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囊腫的治療
骨囊腫可自愈,特別是骨折后,囊可被新生骨填塞,目前有人主張在囊腔內注入甲荃凈的松龍,取得良好療效,每2月可重復注射1次,80-200mg,最多可注射7次,平均為2-3次即可 ,注射治療后,可恢復正常骨結構,對病理性骨折,按骨折治療原則治療,若囊腫仍存在,可作刮涂術,刮除應徹底,因為殘留囊壁是囊腫復發的主要原因,剝除后,植入碎骨片。 治療醫生必須完全肯定自己的診斷,并應對選擇的治療方法充滿信心,必須與骨腫瘤專家進行術前的咨詢、討論,因為治療方法有多種。當伴有病理性骨折時,保守治療,使骨折閉合性愈合是首選。有時病理骨折的的自然愈合也能解決骨囊腫自身病灶。經皮醋酸去甲基氫化可的松囊腔內注射1次/2月,1-3次治療后可獲得滿意效果。以2-5ml的MPA通過雙腔管注入骨囊腫腔內,消除靜脈內血腫、阻塞,并保持藥效長期作用,消除病因,為目前提倡的方法。 臨床醫師應避免盲目決定手術治療,遇到復發的或部位復雜的骨囊腫,最好轉院至骨科腫瘤......閱讀全文
骨囊腫的治療
骨囊腫可自愈,特別是骨折后,囊可被新生骨填塞,目前有人主張在囊腔內注入甲荃凈的松龍,取得良好療效,每2月可重復注射1次,80-200mg,最多可注射7次,平均為2-3次即可 ,注射治療后,可恢復正常骨結構,對病理性骨折,按骨折治療原則治療,若囊腫仍存在,可作刮涂術,刮除應徹底,因為殘留囊壁是囊
骨囊腫的概述
骨囊腫為骨的瘤樣病變,又名孤立性骨囊腫、單純性骨囊腫(simplebonecyst)。囊壁為一層纖維包膜,囊內為黃色或褐色液體。主要以手術治療為主,預后良好。骨囊腫的確切病因不明, 學說很多,Mirra推測可能是在胚胎時期少許具有分泌功能的滑膜細胞陷入骨內,結果引起滑液聚集而形成骨囊腫。
骨囊腫的病理病因
骨囊腫(UBC),又叫單純骨囊腫,其病變腔內充填為液體,四壁為薄的殼膜。單純性骨囊腫 常發生于5到15歲的兒童,男性發病多于女性,比率約為2:1。病變部位多在長骨的干骺端。最常見部位為肱骨近端,其次為股骨近端。活動性(active相對具有侵襲性的)骨囊腫靠近骨骺區,隨著兒童年齡增大,病灶會逐漸
骨囊腫的診斷依據
1.多見于兒童及少年,好發于長骨干骺端。 2.無明顯癥狀,或有輕微疼痛和壓痛,病理性骨折可為最早癥狀和體征,或經X線攝片發現病變。 3.X線攝片顯示長骨干骺端有橢圓形密度均勻的透明陰影,病變局限,與 正常骨質間有明顯界線,骨皮質膨脹變薄。 4.病理檢查可確診。
骨囊腫的輔助檢查
骨囊腫診斷根據臨床表現及X線攝片,一般可確診,查血伊紅細胞主要與嗜酸性肉芽腫相鑒別有關。住院手術病人,除基本檢查外,酌情選用可選檢查專案,一般無需特需檢查。
骨囊腫的治療原則
1.骨囊腫以手術治療為主。手術刮除、植骨,術中需徹底刮除纖維包膜,以防復 發。 2.合并病理性骨折者,有時骨囊腫可自行愈合。若骨折愈合后,仍殘留囊腫,則應作手術。 3.對于兒童患者,可試用醋酸甲基強的松龍注入骨囊腫腔內。注射量40—200毫克,按囊腫的大小和兒童的年齡而定。
距骨多發骨內腱鞘囊腫病例分析
