嚴重,重金屬通過植物、食品、動物等傳遞給人,從而人體會產生疾病。其中重金屬鎘對人體危害是比較常見,為了保護人體健康,需對各類食品進行檢測,評判鎘元素是否達到國家標準,從而就要對土壤進行鎘重金屬的
土壤碳通量測量系相關
土壤呼吸是土壤生態系統碳素循環的一個重要過程,是土壤碳素同化異化平衡作用的結果,也是碳素由陸地生態系統返回大氣的主要途徑,是土壤中生命活動的表征,準確測定其釋放量是評價生態系統中生物學過程的關鍵;通過對土壤呼吸及其相關參數的監測,可估測根系和土壤微生物對氣候變化的響應。 土壤CO2通量在時間和
土壤碳通量測量系統簡述
碳通量測量系統是一種用于地球科學、農學、林學、環境科學技術及資源科學技術領域的分析儀器,于2012年6月26日啟用。 技術指標 1 工作條件:操作范圍:溫度:-20℃~45℃;相對濕度(RH):0~95% 2 分析控制單元 2.1 內存:1G數據存儲;Compact Flash存儲卡:類型Ⅰ
eosFD土壤碳通量測量系統
名稱:土壤碳通量測量系統 型號:eosFD 產地:加拿大 用途:eosFD土壤碳通量測量系統使用了Eosense公司的“強制擴散”技術,是一款能直接測量土壤氣體碳通量的創新型系統。eosFD是一款可以完全獨立運行的呼吸室,僅需很少的電量,為科研者測量提供了極大的空間自由和無限可能。
土壤碳通量測定系統概述
土壤碳通量測量系統是一種用于農學、林學、環境科學技術及資源科學技術領域的分析儀器,于2010年12月13日啟用。CO2測量范圍:0~3000ppm;精確度:讀數的1.5%;校正漂移:0ppm漂移:<0.15ppm/℃;量程漂移:<0.03%/℃;370ppm總漂移:<0.4ppm/℃。 主要技
研究揭示耕作方式對農田土壤微生物固定二氧化碳影響
由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吳金水領銜的農業生態過程方向研究團隊近日在耕作方式(免耕與翻耕)對亞熱帶稻田和旱地土壤自養微生物固定CO2功能與固碳微生物(細菌cbbL)數量的影響方面取得了新進展。 土壤耕作作為農田管理的重要技術措施,是改善土壤耕層質量、培肥地力的重要途徑,對土壤生態環
稻米鎘污染消減及快速檢測技術與裝備研究專項通過驗收
3月12日,湖南省科技重大專項:《稻米鎘污染消減及快速檢測技術與裝備研究》在湖南省農科院通過項目綜合驗收。湖南省科技廳副巡視員劉鐵兵和相關處室負責人參加驗收。 為解決稻米鎘污染問題,2011年湖南省科技廳率先實施科技重大專項《稻米鎘污染減消及快速技術與裝備研究》,專項由“湖南稻田土壤鎘含量分布
我國學者以硅膠管替代培養法揭示稻田土壤AOM過程
在海洋沉積物中,厭氧甲烷氧化(Anaerobic Oxidation of Methane, AOM)的甲烷消耗量為20-300 Tg CH4 yr-1,占全球大氣甲烷通量的60-80%,對全球甲烷平衡和氣候變化有重要意義。濕地是陸地生態系統最主要的甲烷生物源之一,也是AOM發生的理想場所,但其
城市環境所水稻土中微生物的砷轉化基因多樣性研究獲進展
水稻土中的砷形態直接影響到水稻根系對砷的吸收及轉移,而微生物是影響砷形態變化的重要因素,同時水稻田干濕交替所帶來的有氧和厭氧條件的轉化為不同類型的砷代謝微生物提供了合適的環境條件。在純培養試驗的研究中,微生物對砷的生物轉化過程已經相對清楚,但介導微生物砷轉化過程的相關基因在水稻土的分布、豐度和多
低碳排放與面源污染控制的稻田生態農業技術項目啟動
? “基于低碳排放與面源污染控制的稻田生態農業技術模式篩選與效益評估”項目啟動 1月23日,環保公益性行業科研項目“基于低碳排放與面源污染控制的稻田生態農業技術模式篩選與效益評估”啟動暨專家咨詢會在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召開。來自環保部科技標準司,科技部農村中心,中科
