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忠和:人文精神是科普的“靈魂”
科學知識是科普的骨架,而人文精神是科普的“靈魂”。我建議科普工作者不斷加強自身人文素養,將科普放在宏觀的人文歷史環境中進行闡釋,在科普活動中更加重視科學精神、科學文化的宣傳普及,讓科普更加生動有趣、更加有吸引力。今年全國兩會上,科普成為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我國首位“太空教師”王亞平委員提出,要多用新方法、新技術,讓科普工作從說教式向體驗式轉變;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孫寶國委員呼吁,加強食品安全與健康科普宣傳;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遺產博物館副館長郭進代表建議,加大對博物館科普教育支持力度;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長周忠和委員建議,積極推動科技界和影視界建立直接聯系,科技工作者可結合科學研究經歷,為影視界提供創作選題思路和創作素材,為新的科幻IP打造提供參考……近年來,科普的重要性得到社會廣泛認同。2022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全社會共同參與的......閱讀全文
周忠和:人文精神是科普的“靈魂”
科學知識是科普的骨架,而人文精神是科普的“靈魂”。我建議科普工作者不斷加強自身人文素養,將科普放在宏觀的人文歷史環境中進行闡釋,在科普活動中更加重視科學精神、科學文化的宣傳普及,讓科普更加生動有趣、更加有吸引力。今年全國兩會上,科普成為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我國首位“太空教師”王亞平委員提出,要多用新
周忠和委員:持續推動大科普格局建設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5013.shtm 記者踏入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周忠和的辦公室時,看到他的辦公桌上放著一摞少兒科普叢書。這套叢書剛出版不久,由他擔任主編。 “請他們‘帶頭做科普’
周忠和:望科學基金加大對科普投入
周忠和院士 希望科學基金能加大科普基金的投入。國外申請科學基金時,有些會明確要求有一定的比例用于公眾普及與教育。我想這是可行的,我總認為科學家有做好科普的有利條件,因為你站在科學的最前沿,你掌握的是最準確的科學知識。 一向與媒體交好的古生物學家周忠和,近來面對采訪卻是
中科院院士周忠和:我做科普的“功利心”
“做科普,我還是有些比較功利的想法的。”說起做科學普及工作,中科院院士、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周忠和坦率地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說出了自己的真實想法。 “我做科普也是希望能夠推動學科發展,讓更多人了解這個學科,促進學科產生比較大的影響力。”周忠和說,這是他做科普的“小算盤”,也是自己這樣
周忠和院士談科研人員做科普:“四不”窘態怎么破?
“不愿、不屑、不敢、不擅長。”9月28日舉行的第二十七屆全國科普理論研討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周忠和在主旨報告中總結當前科研人員做科普存在的“四不”窘態。 他呼吁廣大科研人員積極投身科普,為推動科學文化建設與全民科學素質提升貢獻力量。“由于各種各樣的顧忌導致科技界不敢發聲,你不敢發聲自然就有人
周忠和:守住科研“桃花源”
當前科研的“桃花源”同時面臨來自社會與科學界內部的許多沖擊。少一點功利主義的思想,堅守對科學最初的憧憬與好奇心才是根本。 對周忠和來說,有穩定的經費支持,潛心研究感興趣的問題,心無旁騖地做好科學與科普工作,這就是科研的“桃花源”。 周忠和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中科院古脊椎動物
周忠和院士解讀習近平科技創新思想
在基礎研究領域,包括一些應用科技領域,要尊重科學研究靈感瞬間性、方式隨意性、路徑不確定性的特點,允許科學家自由暢想、大膽假設、認真求證。不要以出成果的名義干涉科學家的研究,不要用死板的制度約束科學家的研究活動。很多科學研究要著眼長遠,不能急功近利,欲速則不達。——《為建
周忠和院士:古生物研究隊伍要少而精
工作人員在修復恐龍化石。資料圖片科研人員在廣西洞穴中挖掘化石。資料圖片 【關注“瀕危學科”】 開欄的話 在自然科學領域,也會有一些瀕危的“大熊貓學科”。其中有學科自身發展規律和社會需求變化的原因,也有公眾對學科的誤解、制度設計得不合理造成的影響。本版今起開設《關注“瀕危學科”》欄目,選取一些有
周忠和任中科院古脊椎所所長
據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網站消息:8月23日,中科院古脊椎所完成所長換屆,擔任古脊椎所所長。 周忠和,出生于江蘇省江都市。1986年獲南京大學理學學士學位。1989年獲中科院研究生院碩士學位。1999年獲美國堪薩斯大學博士學位。現為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