病例資料20歲男性患者,因右踝關節間斷疼痛1年,行走疼痛加重2周來院就診,右踝關節X線及CT檢查示右距骨偏外側見兩處囊性邊界清晰低密度灶,其中一處穿破軟骨下骨與關節腔相通(見圖1)。患者既往無右踝關節外傷病史。入院查體:右踝關節無紅腫,無壓痛,右踝關節外側叩痛,無活動受限。術前診斷:右距骨占位性病變
治療骨囊腫的相關介紹
一、治療原則 1.手術刮除、植骨,術中需徹底刮除纖維包膜,以防復發。 2.合并病理性骨折者,有時骨囊腫可自行愈合。若骨折愈合后,仍殘留囊腫,則應作手術。 3.對于兒童患者,可試用醋酸甲基強的松龍注入骨囊腫腔內。注射量40—200毫克,按囊腫的大小和兒童的年齡而定。 二、用藥原則 1.骨
骨囊腫的臨床表現
1.好發于4-20歲,多見于5-15歲兒童,少見于成人。好發于股骨頸、股骨上端和肱骨上端。隨著年齡增長,囊腫逐漸向骨干方向移動。 2.一般無明顯癥狀,多數因病理性骨折,出現疼痛、腫脹,功能障礙而就診,X線攝片才發現此病。僅有隱痛或間歇性不適或勞累后出現酸痛。 3.X線攝片顯示長骨干腄端或骨干
骨囊腫的影像學表現
X線表現病損為界限清楚的射線透亮區,外有一薄層骨硬化邊緣,由于囊腫膨脹性生長,造成骨皮質不規則變薄,X線片常呈假分葉狀表現,尤多做囊腫在肱骨或股骨的干骺端向下擴展至骨干,向上擴展雖接近骨骺,但后者可被累及,病理性骨折很常見,囊腫可有骨嵴假象,病理檢查見病損為單房的囊腔,其中充滿清液,囊內襯以薄層
鄰關節骨囊腫病例分析
鄰關節骨囊腫又名骨內性腱鞘囊腫,是一種罕見的類腫瘤疾患。本病以往命名混亂,1972年世界衛生組織將其統一命名為:“鄰關節骨囊腫(骨內腱鞘囊腫)”,其定義為:是一種纖維組織構成的鄰關節軟骨下的良性囊腫,可伴有廣泛的黏液樣變性。2015年9月至2016年3月我科共收治鄰關節骨囊腫患者2例,現對其中1例典
左側下頜骨囊腫病例分析
1.病例資料?患者,男性,70歲,因“左面頰部疼痛20天,發現左下頜骨病變7天”入院。患者約20天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左頰面部疼痛,多次到當地醫院就診,行全景片檢查,發現左下頜骨病變,診斷為“左側下頜骨囊腫”并給予患者抗炎治療(具體不詳)半個月,疼痛未見明顯緩解。?隨后建議患者行“左下頜骨囊腫開窗減壓術
關于骨囊腫的鑒別診斷介紹
1.多見于兒童及少年,好發于長骨干骺端。 2.無明顯癥狀,或有輕微疼痛和壓痛,病理性骨折可為最早癥狀和體征,或經X線攝片發現病變。 3.X線攝片顯示長骨干骺端有橢圓形密度均勻的透明陰影,病變局限,與正常骨質間有明顯界線,骨皮質膨脹變薄。 4.病理檢查可確診。
骨囊腫的診斷依據及輔助檢查
診斷依據 1.多見于兒童及少年,好發于長骨干骺端。 2.無明顯癥狀,或有輕微疼痛和壓痛,病理性骨折可為最早癥狀和體征,或經X線攝片發現病變。 3.X線攝片顯示長骨干骺端有橢圓形密度均勻的透明陰影,病變局限,與 正常骨質間有明顯界線,骨皮質膨脹變薄。 4.病理檢查可確診。 輔助檢查
關于骨囊腫的臨床表現介紹
