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科考船前往南極進行科學考察
近期,澳大利亞地球科學局(GA)、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CSIRO)共同合作,派出科考船“調查者號”前往南極洲東部開展多項科學研究。 此次科學考察航行為期7周,團隊成員由澳大利亞研究機構和高校的科研人員組成,將重點考察達恩利角(Cape Darnley)附近,以了解南極底層水的流動路徑,對氣候變化及海底生態系統的影響,預測海洋環流受全球變暖影響的變化情況。 航行期間,科研人員將繪制該地區的首張海底地圖,收集沉積巖、對海底沉積物進行采樣、分析海水樣本并使用深海相機拍攝海底生物圖像。通過對沉積物的分析,可以得出歷史上海冰、冰蓋和海洋環流的變化,以及過去不同氣候狀態之間可能的臨界點的證據。這將為如何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提供重要參考。......閱讀全文
中國將首次運用科考機器人考察南極科學
新華網上海8月26日電(記者張建松)在中國即將開展的第24次南極科學考察活動中,將會出現兩位特殊“考察隊員”的身影——“冰雪面移動機器人”和“低空飛行機器人”,這是中國在南極考察事業中首次運用智能機器人技術。 這兩位智能機器人由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和中科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聯合研制。
楊惠根領隊詳解中國第34次南極科考任務
?? ?? 北緯8度,東經139度。太平洋深處風平浪靜,方圓幾十公里看不到一艘船,“雪龍”號在深藍中航行。 這是中國科考隊第34次行駛在出征南極的航道上。在“雪龍”號上,中國第34次南極科學考察隊領隊、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主任楊惠根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詳細解讀此次南極科考任務。 164天16個航段
人民日報求解:我國為何還要建南極科考站
11月7日,中國第三十次南極考察隊乘坐剛剛大修完的雪龍船奔赴南極。與往年科考不同的是,此行的重中之重,是在南極冰原上建造一個新的科考站。 繼南極長城站、中山站,以及昆侖站之后,我國第四個南極科考站馬上就要開建。這個被命名為泰山站的度夏站,位于中山站至昆侖站之間,主要目標是為南極最高海拔科考
“雪龍”號科考船凱旋
北京時間4月5日21時左右,“雪龍”號科考船在上海長江口錨地下錨,并將于8日停靠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在航行5個多月、2.8萬余海里之后,“雪龍”號終于凱旋“回家”。 “雪龍”號于2011年11月3日從天津正式起航,11月11日越過赤道進入南半球,11月底到達南極中山站,先后完成了中
第31次南極考察隊出征 首次應用北斗衛星導航系統
記者從國家海洋局了解到,我國第31次南極考察隊30日上午乘“雪龍”船從上海出發,執行南極考察任務,將首次在南極地區建設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基準站。這將是我國首次在南極應用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獲取相關數據。 在此次考察活動中,我國將調試安裝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接收機及輔助設備,獲取相關數據,并以基準站為基
青島海洋國家實驗室將建“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
在剛剛結束的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2016學術年會上,海洋國家實驗室與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發組織簽署了共建“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協議書,將在霍巴特攜手構建全球分布式協同創新平臺,聚集全球資源,發展海洋科學技術。 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發組織(CSIRO)成立于1916年,是澳大利亞
東南大學舉行第39次南極科考隊員出征儀式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0/488193.shtm 10月24日,中國第39次南極科考東南大學隊員出征儀式在該校舉行。東南大學教師張侃健、葛健兩人即將代表東南大學奔赴南極執行本次科考任務。同日,由東南大學研發的新一代無人值守能源
中國科考隊勇闖阿蒙森海探秘南極“前世今生”
雖然中國第34次南極科考隊搭乘“雪龍”號日前已踏上返航回國行程,但值得回顧的是,科考隊員返航之前在阿蒙森海及附近的高浪海區顛簸20多天,成功完成了中國首次南極阿蒙森海綜合調查,為中國探索南極“前世今生”的奧秘積累了寶貴樣本和數據。 阿蒙森海位于南極南大洋太平洋扇區。歷史上,曾有韓國、美國等少數
我國自主研發的首款極地全地形車加盟南極科考