周忠和院士:古生物研究隊伍要少而精
工作人員在修復恐龍化石。資料圖片 科研人員在廣西洞穴中挖掘化石。資料圖片 【關注“瀕危學科”】 開欄的話 在自然科學領域,也會有一些瀕危的“大熊貓學科”。其中有學科自身發展規律和社會需求變化的原因,也有公眾對學科的誤解、制度設計得不合理造成的影響。本版今起開設《關注“瀕危學科”》欄目,選
周忠和院士:功利主義讓我們遠離了科學精神
最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發出的一封公開信在科技界引起廣泛關注,這份聲明談及的“優青”“杰青”等人才項目被異化使用的問題正是近年來備受爭議的人才“帽子”問題。 實際上,“帽子”壓倒一切,西部科研人才大量外流,評價體系不客觀等都被認為是科技界面臨的“大問題”。在中國科學院院士、古生物學家周
周忠和蒲慕明:倫理建設應與科學發展齊頭并進
隨著中國學術論文數量快速上漲,學術不端事件也逐漸增加,生物醫學領域尤甚。最轟動的一起發生在2017年4月,《腫瘤生物學》撤銷了107篇中國論文,大部分理由是同行評審環節作假。科技部和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對該事件作出嚴厲回應:對于此次事件涉及的所有單位,不論以何種形式,只要參與了學術造假,都將采取嚴厲
周忠和院士:功利主義讓我們遠離了科學精神
最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發出的一封公開信在科技界引起廣泛關注,這份聲明談及的“優青”“杰青”等人才項目被異化使用的問題正是近年來備受爭議的人才“帽子”問題。 實際上,“帽子”壓倒一切,西部科研人才大量外流,評價體系不客觀等都被認為是科技界面臨的“大問題”。在中國科學院院士、古生物學家周忠
“萬人計劃”領軍人物周忠和:三說“運氣”
周忠和入選中組部“萬人計劃”的領軍人物了。 他與很多科學家不同,在講述自己團隊從事的科研工作時,他三次用了“運氣”一詞。他是中科院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下稱古脊椎所)所長。到了這個層次,還有幾個人愿意說自己取得的成績是“幸運”的結果? 一說運氣。
周忠和:今天的科學共同體有怎樣的社會責任
20世紀以來,科學的發展極大推動了社會進步,科學活動的組織與形式都發生了很大改變,科學與社會的聯系更加緊密,科學家的社會責任也在不斷增加。科學家發揮社會責任可以通過兩個方面:一是作為科學家個人;二是通過所在的科學家群體,即科學共同體。 想講一講科學共同體的社會責任:伴隨科學的不斷進步,科學共同體的
“萬人計劃”周忠和:一石一世界
周忠和 周忠和屬龍,他所從事的行當也與他的屬相一樣,古老而又神秘。 世界知名古鳥類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科技部“973”項目首席科學家……科學界不斷將一個個光環戴在這位48歲男人的頭上,任誰看了,都不免要羨慕一番。 可他
全國各地科普日和“雙創”周活動豐富多彩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7/9/388505.shtm ? 河南本土黑科技驚艷科普日 本報訊 “我們的這個設備可以把聲音拍下來。”在9月16日舉辦的河南省全國科普日的河南主會場,鄭州大學物理工程學院副教授李磊介紹說,“這種聲
科技周:再現科普盛宴-助力科技創新
5月20日—27日,2017年全國科技活動周暨北京科技周主場活動在北京民族文化宮成功舉辦。本屆科技周以“科技強國 創新圓夢”為主題,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關于“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位置”的重要指示,主場活動通過大型科普博覽,
周忠和委員:中學地理課亟需升級為地球科學課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5259.shtm
2018年浙江省科技(科普)活動周開幕
5月19日上午,隨著浙江省政協副主席周國輝的宣布,2018年浙江省科技(科普)活動周在浙江科技大市場正式拉開序幕。本次活動周以“科技創新 強國富民”為主題,由浙江省科技廳、省委宣傳部、省科協聯合主辦。 浙江省政協副主席周國輝、省科技廳黨組書記何杏仁、省科技廳廳長高鷹忠、省委宣傳部副部長黃明輝
周忠和任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
據中科院人教局網站通知,中科院經研究,決定: 任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任期5年);董軍社、鄧濤任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所長(任期5年);免去高星的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所長職務(保留副局級待遇)。 ? ? ??
