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甘草的介紹
山甘草,是一種中藥名稱,別名野白紙扇,白紙扇、涼茶藤、白頭公等。全年可采集,性味甘微苦,涼。生于山坡或灌木叢中。分布福建、廣東、廣西、云南、四川、貴州等地。 主要功能有解表,消暑,利濕,解毒,活血。治感冒,中暑,發熱,咳嗽,咽喉腫痛,暑濕泄瀉,痢疾,瘡瘍膿腫,跌打,蛇傷。......閱讀全文
山甘草的介紹
山甘草,是一種中藥名稱,別名野白紙扇,白紙扇、涼茶藤、白頭公等。全年可采集,性味甘微苦,涼。生于山坡或灌木叢中。分布福建、廣東、廣西、云南、四川、貴州等地。 主要功能有解表,消暑,利濕,解毒,活血。治感冒,中暑,發熱,咳嗽,咽喉腫痛,暑濕泄瀉,痢疾,瘡瘍膿腫,跌打,蛇傷。
山甘草的功能主治
解表,消暑,利濕,解毒,活血。治感冒,中暑,發熱,咳嗽, 咽喉腫痛, 暑濕 泄瀉, 痢疾, 瘡瘍膿腫,跌打,蛇傷。 ①《廣西中藥志》:"煎水洗瘡,有去腐生新之效。" ②《泉州本草》:"治 跌打損傷、瘀血作痛,散惡瘡腫毒。" ③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解表。治流感,感冒,中暑,支氣
野甘草不是甘草
野甘草也叫假甘草,顧名思義,它有別于中藥常見的甘草。甘草是豆科、甘草屬的植物,入藥歷史悠久,《本草綱目》中有詳細敘述。而野甘草屬于玄參科、野甘草屬,原產于美洲熱帶地區,約有20種。到了19世紀,有一個種類先入侵到中國沿海,繼而進入內陸地區。現今,它已遍布全球熱帶、亞熱帶地區,在國內則主要分布在臺
炙甘草和甘草的區別
甘草其實指的是生甘草,和炙甘草的是不一樣的。首先是制作的方法不一樣:生甘草是甘草生而入藥,而炙甘草是生甘草經過加工而成的中藥。其次是二者的功效不一樣,而且兩者不可以相互的代替,在服用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不要混淆。
甘草的介紹
甘草(學名: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蝶形花科甘草屬植物,是一種補益中草藥。其多生長在干旱、半干旱的荒漠草原、沙漠邊緣和黃土丘陵地帶,中國西北、華北和東北等地有分布。 甘草屬于多年生草本,根與根狀莖粗壯,藥用部位是根及根莖。藥材性狀根呈圓柱形,外皮松緊不一,表
粗毛甘草的簡介
粗毛甘草(學名:Glycyrrhiza asperaPall.)是豆科、甘草屬的多年生草本。根和根狀莖較細瘦,直徑3-6毫米;莖多分枝;葉長2.5-10厘米,托葉卵狀三角形;無毛,下面灰綠色,沿脈疏生短柔毛和刺毛狀腺體。總狀花序腋生,具多數花;花萼筒狀,疏被短柔毛;子房幾無毛。莢果念珠狀,常彎曲
炙甘草的簡介
解表,消暑,利濕,解毒,活血。治感冒,中暑,發熱,咳嗽, 咽喉腫痛, 暑濕 泄瀉, 痢疾, 瘡瘍膿腫,跌打,蛇傷。 ①《廣西中藥志》:"煎水洗瘡,有去腐生新之效。" ②《泉州本草》:"治 跌打損傷、瘀血作痛,散惡瘡腫毒。" ③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解表。治流感,感冒,中暑,支氣
野甘草的簡介
野甘草Scoparia dulcis在全球分布范圍廣泛,被多個國家的民族藥收載且應用歷史悠久。在國外(尤其是日本、印度)受到研究者的重視,而我國對其研究、關注較少,致使其資源日益減少。對野甘草藥用歷史、化學成分、藥理作用進行論述,并對其未來在藥品與食品方面的發展和應用前景進行展望,充分發掘其藥用
水甘草的簡介