骨囊腫是骨的瘤樣病變,又名孤立性骨囊腫。囊壁為一層纖維包膜,囊內為黃色或褐色液體。主要以手術治療為主,預后良好。 1.多見于5—15歲兒童,隨著年齡增長,囊腫逐漸向骨干方向移動。 2.一般無明顯癥狀,X線攝片才發現此病。 3.X線攝片顯示長骨干骺端或骨干部位有橢圓形溶骨破壞,邊界清楚,其周
骨囊腫的輔助檢查及影像檢查
輔助檢查 骨囊腫診斷根據臨床表現及X線攝片,一般可確診,查血伊紅細胞主要與嗜酸性肉芽腫相鑒別有關。住院手術病人,除基本檢查外,酌情選用可選檢查專案,一般無需特需檢查。 影像表現 X線表現病損為界限清楚的射線透亮區,外有一薄層骨硬化邊緣,由于囊腫膨脹性生長,造成骨皮質不規則變薄,X線片常呈假
雙側脛骨骨內腱鞘囊腫病例分析
骨內腱鞘囊腫是骨的良性病變,臨床上多為單發,多發病例少見,臨床表現為病變部位的慢性疼痛,缺乏特異性,為進一步加強對本病的認識,本文對我院收治的1例患者進行報道并文獻復習。臨床資料患者,女,51歲,主訴“發現右側膝關節腫物1年余”。患者于入院1年前無明顯誘因發現右側膝關節腫脹,活動受限,無明顯疼痛,左
骨囊腫的病理病因及臨床表現
病理病因 骨囊腫(UBC),又叫單純骨囊腫,其病變腔內充填為液體,四壁為薄的殼膜。單純性骨囊腫 常發生于5到15歲的兒童,男性發病多于女性,比率約為2:1。病變部位多在長骨的干骺端。最常見部位為肱骨近端,其次為股骨近端。活動性(active相對具有侵襲性的)骨囊腫靠近骨骺區,隨著兒童年齡增大
髕骨動脈瘤樣骨囊腫病例報告
病例報道男,29歲,就診前6個月打籃球時撞傷右膝關節,當時右膝關節前方紅腫、疼痛,X線片檢查未見異常,經休息、對癥處理后緩解,6個月內右膝關節間斷性疼痛,能忍受,近日疼痛加重、活動受限就診。專科檢查:右膝關節活動范圍正常,皮溫不高,皮膚色澤正常,抽屜試驗陰性,側方應力試驗陰性,浮髕試驗陰性,髕骨按壓
WeberB型外踝骨折并WagstaffeⅡ型骨折術后并發距骨骨囊腫...
WeberB型外踝骨折并WagstaffeⅡ型骨折術后并發距骨骨囊腫病例分析臨床資料患者,男,44歲,因“摔傷致左踝腫痛、活動受限1h”入院。患者于2018年3月18日參加足球比賽時,不慎摔傷致左踝腫痛,活動受限,不能站立行走,無頭顱外傷,當時無昏迷,無惡心嘔吐,隨即至我院急診就診,行左踝關節X線片
口內入路摘除治療下頜骨巨大型頜骨囊腫病例報告2
2.討論 對于中小型頜骨囊腫(直徑小于3 cm)及上頜骨大型頜骨囊腫,通常采用口內入路摘除。下頜骨大型頜骨囊腫選擇口外入路法摘除。由于中小型頜骨囊腫手術摘除后,囊腔無特殊處理,嚴密縫合關閉口內創口即可。上頜骨大型頜骨囊腫手術摘除后,可以采用下鼻道及鼻前庭造口引流,嚴密縫合口內切口能完成。其目的主要
口內入路摘除治療下頜骨巨大型頜骨囊腫病例報告1
頜骨囊腫為口腔頜面外科常見疾病,通過外科手術摘除,常能獲得滿意效果,但對大型頜骨囊腫,特別是位于下頜角、下頜升支部大型頜骨囊腫的手術方法仍需值得探討。目前,治療該病的常用方法有以下2種:(1)口外切口入路完整摘除;(2)口內入路袋形術開窗引流。本文報道1例采用口內入路完整摘除法治療巨大型下頜角區頜骨
下頜骨髁突及下頜升支巨大單純性骨囊腫病例分析
