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下午,南極冰穹A科考支撐平臺高原實驗啟運儀式在東南大學舉行。東南大學校長易紅、副校長沈炯,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常務副臺長楊戟等相關負責人和專家以及項目組成員出席了啟運儀式。 沈炯主持啟運儀式。東南大學空間研究院副院長郝英立代表項目組介紹項目研制情況。楊戟和易紅分別致辭,對項目組克服工期緊、任務重等困難,順利完成前階段研制任務表示慰問和感謝,并鼓勵項目組繼續努力,切實保證即將實施的支撐平臺高原實驗成功,為最終運往南極冰穹A創造條件。該支撐平臺于次日運往西藏羊八井,接受高原環境下的綜合性能測試。 南極冰穹A科考支撐平臺系統將為醞釀中的“十二五”計劃南極天文臺提供觀測設備運行所需的能源電力、設備控制及遠程運行、數據存儲與遠程通訊傳輸等功能,是南極天文臺的關鍵支撐平臺。2009年紫金山天文臺與東南大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由東南大學重點組織力量,雙方合作研制南極支撐平臺。首套系統已于日前完成并通過了......閱讀全文
阿雷西沃天文臺獲新生,繼續監測來自天空的信息 阿雷西沃是位于西印度群島波多黎各的港口城市,1963年,美國在這里建造了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射電望遠鏡的天文臺,它的主要資助者是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3年前,一個專家委員會建議NSF大幅削減阿雷西沃天文臺的經費,以資助其他天文學
旨在推動本國科研水平發展 2010年12月29日,巴西科學技術部部長塞爾吉奧·雷森德(右)和南方天文臺總負責人蒂姆·烏夫簽署協議。 歐洲南方天文臺。 歐洲南方天文臺(ESO)是由14個歐洲國家組建的國際性天文學研究機構,主要觀測設備位于南美洲的智利。如今,為了確保能借用
4月5日,泰國公主詩琳通訪問“中國天眼”——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以下簡稱,FAST),并見證中科院國家天文臺與泰國國家天文研究所簽署合作諒解備忘錄。 一手拿著筆記本和筆,一手拿相機或手機拍照,這是詩琳通公主出訪的“標配”。在FAST總控制臺門口剛一下車,詩琳通便拿起
11月4日下午,廣西大學—國家天文臺天體物理和空間科學研究中心成立儀式在廣西大學君武樓第二會議室舉行,儀式由廣西大學科技處簡金寶處長主持。授牌儀式現場 紫金山天文臺中國科學院院士陸埮、國家天文臺臺長嚴俊、國家天文臺書記劉曉群、廣西大學黨委書記梁穎、校長唐紀良、國家有關部門代表、
08年中科院院長獎、導師獎、優博論文及各類獎學金揭曉 根據中科院人教局科發人教字〔2008〕192號、194號和26號文件通知,2008年中科院各類獎學金、獎教金和優博論文經各單位評審推薦和中科院研究生院初評,最后中科院人教局組織終審,現結果已全部揭曉。獲獎名單如下: 一、中國科學院院長特別獎(
“探月工程嫦娥二號任務突出貢獻單位”“國防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近年來,中科院上海天文臺圍繞國家重大需求,科研上取得了系列重大成果。在這成果背后,上海天文臺黨委立足科研,精心組織,把服務重大戰略需求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著力點。 立足重大需求,科學謀劃發展 隨著我國
有“人類不可接近之極”之稱的南極內陸冰蓋將出現一個中國的南極天文臺,這也將是我國建設的首座境外天文臺。 望遠鏡獨一無二 昨天(8月23日),在中國科協舉辦的“探秘宇宙”科學家和媒體面對面活動上,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中國南極天文研究中心主任王力帆透露,天文臺的主要設備包括了5米口徑太赫
關于征集2018年“東亞核心天文臺聯盟博士后獎學金”和“東亞天文臺獎學金”項目的通知 東亞核心天文臺聯盟(East Asian Core Observatories Association,簡稱EACOA)成立于2005年,成員包括該地區四個重要的核心天文機構: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簡稱NAOC)
