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傳性皮膚病遺傳方式的介紹
一、常染色體隱性遺傳,一般雙親為正常,但其兄弟姐妹可能患病是這類遺傳的特點,雙親家屬發病率較高,患者的智力等一些功能會有明顯性的障礙,看不到連續幾代遺傳,生命預后差等特點。白化病、先天性魚鱗病、著色干皮病、先天懷卟啉癥、類脂蛋白沉著癥、血色病、先天性閉汗性外胚葉發育不良等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皮膚是比較通常見到的。 二、常染色體顯性遺傳,這類皮膚病的特點是雙親中至少有一個是患者,子女至少有一半患病,和性別不會有多大的關系,通常病情不會很嚴重,并且不會影響到生命和正常的工作能力。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皮膚病占遺傳性皮膚病的70%左右,常見的有型魚鱗病 、胼胝形成、毛囊角化癥、多汗性外胚葉發育不良、甲臏綜合癥、血管擴張癥、家族性慢性良性天皰瘡、類白化病、毛發紅糠疹、單純型大皰性表皮松解癥、色素失禁癥、汗管角化癥、皮脂腺腺瘤、雀斑 、毛發上皮瘤、神經纖維瘤病、白額發、先天性厚甲癥等。 三、多基因遺傳,這類皮膚病是指遺傳特征是由幾對基......閱讀全文
遺傳性皮膚病遺傳方式的介紹
一、常染色體隱性遺傳,一般雙親為正常,但其兄弟姐妹可能患病是這類遺傳的特點,雙親家屬發病率較高,患者的智力等一些功能會有明顯性的障礙,看不到連續幾代遺傳,生命預后差等特點。白化病、先天性魚鱗病、著色干皮病、先天懷卟啉癥、類脂蛋白沉著癥、血色病、先天性閉汗性外胚葉發育不良等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皮膚
遺傳性皮膚病遺傳方式的介紹
一、常染色體隱性遺傳,一般雙親為正常,但其兄弟姐妹可能患病是這類遺傳的特點,雙親家屬發病率較高,患者的智力等一些功能會有明顯性的障礙,看不到連續幾代遺傳,生命預后差等特點。白化病、先天性魚鱗病、著色干皮病、先天懷卟啉癥、類脂蛋白沉著癥、血色病、先天性閉汗性外胚葉發育不良等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皮膚
遺傳性皮膚病的癥狀體征介紹
遺傳性皮膚病由親代將其本身的異常或突變后的基因傳給下一代,從而使下一代出生時或以后出現該基因所特有的皮膚損害。非遺傳性的先天性皮膚病為數很少,主要是胎兒在母體內發育過程中受到營養、病毒或微生物感染,或化學、物理因素的干擾而引起的皮膚及其附屬器的疾病。 ①遺傳性皮膚病的一般特點同遺傳性疾病;
遺傳性皮膚病的診斷
遺傳性皮膚病多種多樣,臨床表現各不相同,但除每種具體疾病所特有的體征外,還有以下共性特點,可供診斷參考:①絕大多數在出生時或在嬰兒、兒童期表現癥狀;②父母及其上代或兄弟姐妹有同樣疾病;③父母為近親結婚;④皮膚體征明顯,但缺少主觀癥狀,有的表現為多系統疾病;⑤長期存在,不易治療;⑥非遺傳性、先天性
概述遺傳性乙肝的傳播方式
