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啟動60周年校慶活動
香港中文大學(港中大)60周年校慶活動啟動禮12日晚舉行。本次啟動禮以“甲子連心,任重志遠”為主題,相關慶祝活動將持續至2024年年中。香港特區政府政務司司長陳國基出席啟動禮并致辭表示,60年來,港中大作育英才、拓展開創性研究、設立先進科研設施等,是本地重要高等教育學府之一。“中大作為人才的搖籃,我深信將會繼往開來,與特區政府攜手并肩,增強香港發展動能。”陳國基指出,本屆特區政府全力支持各所大學壯大本地人才庫,目標是在未來5年內,受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大學的學生中有六成修讀與國家“十四五”規劃下香港“八大中心”發展相關的學科,并有三成五修讀與STEAM(指“科學、技術、工程、藝術、數學”)相關的學科。港中大校長段崇智在啟動禮上提到,港中大創校時已背負“結合古今、連結中西,成為國際性的大學”的理想。他又指,60歲是特別的歲數,象征新開始,而國家正步入現代化發展,港中大將融入國家大局,為國家作出貢獻,也將致力加強國民教育,加強學生......閱讀全文
港中大與港中大(深圳)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香港中文大學與香港中文大學(深圳)15日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在現有的合作基礎之上,深化雙方伙伴關系,推動兩校在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領域的發展。 該簽署儀式以實體及網上直播混合模式,在港中大和港中大(深圳)校園同步舉行,雙方校長代表簽署協議。 在協議下,兩校開展深度合作多項工作,包括
港中大與港中大(深圳)將合辦雙主修本科課程
深圳10月14日電 (朱族英)香港中文大學(深圳)13日晚發布消息稱,香港中文大學與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將合辦雙主修課程,設立粵港澳大灣區“2+2”本科學位課程。該課程也是粵港澳大灣區首個讓學生于深港兩地校園修讀雙主修本科課程的項目。 據介紹,該校新課程預期于2023至2024年度推出。香港中文
港中大與港中大(深圳)兩校園將合辦雙主修課程
10月13日,香港中文大學(以下簡稱港中大)和港中大(深圳)聯合發布重大消息,設立嶄新的大灣區2+2本科學位課程。兩校園將合辦雙主修課程,為大灣區培育優秀人才。這也是粵港澳大灣區首個讓學生于深港兩地校園修讀雙主修本科課程的項目。 據介紹,港中大學生的第一主修專業將為跨學科數據分析,第二主修可選讀
港中大研發新型高能量電池
香港中文大學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最近研發了一種高能量新型鋅-碘溴液流電池,能量密度達每升101瓦時,刷新了目前水系液流電池能量密度的紀錄。研究團隊預計這種電池可在5至8年內應用于電動汽車市場。 在香港中大12日召開的記者會上,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助理教授盧怡君介紹了該研究的原理和優點,并進行了
中科院,港中大PNAS基因編輯研究新成果
近日來自香港中文大學、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等機構的研究人員成功利用遺傳工程轉錄激活因子樣效應物核酸酶(TALENs)技術在爪蟾胚胎中獲得了高效的靶向基因破壞。相關論文“Efficient targeted gene disruption in Xenopus embryos usi
香港中文大學啟動60周年校慶活動
香港中文大學(港中大)60周年校慶活動啟動禮12日晚舉行。本次啟動禮以“甲子連心,任重志遠”為主題,相關慶祝活動將持續至2024年年中。香港特區政府政務司司長陳國基出席啟動禮并致辭表示,60年來,港中大作育英才、拓展開創性研究、設立先進科研設施等,是本地重要高等教育學府之一。“中大作為人才的搖籃,我
港中大研究:抑癌STK3激酶或致胃癌惡化
據香港《星島日報》報道,癌癥一直是香港“頭號殺手”,當中胃癌的發病率排名第六,每年有約1200人確診。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研究發現,傳統上被醫學界認為可抑制癌癥的STK3激酶,反而激發胃癌惡化,降低患者的存活率。團隊期望可研發抑制劑,延長患者壽命。研究由中大醫學院三年級醫科生陳韋諾及梅津瑋,聯
港中大(深圳)首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獲批
記者從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獲悉,該校校長徐揚生主持申報的“機器人與智能制造國家與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日前正式獲批。這是港中大(深圳)建校以來獲批建設的首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 據了解,該實驗室由港中大(深圳)機器人研究團隊聯合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華數機器人有限公司共同組建,將圍繞智能
港中大研究指全球小腸癌發病率與GDP有關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3228.shtm 中新社香港6月20日電 (記者 韓星童)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20日公布,最新調查研究顯示,全球近十年小腸癌發病率有明顯上升趨勢,發病率與各地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等有
港中大科研團隊參與中微子實驗取得突破性成果
據香港《星島日報》報道,香港科研團隊參與重要的國際基礎物理學實驗,并得到突破性成果。香港中文大學(中大)參與的大亞灣中微子國際研究團隊,利用核電站反中微子流產生的光信號,捕捉中微子振蕩的發生,十年來共收集550萬次中微子振蕩的數據,有助解開宇宙中物質多于反物質的原因。
港中大:新冠疫苗預防變異病毒株引起的嚴重疾病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3558.shtm
港中大研究指幼兒病毒載量高 易成“隱形傳播者”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6日公布一項調查發現,幼兒容易成為新冠病毒“隱形傳播者”,不少幼兒沒有癥狀,但病毒載量和帶活性病毒的比例都偏高,極具傳染性。 中大醫學院研究團隊將香港、內地、意大利、西班牙及美國多個地區的兒童確診比例進行比較,發現香港的百分比偏高。中大醫學院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副主任
港中大教授于君:感謝國家對香港科研人員的認可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9日發布消息,中大醫學院助理院長暨卓敏內科及藥物治療學講座教授于君日前榮獲中國工程院頒發第十四屆光華工程科技獎,表揚她在胃腸道腫瘤研究的成就及貢獻。于君9日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表示,非常榮幸獲得光華工程科技獎,這個獎勵是對自己研究工作的肯定,也是國家對香港科研人員的認可。? ?