我國極地考察裝備國產化邁出重要一步。由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和貴州詹陽動力重工有限公司共同研發的我國首款極地全地形車,11月4日在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舉行交車儀式,即將隨“雪龍”號出征南極,加盟中國第32次南極科學考察。 全地形車被譽為南極科學考察的“重器”。在南極海冰運輸、雪地運送、冰蓋科考、
俄羅斯稱將在南極建第六個科考站
據俄新社10月26日消息,俄羅斯水文氣象和環境監測局局長亞歷山大·弗羅洛夫透露,根據俄羅斯政府批準的俄羅斯南極戰略,南極可能將出現第六個長期運作的俄羅斯科考站。 弗羅洛夫26日在俄羅斯國家海洋研究所開幕的全俄海洋學會議上作出上述表態,他還透露:“我們已經有5個常年科考站和5個季節性科
給深海做CT、驗標本:“海洋六號”的南極科考
在首次奔赴南極的中國“海洋六號”科考船上,科研人員正開展多項海洋地質和地球物理調查,他們要探索的奧秘往往潛藏在數百米乃至數千米深的海水之下,所用的技術手段正如給深海做CT、驗標本、量體溫。 做CT 放槍、點炮——在這兩個看上去頗有點“刺激”感覺的名詞背后,是“海洋六號”此次南極科考的首要任
日本科考隊觀測到罕見南極藍綠光 喻義幸福
據共同社報道,當地時間12日晚,正在南極海域航行的日本第52次南極科考隊從“白瀨”號科考船上觀測到太陽在日出日落瞬間因光線折射變幻出綠色與藍色光芒的罕見現象。 報道稱,這一被稱為“綠光”、“藍光”的奇觀只有在具備純凈大氣等多種氣象條件時才會形成。一般觀測到的多為綠光,藍光尤為罕見。
南京天光所第28次南極天文科考隊員凱旋
4月8日上午,國家天文臺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參加中國第28次南極內陸科考(天文)的三名隊員杜福嘉、李正陽、張毅和國家天文臺的胡義,隨“雪龍號”極地考察船順利返回位于上海的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國家天文臺副臺長郝晉新,南京天光所副所長李國平等前往上海參加了接船儀式。 在
上海師大自主研發低頻射電望遠鏡參與南極科考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5209.shtm 在中國第39次南極科學考察中,有一架來自上海師大研究團隊自主研發的低頻射電望遠鏡。 上海師大研究團隊自主研發低頻射電望遠鏡參與中國第39次南極科學考察。 本文圖片均為
比利時南極科考站發生新冠病毒聚集性感染
比利時南極科考站日前發生新冠病毒聚集性感染,盡管這里偏居地球一隅且所有人已完成新冠疫苗全程接種。 據英國媒體1月1日報道,比利時南極“伊麗莎白公主極地站”目前有25名工作人員,自去年12月14日以來已有16人確診感染新冠病毒。官方消息說,感染人員目前癥狀輕微。 該站運營方國際極地基金
中國南極科考隊內陸隊經受強烈地吹雪考驗
南極內陸12月21日 中國第35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兩支內陸考察隊——泰山隊和昆侖隊向南極內陸腹地行進時,21日遭遇強烈地吹雪。隊員們在風雪中加固物資綁扎,10個新雪橇經受地吹雪考驗。 當天上午8時,內陸隊37人駕駛雪地車離開宿營地,繼續向泰山站和昆侖站挺進,遭遇出發以來最強烈的地吹雪。10時許,
南極也出現聚集性疫情,中國科考隊已禁止串門
南極再次出現新冠疫情!據英國媒體1月1日報道,比利時南極“伊麗莎白公主極地站”出現聚集性疫情,25名工作人員中的16人確診感染新冠病毒。?1月3日,極目新聞記者聯系上正身處南極的中國第38次南極科考隊隊員得知,中國科考隊一直遵循嚴格的防疫措施,在此之前就已禁止去其他國家站點“串門”,隊員們目前一切正
中國第29次南極科考隊員穿越赤道返回北半球
中國第29次南極科考隊員乘坐的“雪龍”號極地考察船3月31日由望加錫海峽穿越赤道,返回北半球。 “雪龍”號航行在平靜的赤道無風帶,海豚和飛魚時而躍出水面,伴船前行。歸國在即,“雪龍”號上處處洋溢著科考隊員的喜悅之情。2012年11月,“雪龍”號穿越赤道進入南半球時,不少隊員曾將自己的隨身物
南極新站環評報告將發布
鮮為公眾所知的是,任何一個國家現在在南極建立科考站,必須拿到一系列破土動工的“許可證”,其中就包括綜合環境評估,只有完成環評,才有可能通過所有南極條約協商國的審查。為中國南極第四座科考站(維多利亞地科考站)做前期環評的,正是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環境規劃與管理研究所的楊海真教授團隊。這也是該
“雪龍”號抵澳進行物資補給 然后直奔中山站
搭載著中國第35次南極考察隊隊員的“雪龍”號極地考察船當地時間17日上午停靠澳大利亞霍巴特港,進行物資補給,這是“雪龍”號進入南極前的最后一次補給。 據中國第35次南極考察隊隊辦主任韓彥佶介紹,靠港期間,考察隊將進行航煤、船站食品等考察物資補給,轉運部分科考物資,同時有26名考察隊員在此登船,
我國第26次南極考察揭開序幕
10月10日,中國第26次南極考察隊正式公布組隊情況,集結待發的考察隊整體趨向年輕化,隊員平均年齡僅為35.8歲。據了解,中國第26次南極考察隊隊員共計251人,其中中方人員245人,年齡最小的僅20歲。此外,本次考察隊還有6名外方人員參加,包括從澳大利亞租用的S76輕型直升機機組人員3人,來自
南極冰穹A科考支撐平臺啟運赴高原進行綜合測試
6月21日下午,南極冰穹A科考支撐平臺高原實驗啟運儀式在東南大學舉行。東南大學校長易紅、副校長沈炯,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常務副臺長楊戟等相關負責人和專家以及項目組成員出席了啟運儀式。 沈炯主持啟運儀式。東南大學空間研究院副院長郝英立代表項目組介紹項目研制情況。楊戟和易紅分
核動力破冰船已提上日程 我國極地科考還缺啥?