1、乙肝的血液傳播,這是傳播乙肝的重要的途徑,現已證明,傳播乙肝所需的血液最極微小,因此,牙刷,刮臉刀片,口腔科操作過程中帶有微量含有乙肝病毒血液的飛沫均可引起乙肝的血液傳播。 2、乙肝的密切接觸傳播主要包括血口傳播,糞口傳播性傳播,以及母嬰垂直傳播 口-口途徑傳播唾液中含有乙肝病毒,而接吻
關于遺傳性多囊肝病的檢查方式介紹
1.B超 是診斷多囊肝可靠而簡易的方法,在囊腫處可表現多個大小不等的液性暗區。 2.X線檢查 可因囊腫所在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現,如肝臟增大明顯,膈肌提高和胃腸受壓移位等征象。 3.放射性核素肝掃描 顯示肝區占位性病變,但對直徑小于20毫米者不能區別是實質性還是囊性病變。 4.CT檢
關于遺傳性血管性水腫的檢查方式介紹
1.實驗室檢查 I型HAE患者血清補體C4、C1-INH濃度和功能均低下;Ⅱ型患者血清補體C4、C1-INH功能低下,但C1-INH濃度正常/稍增高。非C1-INH缺乏型血清C4水平、C1-INH濃度和功能均正常 [1] ,需要進行相關的基因檢測以明確診斷。以上補體檢查均需重復一次。 2.組
關于遺傳性代謝障礙性肝病的檢查方式介紹
1.肝豆狀核變性 (1)實驗室檢查:血銅降低,尿銅增加,除尿銅排出增加外,還有氨基酸尿、尿酸鹽尿、磷酸鹽尿及糖尿等。 (2)裂隙燈檢查:在裂隙燈下檢查,角膜色素環起自角膜緣,2~3mm寬,由無數小色素顆粒(銅)構成。 2.遺傳性血色病 (1)外周血:多正常,晚期合并嚴重肝
關于遺傳性高膽紅素血癥的檢查方式介紹
1.Gilbert綜合征 非結合膽紅素輕度增高,血清膽紅素一般為25.5~5l/μmol/L,其他肝功能試驗正常。 2.Crigler-Najjar綜合征 Ⅰ型血清膽紅素明顯增高,可高達340~770μmol/L,90%為非結合肝紅素;Ⅱ型者血清非結合膽紅素在102~340μmol/L;Ⅰ
關于遺傳性血小板減少癥的檢查方式介紹
1.Bernad-Soulier綜合征 血小板計數減少到正常,外周血涂片可見巨大體積的血小板。瑞斯托霉素誘導的血小板聚集缺乏,不能被正常血漿糾正。流式細胞術檢測GP-Ib-IV-V復合物數量下降。 2. MYH9相關疾病 血小板計數為20~30×109/L,MPV增高,外周血突變中性粒細胞
治療遺傳性血色病的介紹
對血色病患者來說,放血是最簡單的排鐵療法,并可提高存活率,但不能改變肝細胞癌的發生率.在診斷確立后,放血療法應盡快開始.每周放血約500ml(約250mg鐵)直到血清鐵正常,轉鐵蛋白飽和度降低50%.當鐵貯備正常時,可進一步放血以維持轉鐵蛋白飽和度
遺傳性補體缺陷病的介紹
在補體系統的組成成分中,幾乎每一種可有遺傳缺陷。大多數補體遺傳缺陷屬常染色體隱性遺傳,少數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而備解素缺陷則屬X染色體連鎖隱性遺傳。補體缺乏常伴發免疫性疾病及反復細菌感染。總的來說,補體系統的第一前端反應成分,如C1、C4和C2缺陷,常伴有免疫復合物性疾病,尤其是SLE;C3、H
關于遺傳性肝病的保養介紹
1、樂觀心理:肝功能異常的患者肝臟受損,因此,一定要保持心情開朗,制怒不生氣,否則會肝氣郁結,肝火上升,加重肝病。 2、飲食保養:肝臟是人體最大的消化腺,食物都要通過肝臟來解毒代謝,合理的飲食不僅有助于肝臟功能的調理而且對肝臟的修復與免疫力的提高都是很有幫助的,肝功能異常的患者應多食用菌類食品
