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中性粒細胞增高的簡介
中性粒細胞是血液中數目最多的白細胞,占外周血白細胞的50%~70%,其在血液中平均壽命約5.4天。在局部感染或損傷情況下,它們可很快穿過血管壁進入組織發揮作用,而且進入組織后不再返回血液中。中性粒細胞來源于骨髓的造血干細胞,在骨髓中分化發育后,進入血液或組織。中性粒細胞的細胞核呈桿狀或分葉狀,分葉核一般為2~5葉,葉間有細絲相連。中性粒細胞的胞質中充滿了大量細小的兩種顆粒,其中嗜天青顆粒約占顆粒總數的20%,是一種溶酶體,含有酸性磷酸酶、髓過氧化物酶等,能消化分解吞噬的異物。另一種是特殊顆粒,約占顆粒總數的80%,它是一種分泌顆粒,內含乳鐵蛋白、吞噬素、溶菌酶等,能殺死細菌,溶解細菌表面的糖蛋白。......閱讀全文
關于中性粒細胞增高的簡介
中性粒細胞是血液中數目最多的白細胞,占外周血白細胞的50%~70%,其在血液中平均壽命約5.4天。在局部感染或損傷情況下,它們可很快穿過血管壁進入組織發揮作用,而且進入組織后不再返回血液中。中性粒細胞來源于骨髓的造血干細胞,在骨髓中分化發育后,進入血液或組織。中性粒細胞的細胞核呈桿狀或分葉狀,分
簡述中性粒細胞增高的功能
中性粒細胞具有趨化、吞噬、殺菌等多種生物學功能,是非常重要的殺傷細胞。當局部組織受到細菌等侵害時,中性粒細胞在趨化因子等作用下,穿越毛細血管壁進入周圍組織,向病變局部大量集中,并進行活躍的吞噬和分泌活動。吞噬了細菌的中性粒細胞或被巨噬細胞吞噬,或變性壞死成為膿細胞。 同時,中性粒細胞表面具有I
中性粒細胞增高的臨床意義
急性化膿性感染時,中性粒細胞增高程度取決于感染微生物的種類、感染灶的范圍、感染的嚴重程度、患者的反應能力。如感染很局限且輕微,白細胞總數仍可正常,但分類檢查時可見分葉核百分率有所增高;中度感染時,白細胞總數增高大于10×109/L,并伴有輕度核象左移;嚴重 感染時總數常明顯增高,可達20×109/L
簡述中性粒細胞增高的臨床意義
1.細菌感染 是中性粒細胞增多的最常見原因,包括化膿性球菌和一些桿菌引起的局部或全身細菌感染,一般情況下,全身性感染較局限性感染、重癥感染較輕癥感染的中性粒細胞增高明顯。 2.真菌、寄生蟲及病毒感染 可導致輕至中度的中性粒細胞增多。 3.廣泛的組織損傷或壞死 嚴重外傷、較大手術創傷、大
關于中性粒細胞增多癥的簡介
中性粒細胞增多癥(neutrophilic granulocytosis)是指年齡大于1個月的兒童和各年齡組成人外周血中性桿狀核和分葉核粒細胞計數大于7.5×109/L和小于1個月的嬰兒大于26×109/L。中性粒細胞增多癥是根據白細胞總數×中性粒細胞百分比計數出的絕對值升高,而并非是根據白細胞
關于抗中性粒細胞抗體的簡介
抗中性粒細胞抗體(ANGA)通常指中性粒細胞減少癥患者血清中的抗體以及抗中性粒細胞膜成分抗體,這些自身抗體與“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ANCA)不同。測定ANGA可以協助診斷臨床上各種引起粒細胞減少的疾病。需要檢查人群多見于多系統自身免疫紊亂常伴有自身免疫性中性粒細胞減少癥。
關于中性桿狀核粒細胞數的簡介
正常人外周血中中性粒細胞的分葉以3葉居多,桿狀核細胞較少(0.01~0.05),桿狀核與分葉核之間的正常比值為1∶13。如比值增大(即桿狀核粒細胞增多),或者出現桿狀核以前更幼稚階段的粒細胞稱為核左移。如比值減小(表示分葉核粒細胞增多)或分葉在5葉以上的粒細胞超過0.03時,稱為核右移。
關于抗中性粒細胞胞質抗體的簡介
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是一種與中性粒細胞及單核細胞的胞漿中溶酶體酶發生反應的抗體,是一組以人中性粒細胞胞質成分為靶抗原,與臨床多種小血管炎性疾病密切相關的自身抗體。ANCA最早于1982年在壞死性腎小球腎炎患者血清中發現。間接免疫熒光試驗研究顯示,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熒光染色模型有兩種,胞漿型(cA
關于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的簡介
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指與中性粒細胞及單核細胞胞漿中溶酶體酶發生反應的抗體。當中性粒細胞受抗原刺激后,胞漿中的α-顆粒釋放蛋白酶-3、髓過氧化物酶物質及白細胞抗原生成,刺激機體而產生ANCA。