港中大發現“小腦萎縮癥”第40種致病基因
港中大發現“小腦萎縮癥”第40種致病基因 香港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陳浩然(后排左一)率領30人團隊研究小腦萎縮癥致病變異基因,為曹氏姐弟及其家族(前排兩位)找出病源。 據香港《文匯報》報道,香港中文大學一個研究小組早前發現了第四十種導致 “脊髓小腦性運動失調癥”的變異基因,該小組希望可找到更
港中大教授盧煜明獲2021年科學突破獎
? 當地時間9月10日,科學突破獎(Breakthrough Prize)官網宣布了2021年突破獎(即第九屆)的獲得者,表彰他們在生命科學、基礎物理和數學領域取得的一系列突破性成就。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突破獎的生命科學獎的獲獎者中包括“NIPT(無創產前基因檢測)之父”、香港中文大學盧煜
Cancer Immuno Res:港中大學者構建殺傷力更強的NK細胞
自然殺傷細胞(NK)是抗腫瘤免疫早期階段發揮作用的效應細胞,但癌細胞能夠通過產生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細胞因子TGFβ1抑制NK細胞的作用。NK細胞的發育和活性很大程度上受到Smad3依賴性腫瘤微環境的抑制。因此通過抑制SMAD3表達促進NK細胞對癌細胞的殺傷作用或可成為癌癥免疫治療的新策略。 最
港中大研發的口服配方可紓緩新冠后遺癥癥狀
中新社香港5月22日電 (記者 韓星童)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22日召開記者會公布,研究團隊最近完成一項大型臨床研究,證實新冠后遺癥患者服用中大研發的口服微膠囊活菌(SIM01)配方改善腸道微生態后,能夠紓緩不同系統及器官的后遺癥癥狀。新冠后遺癥指新冠患者康復后,出現持續超過一個月的癥狀。根據中
港中大證明血液中性粒細胞具抗癌力 可成抗癌新療法
香港中文大學(港中大)醫學院12日舉行記者會公布,港中大團隊成功通過基因編輯技術大幅提升血液中免疫細胞中性粒細胞在腫瘤中的抗癌能力,并證實中性粒細胞作為新一代抗癌免疫療法的臨床潛力。 肺癌是香港最常見的癌癥,但針對它的治療方案仍有待突破。根據香港癌癥資料統計中心的資料,肺癌在香港每年有超過5000
港中大的最新研究為小腦萎縮癥治療提供新方向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28日公布,中大團隊最近與英國牛津大學合作,發現蛋白間的拮抗作用在遺傳性共濟失調神經退化疾病中的功能,有望為干預小腦萎縮癥三型治療提供新方向。 在世界各地人口中,包括內地和香港,小腦萎縮癥三型(又稱馬查多約瑟夫病)是帶顯性基因遺傳的小腦性共濟失調疾病中最常見的一種。患者會出
兩諾貝爾獎科學家實驗室落戶港中大(深圳)
港中大(深圳)舉行諾貝爾獎科學家實驗室揭牌儀式現場。港中大(深圳)瓦謝爾計算生物研究院揭牌成立。港中大(深圳)科比爾卡創新藥物與轉化醫學研究院揭牌成立。 4月10日,兩個諾貝爾獎科學家實驗室同時落戶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分別是由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阿里耶?瓦謝爾教授領銜的港中大(深圳)瓦謝爾
港中大等研發新演算法預測糖尿病患者腎臟功能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0677.shtm
港中大醫學院盧煜明:將基因科研從夢想變為現實