水甘草,拉丁學名:Amsonia elliptica (Thunb. ex Murray) Roem. et Schult.。基部直徑2毫米,喉部直徑4毫米,內面被長柔毛,花冠裂片向左覆蓋,長圓狀披針形,長5毫米,寬2毫米;雄蕊著生在花冠筒近喉部,花藥長圓形,鈍頭;子房由2枚離生心皮組成,無毛;
甘草的形態特征
直立屬,葉互生,奇數現狀復葉,小葉7~17枚,橢圓形卵狀,總狀花序腋生,淡紫紅色,蝶形花。長圓形夾果,有時呈鐮刀狀或環狀彎曲,密被棕色刺毛狀腺毛。扁圓形種子。花期6~7月,果期7~9月。
甘草的形態特征
直立屬,葉互生,奇數現狀復葉,小葉7~17枚,橢圓形卵狀,總狀花序腋生,淡紫紅色,蝶形花。長圓形夾果,有時呈鐮刀狀或環狀彎曲,密被棕色刺毛狀腺毛。扁圓形種子。花期6~7月,果期7~9月。
甘草的品種分類
Glycyrrhiza,其實是“甘草屬”,沒有二度法名,它的下面有大約18個大類品種,在亞洲、歐洲、澳洲、美洲等地都有分布(并大都有傳統的藥用和其他用途)。 在中國的主要有三大類品種: Glycyrrhiza glabra-liquorice,licoriceGlycyrrhiza ural
灸甘草的作用
灸甘草性平,味甘,歸十二經。有解毒、祛痰、止痛、解痙以至抗癌等藥理作用。在中醫上,灸甘草可補脾益氣,滋咳潤肺,緩急解毒,調和百藥。臨床應用分“生用”與 “蜜炙”之別。生用主治咽喉腫痛,痛疽瘡瘍,胃腸道潰瘍以及解藥毒、食物中毒等;蜜炙主治脾胃功能減退,大便溏薄,乏力發熱以及咳嗽、心悸等。 1、灸
甘草的理化鑒別
1. 取本品粉末置白瓷板上,加80%(V/V)硫酸數滴, 顯黃色, 漸變橙黃色(甘草甜素反應)。 2.薄層層析 樣 品 液: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醚40ml加熱回流1小時,過濾,藥渣加甲醇30ml加熱回流1小時, 過濾, 濾液蒸干, 殘渣加水40ml使溶解,用水飽和的正丁醇提取3次,合并提取液
甘草的繁殖方法
有性繁殖和無性繁殖均可(生長快),秋天地深翻30~45厘米,翻后耙平,種子繁殖。第二年春天4月份播種,磨破種皮,或者用溫水浸泡,沙藏兩月播種。再者用60℃溫水浸泡4~6小時,撈出種子放在溫暖的地方,上蓋濕布,每天用清水淋2次,出芽即可播種。7~8月份播種,不催芽,可條播和穴播,行距30厘米開1.
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甘草苷和甘草酸含量
甘草是新疆蘊藏量大、藥用價值高的一種荒漠草原藥用植物,其主要有效成分為甘草酸和黃酮類化合物。甘草黃酮具有明顯的抗腫瘤、抗潰瘍、抗菌、抗變態反應、降血脂和鎮痛的作用,并對愛滋病病毒有很強的抑制增殖作用,是甘草有效成分開發的熱點。目的建立甘草苷和甘草酸的HPLC含量測定方法。方法使用KromasiL-C
粗毛甘草的形態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和根狀莖較細瘦,直徑3-6毫米,外面淡褐色,內面黃色,具甜味。莖直立或鋪散,有時稍彎曲,多分枝,高10-30厘米,疏被短柔毛和刺毛狀腺體。 葉長2.5-10厘米;托葉卵狀三角形,長4-6厘米,寬2-4毫米,葉柄疏被短柔毛與刺毛狀腺體;小葉(5)7-9枚,卵形、寬卵形、倒卵形或橢圓
炙甘草的繁殖方法
種子繁殖 第二年春天4月份播種,磨破種皮,或者用溫水浸泡,沙藏兩月播種。再者用60℃溫水浸泡4~6小時,撈出種子放在溫暖的地方,上蓋濕布,每天用清水淋2次,出芽即可播種。7~8月份播種,不催芽,可條播和穴播,行距30厘米開1.5厘米溝,種子均勻撒人溝內,覆2~3厘米土。穴播:株距5厘米,每穴播
水甘草的形態特征