水分耦合硫酸鹽驅動鐵/硫循環降低水稻砷積累的作用機制研究獲進展
稻田干濕交替的環境驅動了土壤一系列的氧化還原反應。有研究表明水分和硫酸鹽對土壤As活性與水稻As積累具有顯著影響,但關于水分耦合硫酸鹽對土壤-水稻系統中As遷移積累的作用和機制尚不明確。 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黃道友研究團隊通過水稻盆栽試驗,研究了3種水分管理方式和5種硫酸鹽水平對土壤
研究揭示生物炭協同減緩稻田鎘污染和甲烷排放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3/519728.shtm近日,廣東省科學院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研究員李芳柏團隊與河南師范大學副教授張鑫合作,利用機器學習揭示了生物炭減緩稻田鎘污染和甲烷排放的協同機制與潛能。相關成果以副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于《
金相顯微鏡純鐵含碳量0.03%的鐵素體金相
α鐵或純鐵在金相學上稱為鐵素體,鐵素鋼的含量是0.01—2.0%,但是鐵素體的碳素固溶含量非常少(常溫約為0.008%)使用上海光學儀器一廠高精度金相顯微鏡檢視此標準金相制樣制片則可見碳素溶入鐵素體中而成的鐵素體結晶及其境界以上標準試樣是含碳量0.03%的鐵素體組織,一個一個的結晶是鐵素體,其周圍的
水稻光合碳在土壤中的固定機制
水稻土是全球重要的碳匯,對緩解全球氣候變化具有重要意義。光合碳(通過根際沉積作用)是水稻土壤高碳庫的重要有機碳來源,對維持稻田土壤的碳匯功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水分和養分管理會影響水稻土光合碳分配和穩定性,優化水分和養分管理能夠促進光合碳向土壤有機碳的轉化和固定。 為此,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
土壤碳通量測量系統產品介紹
土壤呼吸是土壤生態系統碳素循環的一個重要過程,是土壤碳素同化異化平衡作用的結果,也是碳素由陸地生態系統返回大氣的主要途徑,是土壤中生命活動的表征,準確測定其釋放量是評價生態系統中生物學過程的關鍵;通過對土壤呼吸及其相關參數的監測,可估測根系和土壤微生物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土壤CO2通量在時間和空間
新模型精準預測土壤“碳排放”
記者從天津大學獲悉,日前,該校地科院晏智鋒副教授與聯合西北太平洋國家實驗室—馬里蘭大學聯合全球氣候變化研究所合作,在土壤異養呼吸過程模型構建與應用上取得新進展,首次建立了可精準監測土壤“碳排放”的過程模型系統,該系統可更加精準地預報土壤異養呼吸對大氣環境的影響。 土壤中的微生物、作物根系和土壤動物
新模型精準預測土壤“碳排放”
從天津大學獲悉,日前,該校地科院晏智鋒副教授與聯合西北太平洋國家實驗室—馬里蘭大學聯合全球氣候變化研究所合作,在土壤異養呼吸過程模型構建與應用上取得新進展,首次建立了可精準監測土壤“碳排放”的過程模型系統,該系統可更加精準地預報土壤異養呼吸對大氣環境的影響。 土壤中的微生物、作物根系和土壤動物
土壤碳通量測定系統的簡介
土壤碳通量測定系統可以同時顯示呼吸室內部的CO2濃度、溫度和濕度變化以及外部光合有效輻射強度。廣泛應用于農業生態科研、碳源碳匯研究、全球氣候變化、土地利用方式改變、生態修復研究、土壤微生物活力評估、植物生態研究、昆蟲呼吸、根系呼吸以及水果貯藏。 土壤的呼吸是指土壤與大氣之間二氧化碳的交換過程,