周立偉:網絡科普是一種好形式
“網絡科普很好,不用將大家集合起來,就能讓每個人都按照自己的興趣獲取科學知識。”日前,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學首席專家周立偉參加了北京市“科學陪伴我成長”科普活動。在為白紙坊小學學生做科普知識講座時,周立偉說,自己非常認可網絡科普的形式。 “現在的孩子們都會上網,也都喜歡上網
全國科技活動周:中科院開門辦科普
“中科院這樣的國立科研機構,公眾總感覺離生活比較遠,就像是陽春白雪。舉辦科普活動能夠讓大眾走進科學,了解科學的最新進展。”5月19日和20日,作為全國科技活動周的重要組成部分,中科院遍布全國的 90多個研究所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舉辦了公眾科學日活動,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的中科院物理所科研處處
趙忠堯先生誕辰120周年紀念展揭幕
舒歌群在致辭中指出,今年是趙忠堯先生誕辰120周年,中國科大舉辦學術研討會、紀念展等系列活動,深切緬懷趙先生為中國物理學科發展與人才培養作出的不朽功績。舒歌群回顧了趙忠堯先生的兩次出國經歷:第一次是1927年赴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深造,并最早發現正負電子對產生和湮滅過程,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觀測到反物質現
開啟“科普盛宴”:全國科技活動周將迎“成年禮”
? “頂天立地”展示硬科技、“可看可感”體驗炫科技……記者從科技部8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第18屆全國科技活動周將于5月19日在京啟動,屆時將為公眾開啟一場“科普盛宴”。 科技部政策法規與監督司副司長唐玉立介紹,迎來“成年禮”的科技活動周,從2001年起已連續舉辦17屆,成為公眾參與度高
科普“大V”邀你“云逛”2023年北京科技周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0949.shtm5月20日—31日,以“熱愛科學 崇尚科學”為主題的2023年北京科技周將于北京城市副中心舉辦。 ???科技V力量——北京科技周探展系列直播 主辦方供圖今年科技周將舉行“科技V
“中醫中藥中國行-文化科普宣傳周”即將啟動
昨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在京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首屆“中醫中藥中國行 文化科普宣傳周”活動將于9月19日在北京啟動,隨后在全國各地廣泛展開。 此次活動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中宣部、衛生部等共23個部委主辦,是中醫中藥中國行活動承前啟后的一次全國性活動。宣傳周將作為全國中醫藥文化科普固定活動形
“李四光大講堂”--周忠和院士談“為什么還要關注古生物學”
4月22日下午,“李四光大講堂”首場報告在北京大學圖書館科學報告廳舉行。報告由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北京大學出版社聯合舉辦。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周忠和應邀以“為什么還要關注古生物學”為主題作學術報告。周忠和以“研究古生物有什么用?”為切入點,系統介紹了古生物
首都科技條件平臺亮相北京科技周-科普問答輕松學知識
水果蔬菜應如何清洗?什么是黃曲霉毒素?如何挑選口罩?……這些檢測常識都與我們的衣食住行用息息相關。在5月25日的北京科技周主場活動中,首都科技條件平臺檢測與認證領域中心將通過互動問答活動,帶您敲開檢測科普知識的大門。 本場問答活動將圍繞社會熱點和公眾生活中常見的餐桌飲食、健康養生等話題展
廣州科技活動周開幕-推出逾430場科普活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1085.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