抗中性粒細胞胞質抗體簡介
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是一種與中性粒細胞及單核細胞的胞漿中溶酶體酶發生反應的抗體,是一組以人中性粒細胞胞質成分為靶抗原,與臨床多種小血管炎性疾病密切相關的自身抗體。ANCA最早于1982年在壞死性腎小球腎炎患者血清中發現。間接免疫熒光試驗研究顯示,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熒光染色模型有兩種,胞漿型(cA
中性粒細胞的臨床意義:中性粒細胞減低
中性粒細胞的臨床意義:中性粒細胞減低是檢驗主管技師考試的內容,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相關內容供大家參考。 當中性粒細胞絕對值低于1.5×109/L,稱為粒細胞減低癥,低于0.5×109/L時,稱為粒細胞缺乏癥。 1)某些感染:如傷寒、副傷寒、流感等。如無并發癥,WBC減低(
關于胞漿型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的簡介
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mll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ies,ANCA)是指與中性粒細胞及單核細胞胞漿成分發生反應的抗體。對血管炎的診斷、分類、療效觀察、病情活動、復發和預后具有重要意義。根據間接免疫熒光法,可將ANCA分為胞漿型(cANCA)、核周型(pAN
關于中性粒細胞增多癥的檢查介紹
一、實驗室檢查: 1.外周血 中性粒細胞增高,絕對值>7.5×109/L。 2.中性粒細胞堿性磷酸酶 感染時明顯升高,慢性不升高。 3.骨髓象 晚幼粒、桿狀核增多。可見中毒顆粒,Dö;hle小體,胞質空泡。 二、其它輔助檢查: 根據臨床表現、癥狀、體征可選擇心電圖、B超、X線、
關于中性粒細胞減少癥的各種檢查
1.血象 紅細胞、血紅蛋白、血小板大致正常。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百分比均下降(小數類型白細胞總數正常),ANC(白細胞總數×中性粒細胞質百分數)低于正常水平。白細胞分類可有單核細胞、嗜酸細胞、淋巴細胞輕度增多。 2.骨髓象 一般紅細胞系、巨核系無明顯改變。骨髓干細胞體外培養發現粒系集落數
關于中性粒細胞增多癥的病因分析
中性粒細胞增多見于多種疾病歸納如下: 1.感染 多種局部或全身的急、慢性感染如細菌感染尤其是球菌中的葡萄球菌、鏈球菌、肺炎球菌、腦膜炎球菌等及結核分枝桿菌所致者;病毒感染如狂犬病脊髓灰質炎、水痘;立克次體感染等均可致中性粒細胞增多增多程度常與感染程度成比例,有化膿現象,增多更為明顯,甚至引起類
中性粒細胞的概述
中性粒細胞(外文名:neutrophil)是在瑞氏染色血涂片中,胞質呈無色或極淺的淡紅色,有許多彌散分布的細小的淺紅或淺紫色的特有顆粒。 中性粒細胞具趨化作用、吞噬作用和殺菌作用。中性粒細胞來源于骨髓[1],具有分葉形或桿狀的核,胞漿內含有大量既不嗜堿也不嗜酸的中性細顆粒。
中性粒細胞的毒性
殺菌活力降低,說明機體對感染抵抗力降低,易遭受細菌的感染。多見于先天性慢性肉芽腫病及中性粒細胞功能異常癥、糖尿病、多發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癥、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髓性及淋巴性增殖病、骨髓炎、某些病毒感染、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長期應用類固醇、秋水仙堿及長春新堿、酒精中毒及吸煙者。
中性粒細胞的功能
趨化性中性粒細胞通過變形蟲運動經歷稱為趨化性的過程,這使它們能夠遷移到感染或炎癥部位。細胞表面受體允許中性粒細胞檢測分子的化學梯度,例如白細胞介素8(IL-8)、干擾素γ(IFN-γ)、C3a、C5a和白三烯B4,這些細胞使用這些分子來指導它們的遷移路徑。中性粒細胞具有多種特異性受體,包括補體受體、
中性粒細胞的檢驗