我國北斗導航系統(COMPASS)于2007年4月成功發射的試驗衛星(代號COMPASS-M1)為飛行高度約21500公里的中圓軌道衛星。為提高該衛星的測軌定軌精度,2008年底,國際激光測距服務組織(ILRS)的衛星激光測距儀(SLR)應我國有關部門的邀請,開始協同觀測COMPA
11月25日至28日,由云南天文臺和昆明理工大學聯合舉辦的中國虛擬天文臺2010年學術年會(China-VO 2010)在云南舉行。來自國家天文臺、云南天文臺、昆明理工大學、北京師范大學、重慶大學、河北工業大學、華中師范大學、麗江師專、南京天光所、清華大學、上海天文臺、天津大學、天
隨著越來越多的人造光源的使用,對夜空的純凈度和能見度構成了越來越大的威脅。在第28屆國際天文聯合會大會的特別會議上,來自世界各地的天文學家,特別強調了對于天文臺站所在地夜空的保護,以及在教育方面需要提高全球公眾的抵制光污染的意識。光污染不僅僅是天文學家們面臨的問題,也涉及到更寬領域和更深層次的方
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外專千人”教授瑞奈爾?斯普澤母(Rainer Spurzem)率領的、中歐科學家組成的國際團隊,利用國家天文臺“老虎”小型GPU集群,以及德國馬普計算與數據裝置的高性能GPU集群,首次實現了對百萬恒星組成的球狀星團的多體模擬。這是迄今為止, 國際上規模最大、最為逼真的星團
在地球上仰望浩渺星空,哪里看得最清晰?答案是南極。 生活在大氣“海底”的人們,為了看到盡可能真實的星空,到處尋找大氣清澈、寧靜的觀測點。近日,中國科學家發現,位于南極最高點的冰穹A是世界上最佳觀星點。在那里,2.5米口徑光學望遠鏡的觀測能力可與其他臺址6米口徑望遠鏡相媲美。這將為我國南極天文的
在地球上仰望浩渺星空,哪里看得最清晰?答案是南極。 生活在大氣“海底”的人們,為了看到盡可能真實的星空,到處尋找大氣清澈、寧靜的觀測點。近日,中國科學家發現,位于南極最高點的冰穹A是世界上最佳觀星點。在那里,2.5米口徑光學望遠鏡的觀測能力可與其他臺址6米口徑望遠鏡相媲美。這將為我
坐在北京的辦公室里,遠在千里之外的西藏當雄生態試驗站的工作情況便可盡收眼底;揮動一下鼠標,野外臺站監測的數據就能立馬顯現出來……這在幾年前是無法想象的。 “過去從野外數據的收集處理到傳回北京中心大約需要1年的周期,花費大量的人力、財力不說,數據經常丟失是讓人最頭疼的事。”中國科學院地
根據《云南省“萬人計劃”實施辦法(試行)》,經組織推薦、專家評審、各專選主管部門審定、省人才工作領導小組確認,683人入選云南省“萬人計劃”8個專項,5人獲得科學家工作室,12人獲得人才培養激勵,5人獲得引才伯樂激勵,29人獲得研修訪學支持,現予以公告。公告名單按姓氏筆劃排序,公告時間2019年
中國天文數據中心于10月25日正式通過了CoreTrustSeal國際認證,成為亞洲首個獲得該認證的數據中心。截至目前,世界范圍內目前共有33個數據中心通過了該認證,其中21個在歐洲、9個在美國、2個在澳大利亞、1個在中國。 據介紹,中國天文數據中心是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為首的中國天文界面向
7月28日至8月1日,中國科學院新疆天文臺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天文學系在烏魯木齊市舉行雙邊合作交流研討會。雙方參會專家學者共78人。 本次會議內容豐富,首先新疆天文臺臺長王娜和中國科大天文學系執行主任袁業飛分別介紹了各自單位情況。隨后,與會專家通過30個報告充分展示了雙方的研究方向和成果。內容涉
10月14日至15日,我國天文學領域的最高獎項——張鈺哲獎評選會暨中科院天體結構與演化重點試驗室揭牌儀式,在中科院云南天文臺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陸埮、李惕琣、周又元、黃潤乾、蘇定強等參加了會議。 張鈺哲獎是中國天文學會為紀念我國現代天文學事業的奠基人張鈺哲先生,促進中國天文學的發展,鼓
7月15日上午,新疆奇臺天文觀測及科普教育基地奠基儀式在新疆昌吉州奇臺縣半截溝鎮石河子牧場隆重舉行。中國科學院副院長詹文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常委爾肯江·吐拉洪、自治區副主席靳諾出席奠基儀式并講話。 詹文龍指出,自治區黨委與政府十分重視科技事業發展,對新疆奇臺天文觀測及科普教