植物和土壤固碳能力此消彼長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1/3/455016.shtm 圖片來源:unsplash 近日,一項針對100多個實驗的分析結果表明,當二氧化碳水平升高導致植物生物量增加時,土壤能夠儲存的碳量反而會減少。由于當前的陸地碳匯模型并沒
澳大利亞土壤碳流失嚴重
2013年8月2日,澳大利亞聯邦科工組織說,研究發現澳大利亞每年因風蝕和沙塵暴從土壤中流失160萬噸碳,給農業帶來損失,并增加對大氣的碳排放。 聯邦科工組織的一個研究團隊在最新一期的《全球變化生物學》期刊上發表論文說,來自土壤的有機碳粉塵是一個被忽略的全球大氣二氧化碳來源。 澳大利亞
土壤碳通量測定系統的使用
1. 儀器的連接、安裝、開機預熱: 提前埋設土壤環→連接輔助傳感器接口→安裝短期測量室→安裝溫度、濕度傳感器→安裝電池→打開主機電源→主機預熱(約5分鐘)。 2. 掌上電腦(PDA)和軟件的使用,具體操作步驟為: PDA開機→主界面→開始→Li-8100→Connect by TCP IP
土壤碳通量測量系統的概述
土壤呼吸是土壤生態系統碳素循環的一個重要過程,是土壤碳素同化異化平衡作用的結果,也是碳素由陸地生態系統返回大氣的主要途徑,是土壤中生命活動的表征,準確測定其釋放量是評價生態系統中生物學過程的關鍵;通過對土壤呼吸及其相關參數的監測,可估測根系和土壤微生物對氣候變化的響應。 土壤CO2通量在時間和
土壤碳通量自動測量系統簡介
土壤呼吸是土壤生態系統碳素循環的一個重要過程,是土壤碳素同化異化平衡作用的結果,也是碳素由陸地生態系統返回大氣的主要途徑,是土壤中生命活動的表征,準確測定其釋放量是評價生態系統中生物學過程的關鍵;通過對土壤呼吸及其相關參數的監測,可估測根系和土壤微生物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土壤CO2通量在時間和空間
中科院亞熱帶所水稻根際沉積碳微生物利用研究獲進展
中科院亞熱帶農業所研究人員發現了水稻根際沉積碳在水稻不同生育期內的周轉特征,相關論文近日發表在《國際土壤科學雜志》上。 根際沉積過程可為土壤微生物提供易于利用的碳源和能源,其在生態系統中調節土壤碳和養分循環中起重要作用,并對碳的固定作用產生強烈影響。水稻根際碳在水稻生長過程中的動態變化過程及其
生育期和施氮對水稻根際沉積碳的微生物利用機制
根際沉積過程可為土壤微生物提供易于利用的碳源和能源,其在生態系統中調節土壤碳和養分循環中起重要作用,并對碳的固定作用產生強烈影響。水稻根際碳在水稻生長過程中的動態變化過程及其在微生物群落中的分配以及氮肥對該過程的影響機制尚不清楚。研究稻田土壤中水稻根際碳氮循環及其對微生物群落結構的調節有利于科學
生育期和施氮對水稻根際沉積碳的微生物利用機制獲進展
根際沉積過程可為土壤微生物提供易于利用的碳源和能源,其在生態系統中調節土壤碳和養分循環中起重要作用,并對碳的固定作用產生強烈影響。水稻根際碳在水稻生長過程中的動態變化過程及其在微生物群落中的分配以及氮肥對該過程的影響機制尚不清楚。研究稻田土壤中水稻根際碳氮循環及其對微生物群落結構的調節有利于科學
我國學者揭示有機電子受體是水稻AOM重要驅動力
甲烷在厭氧條件下被氧化的現象(Anaerobic Oxidation of Methane, AOM)在海洋生態系統中是普遍存在的,其甲烷的消耗量為20-300TgCH4yr-1,占全球大氣甲烷通量的60-80%,對全球甲烷平衡和氣候變化有重要意義。海洋沉積物中AOM與SO42-的還原緊密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