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余杭發現魚類新物種苕溪鱲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2/494144.shtm 中新網杭州2月19日電(張煜歡)近日,杭州原鄉野地生態保護與研究中心在杭州余杭的野外調查中發現了一個魚類新物種——苕溪鱲(Zacco tiaoxiensis),系一種鯉形目鯉科鱲屬的魚類。在余杭采集標本后,杭州原鄉野地生態保護與研究中心和浙江省森林資源監測中心、上海海洋大學等合作,共同確認了該新物種的誕生。 該物種的發現,也是余杭區野生動植物本底調查的標志性成果。目前,該物種只在余杭與德清兩地的苕溪流域發現。 鱲是中國最美麗的原生魚之一,也叫桃花魚。國內關于鱲的記載最早可追溯到1500年前的南朝。現如今鱲廣泛指代鯉科馬口魚亞科(Opsariichthyinae)的部分魚類,該類群的雄性往往在繁殖季節展現出異常艷麗的體色,并且在頭部長出發達的星珠用來搏斗與求偶。鱲屬是其中最常見的......閱讀全文
杭州余杭發現魚類新物種苕溪鱲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2/494144.shtm 中新網杭州2月19日電(張煜歡)近日,杭州原鄉野地生態保護與研究中心在杭州余杭的野外調查中發現了一個魚類新物種——苕溪鱲(Zacco tiaoxiensis),系一種鯉形目鯉科鱲
杭州余杭苕溪流域發現魚類新物種,命名苕溪鱲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2/494184.shtm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2月20日從杭州原鄉野地生態保護與研究中心獲悉,該中心調查員在杭州余杭區的一次野外調查中發現一種鯉形目鯉科鱲屬的魚類新物種,已被
全球首次!湖北發現3個魚類新物種
5月21日,記者從湖北省生態環境廳獲悉,歷時8個月完成的湖北生物多樣性調查報告已公布,在全球首次發現3個新物種。 日前,湖北省國際生物多樣性宣傳日活動在恩施州建始縣舉辦。會議透露,在宜昌市點軍區、恩施州巴東縣和神農架林區發現薄鰍屬、盤鮈屬和荷馬條鰍屬魚類3個未被描述的新物種。 湖北省生
全球首次!湖北發現3個魚類新物種
5月21日,記者從湖北省生態環境廳獲悉,歷時8個月完成的湖北生物多樣性調查報告已公布,在全球首次發現3個新物種。 日前,湖北省國際生物多樣性宣傳日活動在恩施州建始縣舉辦。會議透露,在宜昌市點軍區、恩施州巴東縣和神農架林區發現薄鰍屬、盤鮈屬和荷馬條鰍屬魚類3個未被描述的新物種。 湖北省生
緬甸北部鯉科魚類新種——葡萄真馬口波魚Opsarius-putaoensis
2014年以來,依托于中國科學院東南亞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和緬甸自然資源與環境保護部緬甸林業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東南亞野生動物多樣性研究組科研人員對緬甸北部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進行了多次野外考察,采集了大量的魚類標本。研究團隊于緬甸常駐工作期間對采集的魚類標本進行形態分類研究和系統整理,
杭州三墩自來水現異味-環保部門表示水質無異常
杭州自來水又出現了異味。與之前不同的是,感受到異味的居民都住在三墩附近,而這里的自來水出自祥符水廠,原水則出自東苕溪。 近幾天,家住親親家園、都市水鄉的讀者發現自來水喝起來嘴巴里麻麻的,有點像黃梅天毛巾發霉的味道。于是打電話給杭州市水務集團有限公司。工作人員表示,是東苕溪的原
新鉸齒魚類被發現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人員在美國《PeerJ》雜志上發表了一項云南貴州三疊紀魚類的最新研究成果,詳細描述了一種生活在2.4億年前的新鉸齒魚類,并將它命名為王氏富源魚,這是在我國滇東南中三疊世拉丁期地層中的首次發現。 據介紹,該所研究員徐光輝等人開展的此項研究,基于22塊完整化
浙大教授陳英旭因貪污近千萬元科研經費被判十年
1月7日下午兩點半,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以下簡稱“杭州中院”)對浙江大學教授陳英旭進行宣判,認定其貪污945萬余元,以犯貪污罪判處其有期徒刑10年,并處沒收財產20萬元。 2013年7月,中國青年報獨家報道了陳英旭涉嫌貪污科研經費被審判的情況(詳見2013年7月29日《億元課題經費被控貪污
全球新物種!在浙江麗水首次發現!