香港目前迎來越來越好的科創環境,越來越多的教授、學者開始走出實驗室,將科研成果落地和產業化。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副院長盧煜明教授即是其中一員。 曾在劍橋、牛津大學求學的盧煜明日前接受記者采訪時提到電影《哈利·波特》帶給自己科研靈感。在現實中,他是一位手握試管的魔法師,用科研破譯著生命密碼,并將科
港中大研發出人工智能技術診斷肺癌及乳腺癌
香港中文大學6日宣布,該校研究團隊利用人工智能影像識別技術判讀肺癌及乳腺癌的醫學影像,準確率分別達91%及99%,識別過程只需30秒至10分鐘。研究人員稱,此項技術可大幅提升臨床診斷效率,并降低誤診率。 香港中文大學當日召開記者會,研究團隊負責人、中大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系教授王平安介紹了這兩項
港中大學者發現聯合使用靶向藥可有效治療神經母細胞瘤
神經母細胞瘤是兒童最常見的顱外腫瘤,也是嬰幼兒最常見的腫瘤。目前關于神經母細胞瘤真正的病因尚不清楚,但有研究報道家族型神經母細胞瘤與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LK)的體細胞突變有關,并且ALK的異常激活還會引起散發性神經母細胞瘤,但是ALK促進神經母細胞瘤的分子機制仍然沒有得到完全揭示。 最近來自香
港中大研究發現非酒精性脂肪肝誘發肝癌的關鍵致癌基因
新華社香港4月23日電 香港中文大學23日宣布,該校研究團隊發現高角鯊烯環氧化酶(簡稱SQLE)誘發非酒精性脂肪肝及其相關肝癌;并發現特比萘芬能有效遏止非酒精性脂肪肝誘發的肝癌細胞生長。 據港中大介紹,非酒精性脂肪肝是肝癌的一個重要誘因,但醫學界不清楚當中的機理,同時缺乏有效的治療和
港中大研究發現非酒精性脂肪肝誘發肝癌的關鍵致癌基因
香港中文大學23日宣布,該校研究團隊發現高角鯊烯環氧化酶(簡稱SQLE)誘發非酒精性脂肪肝及其相關肝癌;并發現特比萘芬能有效遏止非酒精性脂肪肝誘發的肝癌細胞生長。 據港中大介紹,非酒精性脂肪肝是肝癌的一個重要誘因,但醫學界不清楚當中的機理,同時缺乏有效的治療和預防藥物。目前香港有大約三成的
港中大研究發現非酒精性脂肪肝誘發肝癌的關鍵致癌基因
香港中文大學23日宣布,該校研究團隊發現高角鯊烯環氧化酶(簡稱SQLE)誘發非酒精性脂肪肝及其相關肝癌;并發現特比萘芬能有效遏止非酒精性脂肪肝誘發的肝癌細胞生長。 據港中大介紹,非酒精性脂肪肝是肝癌的一個重要誘因,但醫學界不清楚當中的機理,同時缺乏有效的治療和預防藥物。目前香港有大約三成的成年
港中大研究發現非酒精性脂肪肝誘發肝癌的關鍵致癌基因
新華社香港4月23日電 香港中文大學23日宣布,該校研究團隊發現高角鯊烯環氧化酶(簡稱SQLE)誘發非酒精性脂肪肝及其相關肝癌;并發現特比萘芬能有效遏止非酒精性脂肪肝誘發的肝癌細胞生長。 據港中大介紹,非酒精性脂肪肝是肝癌的一個重要誘因,但醫學界不清楚當中的機理,同時缺乏有效的治療和預防
港中大與復旦聯合成立生命科學與醫學聯合研究中心
近日港中大與復旦大學已聯合成立“生命科學與醫學聯合研究中心”。 該聯合研究中心將集中研究生命科學及生物醫學相關的領域,主要包括四個研究方向:基因組與遺傳病、人類表型組與精準醫學、發育、干細胞與再生及多學科交叉融合。相關研究將從分子、細胞、組織及個體多維度來進行人體健康與疾病研究,并將不同學科和
港中大研究發現非酒精性脂肪肝誘發肝癌的關鍵致癌基因
香港中文大學23日宣布,該校研究團隊發現高角鯊烯環氧化酶(簡稱SQLE)誘發非酒精性脂肪肝及其相關肝癌;并發現特比萘芬能有效遏止非酒精性脂肪肝誘發的肝癌細胞生長。 據港中大介紹,非酒精性脂肪肝是肝癌的一個重要誘因,但醫學界不清楚當中的機理,同時缺乏有效的治療和預防藥物。目前香港有大約三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