8月17日上午,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西藏羊八井觀測站揭牌儀式在海拔4300米的西藏羊八井舉行。科技部副部長曹健林,西藏自治區政府副秘書長李秀珍,西藏自治區科技廳廳長馬勝杰,國家天文臺臺長嚴俊、黨委書記劉曉群以及科技部各相關司領導和西藏自治區相關政府機構領導等參加了揭牌儀式。 在揭牌儀式上,國家
近日,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二期)”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的第一批“空間科學背景型號項目”研究課題陸續啟動。在背景型號項目中,有兩個項目在“背景型號”前加上了“重大”二字,其中之一就是今年3月份已經先行啟動的“增強型X射線時變與偏振空間天文臺”(簡稱eXTP)項目。 之所以“重大”,不僅因為e
1月24日,光明網與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戰略合作簽約儀式在北京舉行,雙方將在弘揚科學精神、傳播天文科研成果、打造天文科普產品等方面合作,共建網上權威天文科普平臺。 光明日報副總編輯陸先高、中科院國家天文臺黨委書記趙剛出席活動并致辭。光明網總裁兼總編輯楊谷、中科院國家天文臺黨委副書記石碩代表雙方
揭牌儀式現場 9月15日上午,由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和北京師范大學共建的“天文望遠鏡及天文教學實踐基地”揭牌儀式在云南天文臺舉行。北京師范大學黨委書記劉川生、中科院昆明分院副院長沈華出席揭牌儀式并講話。 云南天文臺臺長韓占文在揭牌儀式上致辭。韓占文指出,云南天文臺地處我國西南邊陲
張枚: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在日冕物質拋射的模型方面有深入研究。 包星明: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博士,主要從事日珥磁場測量和日冕物質拋射分析研究。 7月22日的大日食絕對是一次“天文盛宴”:無論是公眾,還是天文學家,都忙得不亦樂乎。 對于公眾而言,日全食是最為壯觀的天象
日前,由世界各地8個天文臺的亞毫米射電望遠鏡組成的虛擬望遠鏡網絡“視界面望遠鏡”,結束了對銀河系中心黑洞Sgr A*和星系M87中的黑洞的觀測。科學家們將用一年左右的時間分析相關數據,預計2018年黑洞會首次向人類露出“真容”。不過遺憾的是,在這次的全球協作中,沒有看到中國科學家的身影。黑洞為何
7月19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沈文慶一行到中科院新疆天文臺南山觀測基地視察工作,并與臺領導及科研人員進行了座談。 座談會上,新疆天文臺臺長王娜介紹了新疆天文臺近年來的學科布局和發展、“創新2020”規劃以及新疆110米射電望遠鏡項目建設的進展情況。沈文慶聽完報告后發表了講話,他對
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錢德拉X射線天文臺探測到的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其可能會產生被稱為神秘粒子的中微子。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的研究人員通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X射線望遠鏡觀測,認為銀河系中心的龐大黑洞可能會產生神秘的粒子——中微子,如經證實,這將是科學家首
科學界目前普遍認為,宇宙誕生于距今約140億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在大爆炸之后不到次方秒的時間里,宇宙以快到無法想象的速度急劇膨脹,留下層層時空/“漣漪”—原初引力波。為了能直接觀測到引力波,發達國家紛紛建造引力波天文臺。10月13日舉行的第247期東方科技論壇,與會專家一致呼吁,中國應該盡快啟動自
1月14日從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獲悉,北京時間1月14日,國家天文臺北京-亞利桑那巡天(BASS)團隊和暗能量光譜巡天(DESI)國際合作項目團隊聯合發布最新巨幅宇宙二維天圖,為即將開始的新一代宇宙學紅移巡天鋪平了道路。 近代天文觀測研究發現,宇宙在不斷地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