今天(11月30日)上午,浙江麗水市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新聞發布會在市行政中心舉行。會上宣布麗水市發現一個淡水魚類新物種——甌江小鰾鮈[biào jū] (Microphysogobio oujiangensis),并正式發布《麗水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白皮書,這也是全國首個地市級層面的生物多樣性保護
接連發現新物種,發現新物種之后應該如何做?
近一個月來,我國多地接連發現了新物種。三峽白前、雅江舌喙蘭……這些新物種是什么?發現新物種之后應該如何做? 接連發現的新物種,以植物學家命名 近日,浙江和海南兩地發現了一種名為“白蓋雞油菌”的新物種,并引發熱議。不少網友圍繞“能吃嗎”“好吃嗎”展開討論。 白蓋雞油菌是真菌界的新物種。近一個月來
世界鯧屬魚類物種多樣性和地理分布格局
近日,中科院海洋所魚類分類與系統發育研究團隊在世界鯧科(Stromateidae)鯧屬(Pampus)魚類分類及地理分布格局研究方面獲得新進展。研究基于分子系統學和物種界定方法,綜合分析了全球鯧屬線粒體序列和分布數據,首次揭示世界鯧屬魚類物種多樣性和地理分布格局,相關成果發表在JCR一區期刊Fr
臨安“污水零直排”從細微處著手
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區“五水共治”已經走過了5個年頭。 前幾年污水處理終端的擴點、截污納管的鋪面、水岸同治、河道治理保潔……更多的是政府部門牽頭的“集團軍作戰”。而近期開展的“污水零直排”,不管是對餐飲排水戶的入戶調查、“水氣”同治、涉“污”企業的“暗改明”,還是小區陽臺水的“雨改污”,更像局部的
余杭瓶窯水體異味源自化工公司-環保公安立案調查
6月5日,杭州市余杭區余杭水廠、瓶窯水廠取水口水體經檢測發現“嗅和味”異常,經沿線水質監測,證實上游苕溪臨安段水質受有機物污染,對下游部分地區飲用水源造成一定影響。 今天上午9時,杭州市環保局發布公告稱,環保部門經過12小時調查,已經鎖定違法排污重點企業浙江金質麗化工有限公司。目前杭州市環保局
湖濱濕地物種數量增加約25%,土著魚類種群數量恢復
每到冬季,云南省昆明市滇池海埂大壩總是人流不斷,來自國內外的游客樂于把欣賞滇池風光、與漫天飛舞的海鷗嬉戲作為旅途一大美事。 這一動人景象的持續演繹,得益于昆明市在推進滇池保護治理工程中不斷加大環湖生態建設力度,使滇池流域生物多樣性恢復進程不斷加速。 截至目前,滇池湖濱濕地物種數量與2006年
我國揭示世界鯧屬魚類物種多樣性和地理分布格局
近日,中科院海洋所魚類分類與系統發育研究團隊在世界鯧科(Stromateidae)鯧屬(Pampus)魚類分類及地理分布格局研究方面獲得新進展。研究基于分子系統學和物種界定方法,綜合分析了全球鯧屬線粒體序列和分布數據,首次揭示世界鯧屬魚類物種多樣性和地理分布格局,相關成果發表在JCR一區期刊Fron
PNAS破解新物種進化的難題
經過將近5000億次的嘗試,美國德克薩斯大學(UT)奧斯汀分校的研究人員,見證了一個罕見的事件,也許解決了一個進化的難題:內含子——位于基因中的非編碼DNA序列,在基因組中是如何增加的。研究結果發表在《PNAS》雜志上,解決了關于新物種進化的基本問題,并可以增進我們對于“基因表達以及癌
衡山發現新物種“南岳老鴉瓣”
? ? 記者4月13日從湖南南岳衡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獲悉,該局工作人員4月11日在山上巡護時發現,此前在南岳衡山發現的新物種南岳老鴉瓣已開始結果。? ? 結果的南岳老鴉瓣。? ? 早前,該保護區的工作人員在前往南岳衡山祥光峰一帶例行巡護時,發現了五百多株南岳老鴉瓣新小樣群。經權威機
發現新物種?參考這幅地圖吧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1/3/454931.shtm 2020年,貢扎加葉蛙在巴西東北部被發現,那里可能有更多未被描述的脊椎動物。圖片來源:DIEGO J. SANTANA 參與繪制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地圖的生態學家現在已經邁
廣東河源發現植物新物種
從廣東紫金白溪省級自然保護區獲悉,保護區科研人員發現一堇菜科植物新物種,命名為河源堇菜。該學術成果日前在國際學術期刊《北歐植物學雜志》發表。 廣東紫金白溪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副主任、高級工程師葉欽良是河源堇菜發現人之一。據他介紹,2021年2月,保護區科研團隊和中山大學科研團隊在廣東省河源市紫金縣
《物種起源》又有新中文譯本