單純性骨囊腫(simple bone cyst)是一種由硬骨壁包繞的無上皮村里及不伴有感染的含有液體或不含液體的囊性病變。頜骨單純性骨囊腫好發于下頜后牙區,一般無膨隆性生長,作者發現本病例為發生于髁突及下頜升支且膨隆性生長的巨大頜骨單純性骨囊腫,臨床上極為罕見。?1.?臨床資料?患者女,12歲,
脛骨骨內原發表皮樣囊腫病例分析
表皮樣囊腫為軟組織內常見的腫瘤樣病變,多見于皮下。骨內表皮樣囊腫罕見,多表現為溶骨性破壞或假瘤,主要見于顱骨和指/趾骨,多由外傷后植入骨內,而在椎體和長管狀骨極為罕見。本院收治1例脛骨中段骨內原發表皮樣囊腫,報道如下。臨床資料61歲男性患者,左小腿局部逐漸腫大并疼痛2年余,加重1個月入院,無外傷史,
下頜髁突動脈瘤樣骨囊腫病例分析
動脈瘤樣骨囊腫(aneurysmal bone cyst,ABC)在臨床上較為少見,既非囊腫,又非腫瘤,病變區呈膨脹性、溶骨性改變。Jaffe和Lichtenstein于1942年首次報道,1958年Bernier和Bhaskar報道了第一例發生在頜骨的病例。發生于下頜骨髁突的ABC非常罕見,英文文
鎖骨遠端動脈瘤樣骨囊腫病例分析
鎖骨遠端動脈瘤樣骨囊腫臨床較罕見,雖然這是一種良性、局限性骨腫瘤,但是其具有很強的骨質破壞能力。筆者于2017-02診治1例左鎖骨遠端動脈瘤樣骨囊腫,報道如下。病例報道患者,女,10歲,因碰撞后左肩部疼痛伴活動受限4個月余入院。查體:左側鎖骨遠端體表可見一大小為3CM×2CM×2CM隆起腫塊,質地較
股骨遠端骨巨細胞瘤合并動脈瘤樣骨囊腫病例分析
病例資料患者,女,32歲,因右膝關節腫痛伴活動受限1年,加重10d就診入院。檢查:右膝關節輕微腫脹,皮溫較對側升高,屈伸活動受限(伸0°,屈100°),右膝關節外側間隙壓痛(+),叩擊痛(+),研磨試驗(+),麥氏征(+),浮髕試驗(+),抽屜試驗(+),膝關節內外翻應力試驗(-),左膝關節未見明顯
原發性髕骨動脈瘤樣骨囊腫病例分析
臨床資料患者,男,22歲。因左膝部隱痛4月余,于2016年11月入院。患者4個月前無明顯誘因自覺左膝部疼痛,疼痛呈持續性隱痛,不伴左膝關節腫脹、功能障礙。期間患者未予重視,自行服用塞來昔布止痛,院外未特殊處理,疼痛無緩解,為求進一步治療來我院。患者既往體健,無特殊病史。查體:左膝部未見畸形,前外側有
下頜骨多發性含牙囊腫病例報告1
含牙囊腫屬牙源性囊腫的一種,又稱濾泡囊腫。多數學者認為,含牙囊腫發生于牙冠或牙根形成之后,在殘余釉上皮與牙冠面之間出現液體滲出而形成,可來自1個或多個牙胚。多發生于青壯年,好發于下頜第三磨牙區,其次是上頜尖牙、第三磨牙等。臨床上多以患側面部腫脹、牙列不齊等就診,一般自覺癥狀不明顯。頜骨多發性含牙囊腫
下頜骨多發性含牙囊腫病例報告2
2.結果?首次手術后9個月時復診行CBCT檢查,結果見圖5。下頜骨原囊腫位置恢復良好,骨密度均一,33、34、35位置可見殘留囊腫,遂再次全麻下行下頜骨囊腫摘除術,保留牙,術后患者恢復良好。?圖5?術后9個月隨訪時的口腔全景片顯示下頜骨囊腫已明顯改善,骨密度均一。33、34、35位置可見殘留囊腫?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