中性粒細胞白細胞分為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堿性粒細胞、單核細胞、淋巴細胞。前三種因其胞質內含有嗜色顆粒,所以稱為粒細胞。白細胞是人體與疾病斗爭的“衛士”。當病菌侵入人體體內時,白細胞能通過變形而穿過毛細血管壁,集中到病菌入侵部位,將病菌包圍、吞噬。如果體內的白細胞的數量高于正常值,很可能是身體
中性粒細胞的結構
當粘附在表面上時,中性粒細胞在外周血涂片中的平均直徑為12-15微米(μm)。在懸浮液中,人類中性粒細胞的平均直徑為8.85μm。與嗜酸性粒細胞和嗜堿性粒細胞一起,它們形成多形核細胞類別,以細胞核的多葉形狀命名(與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相比,其他類型的白細胞)。細胞核具有特征性的裂片外觀,分離的裂片由染
治療小兒慢性良性中性粒細胞減少癥的簡介
1.一般處理 多數患兒無癥狀,不必限制活動,也不必經常看醫生應注意口腔牙齒衛生,除非有明確的感染表現,不必用抗菌藥物預防感染,有明確感染者應給以有效的抗菌藥物,特別要考慮到金黃色葡萄球菌是最常見的病原菌。 2.靜注免疫球蛋白(IVIG) 用于伴有嚴重感染者。 3.重組人粒細胞刺激因子(r
關于抗中性粒細胞抗體(ANGA)的基本介紹
抗中性粒細胞抗體(ANGA)通常指中性粒細胞減少癥患者血清中的抗體以及抗中性粒細胞膜成分抗體,這些自身抗體與“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ANCA)不同。測定ANGA可以協助診斷臨床上各種引起粒細胞減少的疾病。需要檢查人群多見于多系統自身免疫紊亂常伴有自身免疫性中性粒細胞減少癥。
中性粒細胞的物質含量
中性粒細胞占白細胞的60~70%,是外周血循環和免疫系統中含量最豐富的白細胞。各類白細胞百分比為:中性粒細胞60~70%,嗜酸性粒細胞0.5~5%,嗜堿性粒細胞0~1%,淋巴細胞20~40%,單核細胞3~8%。健康成人白細胞總數為4000~10,000/立方毫米。外周血涂片檢查中,中性粒細胞平均量為
中性粒細胞功能的介紹
中性粒細胞參與非特異性細胞免疫反應,具有抗感染、參與血液凝固和變態反應等功能,在感染性疾病、超敏反應中發揮重要作用。 中性粒細胞在非特異性細胞免疫中起重要作用,通過趨化、運動、吞噬、殺菌等活動抵御微生物病原體尤其是化膿性細菌入侵。中性粒細胞能釋放花生四烯酸,在酶的作用下可被轉化為血栓素和前列腺
什么是中性粒細胞?
中性粒細胞是最豐富的粒細胞類型,占人類所有白細胞的40%至70%。它們是先天免疫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功能在不同動物中有所不同。它們由骨髓中的干細胞形成,并分化為中性粒細胞殺手和中性粒細胞籠子的亞群。它們壽命短且移動性強,因為它們可以進入其他細胞/分子無法進入的組織部分。中性粒細胞可細分為分段中性粒
關于小兒慢性良性中性粒細胞減少癥的檢查
1.細胞計數 外周血白細胞總數正常或輕度增高,粒細胞絕對計數
關于新生兒中性粒細胞增多的檢查介紹
腦膜腦炎患者腦脊液檢查顯示蛋白含量升高,糖下降不太明顯,僅半數人腦脊液糖低于2mmol/l,白細胞數常增多,范圍波動在(50~1000)106/l。白細胞分類以多核細胞增加為主。由于李司忒菌病在臨床上很難與其它細菌感染相區別,確診有賴于細菌培養。如能分離出病原菌則可確診。但本菌易與鏈球菌和棒狀桿
關于抗中性粒細胞抗體的注意事項介紹
異常人群:一般無特殊人群。 檢查前禁忌:檢驗前請告知醫生近期用藥情況及特殊生理改變。 1、抽血前一天不吃過于油膩、高蛋白食物,避免大量飲酒。血液中的酒精成分會直接影響檢驗結果。 2、體檢前一天的晚八時以后,應開始禁食12小時,以免影響檢測結果。 檢查時要求:抽血時應放松心情,避免因恐懼造
關于中性桿狀核粒細胞數的醫學檢查介紹
1、檢查名稱 中性桿狀核粒細胞數 2、分類 臨床血液檢查 > 白細胞 3、取材 血液 4、測定原理 血液在載玻片上推成均勻分布的細胞涂片,用復合染色劑使各種細胞的不同結構能區別著色,在顯微鏡下計數各類細胞的百分率即簡稱為白分。 5、試劑 下述瑞氏-姬姆薩復合試劑或快速染液可任選
關于粒細胞肉瘤的簡介
又稱髓細胞肉瘤,是幼稚粒細胞形成的實體性惡性腫瘤,常常繼發于急性髓細胞白血病(AML)或者慢性粒細胞白血病(CML),好發于兒童和青少年。常常累及扁骨和長骨、肝、脾、淋巴結、乳腺、胃腸道、皮膚等處。有些腫瘤切除后置于空氣中可以呈現淺綠色,稱為綠色瘤。 腫瘤由不同分化程度的幼稚粒細胞組成,診斷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