關于遺傳性腎炎的分類介紹
根據遺傳方式可分為 ①X連鎖顯性遺傳(X-linked dominant,XL,約占80%),致病基因在X染色體上,遺傳與性別有關。 ②常染色體隱性遺傳(autosomal recessive,AR;約占15%),致病基因在常染色體上。 ③常染色體顯性遺傳(autosomal domina
遺傳性共濟失調的基本介紹
1863年,Friedrech第一次描述在青少年時期發病的SCA,以后對該病的研究不斷深入,目前已發現了近30種SCA亞型,其中SCA3是最常見的類型。SCAs約占神經系統遺傳性疾病的10%~15%,不同亞型的患病率在不同的國家、民族有較大的差異。 Friedreich共濟失調(FRDA)在歐洲
肌動蛋白的遺傳性能介紹
結構蛋白的主要相互作用是基于鈣粘蛋白的粘附連接。肌動蛋白絲通過紐 蛋白與α -肌動蛋白和膜連接。 紐蛋白的頭部結構域通過α-連環蛋白 , β-連環蛋白和γ-連環蛋白與E-鈣粘蛋白結合 。 紐蛋白的尾部結構域與膜脂質和肌動蛋白絲結合。 肌動蛋白是整個進化過程中最高度保守的蛋白質之一,因為它與大量
關于遺傳性血色病的基本介紹
在中年以前常無癥狀,80%~90%男性患者在癥狀出現前總體鐵貯備量已>10g.女性患者癥狀常發生在絕經期后,由于在經期和妊娠期鐵丟失減少了鐵負荷,因而在50歲以前絕經的女性患者,肝內鐵含量是增高的. 盡管在妊娠和經期失血,然而婦女可有血色病完全的臨床表現.由于鐵負荷過度所引起的后遺癥的臨床表現
關于遺傳性乙肝的阻斷方法介紹
首先,在分娩前應特別注意貧血的發生和凝血功能方圓的檢查。因為肝炎孕婦肝功能減退,可致血液中的凝血因子減少,分娩過程中可因體力差、子宮收縮不好或凝血因子不足而引起產后出血。經檢查若有異常,應積極治療,以防分娩后出血。 此外,產前應嚴密監護胎兒情況,胎心和胎動都很重要。有條件的孕婦可住院監護;無條
遺傳性乙肝的基本信息介紹
所謂遺傳性乙肝并非是說乙肝會遺傳,很多小孩從從出生就帶有乙型肝炎病毒,就被認為是遺傳性乙肝,但從科學的角度來分析,并非如此。母嬰傳播是乙肝的一個重要的傳播途徑,有很多的乙肝患者沒有做好阻斷母嬰傳播的措施,就導致孩子生下來就感染了乙肝病毒,所以大家就稱之為遺傳性乙肝。
遺傳性多囊肝病的相關介紹
遺傳性多囊肝病又稱成人多囊肝病,指遺傳因素導致的肝多發囊腫性疾病。肝囊腫大小不一,早期可為單發性囊腫,絕大多數為多發性囊腫,可局限于半肝或雙側彌漫分布。本病多數在25-50歲間出現體征,近1/3的患者是體檢中捫及上腹部包塊而發現。常伴發多囊腎,多見于女性。
關于遺傳性共濟失調的病理介紹
1、部位 選擇性累及某一區域的神經元,往往是對稱性改變,及主要累及小腦、腦干、脊髓,但神經系統其他部位皆可能涉及,是IAS病理改變的部位的三大特點。 小腦改變廣泛,除FRDA、SPG外,大部分IAS的小腦病理改變明顯。ADCAS I型的腦干病理改變明顯。FRDA及SPG的脊髓病理改變明顯。某
關于遺傳性共濟失調的分類介紹
遺傳性共濟失調分類十分混亂,至今報道的已有60多種,但尚無統一和公認的分類方法。最早時僅分為Friedreich型共濟失調和Marie型共濟失調,即分為以脊髓癥狀表現為主的稱為Friedreich型,而以小腦、腦干為主,伴有脊髓癥狀者稱為Marie型共濟失調。