近日,譯林出版社“譯林人文精選”叢書推出《物種起源》新的中文譯本。該譯本與時下通行的《物種起源》中譯本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版本的選擇。 在1859年至1872年間,《物種起源》一書總共出了六版。其中第一版與第二版相隔只有一個半月。在其后的12年間陸續出版的四個版本中,達爾文作了大量的修改,
最新發現:華南近海發現魚類新種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林強團隊在海龍目魚類資源與分類領域取得新進展,基于近岸海龍目魚類資源調查和系統分類研究,在我國南海和東海近岸海域發現了2個海蛾魚新種,分別命名為南海海蛾魚(Spinipegasus nanhaiensis?sp. nov.)和中華海蛾魚(Pegasus sinensis
美國發現2種恐龍新物種
科斯莫角龍頭的藝術模擬圖 一些科學家9月22日說,他們在美國猶他州沙漠地區發現兩種全新恐龍的化石。它們可能與三角龍是近親。 這兩種新恐龍都是食草恐龍。其中一種命名為科斯莫角龍,是人類至今發現的頭部“裝飾”最多的恐龍;另一種命名為猶他角龍,頭部有5個角,體型相對較大。 美聯社報道
中外學者《Science》發現新的物種
來自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的消息,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和英國動物學會等機構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New genus of extinct Holocene gibbon associated with humans in Imperial China”的文章,在陜西西安神禾塬大墓的陪葬坑中發現已滅絕的新屬
江西萬安發現蘑菇新物種
近日,江西省萬安縣第二中學的生物教師曹正華和郭文青在居住小區雨棚的墻體上面發現生長了一小片“蘑菇”并伴隨了周邊苔蘚的枯黃現象。兩位老師聯想到了英國細菌學家弗萊明發現青霉素的故事,從而提出“蘑菇是否產生了某種化學物質,這種化學物質導致了苔蘚枯黃現象發生”的疑問。出于專業敏感性,曹正華沒多想便聯系到了中
植物新物種命名試用網絡版
最近,來自倫敦自然史博物館的研究人員Sandra Knapp突破傳統,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上公布了其新發現的四種茄屬植物。在生物分類學界內,這一將植物新物種命名的論文發表在純電子版期刊的嘗試尚屬首次。此舉為將來植物新物種的分類命名進入網絡時代做了有益的嘗試。 根據
云南發現新物種張氏貂鼬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4163.shtm 中新網昆明7月5日電 (盛家瑔)記者5日從云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脊椎動物演化研究中心獲悉,此前發現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謀縣苴那村的鼬類化石經鑒定屬于貂鼬(Eirictis)的一
溪黃草的介紹
溪黃草(拉丁學名:Isodon serra (Maxim.) Kudo),[1]別名為土黃連、大葉蛇總管、臺灣延胡索等,[2]被子植物門木蘭綱唇形目唇形科香茶菜屬多年生草本植物。[3] 溪黃草根莖肥大,粗壯。莖直立,高1.5-2米,鈍四棱形;葉卵形或卵狀披針形。花萼鐘形,長約1.5毫米,萼齒長
溪黃草的介紹
溪黃草(拉丁學名:Isodon serra (Maxim.) Kudo),[1]別名為土黃連、大葉蛇總管、臺灣延胡索等,[2]被子植物門木蘭綱唇形目唇形科香茶菜屬多年生草本植物。[3] 溪黃草根莖肥大,粗壯。莖直立,高1.5-2米,鈍四棱形;葉卵形或卵狀披針形。花萼鐘形,長約1.5毫米,萼齒長
新研究發現早期魚類生活在近岸淺水中
美英兩國研究人員發現,4億多年前的古生代,魚類的祖先生活在靠近海岸的淺水中,經過漫長進化后才向深海和淡水中擴散。 作為地球上第一種脊椎動物,魚類已知最早出現在約4.8億年前的奧陶紀,但魚類化石直到4.2億年前才大量出現,這之間的空白期魚類在何處此前尚不清楚。刊登于新一期美國《科學》雜志上的這項
中國科學家在緬甸發現一魚類新種
緬甸北部地區是世界上最缺乏研究的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物種豐富度極高。記者22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科學家在對緬甸紅崗野生動物保護區的考察中,發現了一批異齒鰋標本,為此前尚未被發現的新物種,命名為紅崗異齒鰋。東南亞野生動物多樣性研究組作為中國科學院東南亞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的核心團隊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