introduce:一年生草本,高30厘米,具乳汁,全株無毛,莖草灰色。葉互生,膜質,狹披針形,長2.2-4.8厘米,寬0.5-0.8厘米,頂端漸尖;側脈不明顯。聚傘花序頂生;花萼深5裂,裂片卵圓形,長2毫米,寬0.5-1毫米;花冠高腳碟狀,長1厘米,裂片5枚,矩圓形至披針形;向左覆蓋;雄蕊5枚
野甘草的形態特征
直立草本或為半灌木狀,高可達100厘米,莖多分枝,枝有棱角及狹翅,無毛。葉對生或輪生,菱狀卵形至菱狀披針形,長者達35毫米,寬者達15毫米,枝上部葉較小而多,頂端鈍,基部長漸狹,全緣而成短柄,前半部有齒,齒有時頗深多少缺刻狀而重出,有時近全緣,兩面無毛。花單朵或更多成對生于葉腋,花梗細,長5-1
炙甘草的形態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與根狀莖粗狀,直徑1-3厘米,外皮褐色,里面淡黃色,具甜味。莖 直立,多分枝,高30-120厘米,密被鱗片狀腺點、刺毛狀腺體及白色或褐色的絨毛,葉長5-20厘米;托葉三角狀披針形,長約5毫米,寬約3毫米,兩面密被白色短柔毛;葉柄密被褐色腺點和短柔毛;小葉5-17枚,卵形、長卵形或
炙甘草的功效作用
功效滋陰養血,益氣通陽,復脈定悸。主治心陰陽兩虛證,后世醫家在張仲景臨床應用基礎之上將其擴展用于治療虛勞、肺痿、肺燥陰傷等證.現代醫家則用于治療心血管疾病及其他系統性疾病.[2]
復方甘草含片的成分
本品為復方制劑,其組分為:每片含甘草浸膏粉112.5毫克、阿片粉4毫克、樟腦2毫克、八角茴香油2毫克、苯甲酸鈉2毫克。
刺果甘草的介紹
刺果甘草(學名:Glycyrrhiza pallidifloraMaxim.)是豆科、甘草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和根狀莖無甜味。莖直立,多分枝。高可達1.5米,條棱,密被黃褐色鱗片狀腺點,托葉披針形。總狀花序腋生,花密集成球狀;總花梗短于葉,苞片卵狀披針形;花萼鐘狀;花冠淡紫色、紫色或淡紫紅色,旗
野甘草的分布范圍
【原產地】:美洲熱帶 【入侵地】:廣東,廣西,云南,福建,臺灣,香港,澳門,海南,云南,上海 【入侵時間及地點】:19世紀在香港歸化。 分布于廣東、廣西、云南、福建;原產美洲熱帶,現已廣布于全球熱帶。喜生于荒地、路旁,亦偶見于山坡。
蜜甘草的形態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達60厘米;莖直立,常基部分枝,枝條細長;小枝具棱;全株無毛。葉片紙質,橢圓形至長圓形,長5-15毫米,寬3-6毫米,頂端急尖至鈍,基部近圓,下面白綠色;側脈每邊5-6條;葉柄極短或幾乎無葉柄;托葉卵狀披針形。花雌雄同株,、單生或數朵簇生于葉腋;花梗長約2毫米,絲狀,基部有數枚苞片
甘草鋅膠囊的成分
本品活性成分為豆科植物甘草的根中提取得到的有效成份與鋅結合的含鋅藥物。
甘草鋅膠囊的性狀
本品為膠囊劑,內容物呈棕褐色。
甘草鋅膠囊的規格
每粒含甘草鋅0.25g(相當于含鋅12.5mg、甘草酸73.5mg)
云南甘草的形態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與根狀莖無甜味。莖直立,帶木質,多分枝,高60-100厘米,密被鱗片狀腺點,疏生短柔毛。葉長8-16厘米;托葉披針形,長5-7毫米,寬2-3毫米,具腺點,無毛;葉柄密被鱗片狀腺點,腹面密被白色長柔毛;小葉7-15枚,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長2-5厘米,寬0.7-1.5厘米,頂端漸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