遺傳性乙肝母嬰傳播的相關介紹
乙肝表面抗原HBsAg陽性母親子女中,HBsAg陽性率為30%-40%,而HBsAg陰性母親的子女則低于10%。說明子女感染HBV與母親有著密切的關系。母嬰傳播有兩種情況:第一是宮內感染,是指有HBV感染的母親對胎兒的傳播,絕大部分發生在妊娠的最后3個月,病毒進入胎兒體內而被感染。第二,圍產期傳
關于遺傳性白內障的基本介紹
先天性白內障通常是患兒生來晶體就混濁。醫學研究發現,每1000個新生兒中約有4個會發生先天性白內障。先天性白內障是可以遺傳的,近1/4的先天性白內障兒童的家庭中可以發現類似的白內障患者。 遺傳:近50年來對于先天性白內障的遺傳已有更深入的研究,大約有1/3先天性白內障是遺傳性的。其中常染色體顯
藥物治療遺傳性白內障的介紹
藥物治療沒有確切的效果,目前國內外都處于探索研究階段,一些早期白內障,用藥以后病惰可能會減慢發展,視力也稍有提高,但這不一定是藥物治療的結果,因為白內障的早期進展至成熟是一個較漫長的過程,它有可能自然停止在某一發展階段而不至于嚴重影響視力。一些中期白內障患者,用藥后視力和晶狀體混濁程度都未改善。
手術治療遺傳性白內障的介紹
白內障超聲乳化術:為近年來國內外開展的新型白內障手術。此手術目前主要集中在我國比較先進的大中城市開展。使用超聲波將晶狀體核粉碎使其呈乳糜狀,然后連同皮質一起吸出,術畢保留晶狀體后囊膜,可同時植入房型人工晶狀體。老年性白內障發展到視力低于0.3、晶狀體混濁在未成熟期、中心核部比較軟,適合做超聲乳化
關于遺傳性腎小管疾病的檢查介紹
1.實驗室檢查 (1)血生化:血清酸堿度、離子水平等出現異常。 (2)尿常規:可出現蛋白尿等表現。 (3)激素水平:有醛固酮、腎素等激素的異常。 2.影像學檢查 (1)X線檢查:部分患者有骨質疏松表現,骨透亮度增加,骨小梁減少及其間隙增寬,橫行骨小梁消失,骨結構模糊,但通常需在骨量下降
關于遺傳性白內障預防介紹
要預防先天性白內障,孕婦應做好孕期保健:懷孕前3個月應杜絕不良生活習慣,如吸煙、飲酒等;此外,避免經常感冒,減少感染病毒的機會,盡量避免用藥;家庭有白內障史的,可在妊娠中期做羊水穿刺檢查,如果發現胎兒攜帶白內障顯性基因的,可中止妊娠。 多吃深綠色、新鮮的蔬菜,并盡量避免食用以下食物: 1.油
關于皮膚病麻風病的檢查方式介紹
試驗方法和結果判斷在前臂屈側皮內注射粗制麻風菌素0.1毫升,形成一個直徑約6~8毫米的白色隆起,以后觀察反應結果。早期反應:注射后48小時觀察判斷結果,注射處有浸潤性紅斑直徑大于20毫米者為強陽性(+++),15~20毫米者為中等陽性(++),10~15毫米者為弱陽性(+),5~10毫米者為可疑
臨床酶學遺傳性變異和非遺傳性變異
?? 在臨床實驗室酶學檢查中,常常會遇到一些異常的檢查結果,這些結果與臨床癥狀不符或與其他檢查指標相矛盾,這常常是由于酶的變異所引起,它可干擾臨床醫生的正確判斷,引起診斷失誤,耽誤病情的治療。對從事檢驗工作的人員來說,了解臨床酶的變異理論,將有助于提高實驗診斷工作的準確性,為臨床醫生提供更有效的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