日前,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電子商務平臺的一則招標公告透露了一個重磅信息:我國將建造首艘核動力破冰船。 與此同時,在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上海長興島廠區塢內,中國新一代萬噸級極地科考破冰船“雪龍2”號正在建造中,預計于2019年交船。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研究
中澳科學家利用海豹觀測南極底層水形成的奧秘
日前,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高立寶、陳紅霞等與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大學Guy Williams合作,利用海豹觀測南極底層水形成的過程,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研究人員利用海豹所攜帶傳感器收集了大量冬季冰封期間的冰下海洋觀測資料,突破了冬天無法在南極開展觀測的限制,利用該數據診斷
“雪龍兄弟”即將首次相聚
“雪龍”號極地科考破冰船6日抵達澳大利亞霍巴特港的港外錨地,與4日停靠霍巴特港的“雪龍2”號相距4.5海里(約8.3公里)。“雪龍”號計劃7日停靠“雪龍2”號旁邊的碼頭,這將是“雪龍兄弟”首次相聚。 此前,“雪龍2”號于10月15日從深圳起航,而“雪龍”號10月22日從上海出發。 按照計劃,
我國首座獨立研制天文科考支撐平臺在南極昆侖站成功運行
科研人員在調試設備 我國首座獨立設計、制造、運行管理與維護的天文科考智能支撐平臺1月8日在南極昆侖站成功運行。該平臺由東南大學和南極天文中心聯合研制。 據了解,該平臺攻克了昆侖站所在的南極Dome A地區極寒、低氣壓、缺氧條件下的一系列關鍵技術,將為我國運行于該地區的各類天文科考
生態環境中心科研人員參加中國南極2012年度科考
12月7日,參加中國第二十九次南極科學考察的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環境化學與生態毒理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傅建捷博士順利到達中國南極長城站,開展極地科考項目《南極地區直/支鏈全氟化合物異構特征表征及全球長距離傳輸機制研究》的現場考察工作。 環境化學與生態毒理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已連續4年參加我國南極
南極科考搜尋有機污染物 幫助探明污染物全球傳輸機制
北半球產生的霧霾,是否會影響到南半球?太平洋沿岸工廠排放的污水,是否會對印度洋造成污染?污染物全球傳輸機制一直是環境科學界研究熱點,而這一問題的答案或許可以在南極找到。 從“雪龍”號啟航那天,中國第31次南極科考隊隊員鄭宏元就肩負了一個重要任務——每跨越一個緯度,就采集一次水樣,靠近人類居住區
第28次南極科考隊普里茲灣雪夜放潛標
“雪龍”號船時2月8日7時左右(北京時間當日10時左右),第28次南極科考大洋隊在南極普里茲灣海域的3個作業站點布放了3套潛標系統,加上去年12月18日已布放的1套潛標系統,此次科考隊在南極普里茲灣海域的4套潛標系統布放工作全部完成。這是我國首次在這一海域布放多套潛標系統。圖為科
四項任務完成,第39次南極科考東南大學隊員凱旋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7805.shtm4月3日,中國第39次南極科考隊員乘坐“雪龍號”返回上海,東南大學教師張侃健、葛健圓滿完成科考任務回國。2022年10月26日,“雪龍號”極地科考船從位于上海浦東的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