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甘草的繁殖方法
種子繁殖 第二年春天4月份播種,磨破種皮,或者用溫水浸泡,沙藏兩月播種。再者用60℃溫水浸泡4~6小時,撈出種子放在溫暖的地方,上蓋濕布,每天用清水淋2次,出芽即可播種。7~8月份播種,不催芽,可條播和穴播,行距30厘米開1.5厘米溝,種子均勻撒人溝內,覆2~3厘米土。穴播:株距5厘米,每穴播5粒,覆土后一定要注意種子和土壤密接,土干要澆水,每公頃用種子30~37.5千克。 根狀莖繁殖 結合春秋采挖甘荔時進行,粗的根藥用,細的根莖截成4-5厘米的小段,上面有2~3個芽,頭一年秋天地整好的畦內,行距30厘米開10厘米深的溝,株距15厘米把根平放,覆土正平、澆水。 出苗前后,保持土壤濕潤,干要澆水,苗長出2~3片真葉按株距10~12厘米間苗,此期地無草。根狀莖露出地面后培土,拔除雜草,防止草叢生,第一、二年和糧食等作物間套種,合理利用土地。封凍前,追施農家肥料2000~2500千克。 采收加工:種子繁殖3~4年,根狀莖......閱讀全文
炙甘草和甘草的區別
甘草其實指的是生甘草,和炙甘草的是不一樣的。首先是制作的方法不一樣:生甘草是甘草生而入藥,而炙甘草是生甘草經過加工而成的中藥。其次是二者的功效不一樣,而且兩者不可以相互的代替,在服用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不要混淆。
炙甘草的簡介
解表,消暑,利濕,解毒,活血。治感冒,中暑,發熱,咳嗽, 咽喉腫痛, 暑濕 泄瀉, 痢疾, 瘡瘍膿腫,跌打,蛇傷。 ①《廣西中藥志》:"煎水洗瘡,有去腐生新之效。" ②《泉州本草》:"治 跌打損傷、瘀血作痛,散惡瘡腫毒。" ③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解表。治流感,感冒,中暑,支氣
炙甘草的繁殖方法
種子繁殖 第二年春天4月份播種,磨破種皮,或者用溫水浸泡,沙藏兩月播種。再者用60℃溫水浸泡4~6小時,撈出種子放在溫暖的地方,上蓋濕布,每天用清水淋2次,出芽即可播種。7~8月份播種,不催芽,可條播和穴播,行距30厘米開1.5厘米溝,種子均勻撒人溝內,覆2~3厘米土。穴播:株距5厘米,每穴播
炙甘草的形態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與根狀莖粗狀,直徑1-3厘米,外皮褐色,里面淡黃色,具甜味。莖 直立,多分枝,高30-120厘米,密被鱗片狀腺點、刺毛狀腺體及白色或褐色的絨毛,葉長5-20厘米;托葉三角狀披針形,長約5毫米,寬約3毫米,兩面密被白色短柔毛;葉柄密被褐色腺點和短柔毛;小葉5-17枚,卵形、長卵形或
炙甘草的功效作用
功效滋陰養血,益氣通陽,復脈定悸。主治心陰陽兩虛證,后世醫家在張仲景臨床應用基礎之上將其擴展用于治療虛勞、肺痿、肺燥陰傷等證.現代醫家則用于治療心血管疾病及其他系統性疾病.[2]
炙甘草的臨床應用
1 健脾益氣和中 《本草述鉤元·卷七》凡心火乘脾, 腹中急痛, 腹皮急縮者宜信用之。健中湯用之以補中而緩脾急。對于脾胃倦怠, 心虛悸動引起的疾病, 本品甘平, 益氣補中, 故可用于多種氣虛證, 如脾胃虛弱, 氣短乏力, 食少, 便溏者, 常與人參、白術、茯苓同用, 以增強健脾益和中之效。若心氣
跟師學用炙甘草湯
? 我從醫三十載,治病喜用經方,炙甘草湯就在其列。用之雖說有效,但總感取效時間過長,雖也疑惑,卻從未深究,直至今年2月在江陰致和堂跟師龍砂醫學代表性傳承人顧植山教授。侍診過程中,見老師使用此方,效果出奇地神速,令我驚詫。他在交待病家煎服法時特別細致,在旁側聽的我突有所悟——難道是煎服法有問題?老
炙甘草的功效作用及臨床應用
功效作用 功效滋陰養血,益氣通陽,復脈定悸。主治心陰陽兩虛證,后世醫家在張仲景臨床應用基礎之上將其擴展用于治療虛勞、肺痿、肺燥陰傷等證.現代醫家則用于治療心血管疾病及其他系統性疾病.[2] 臨床應用 1 健脾益氣和中 《本草述鉤元·卷七》凡心火乘脾, 腹中急痛, 腹皮急縮者宜信用之。健中
炙甘草的形態特征及生長習性
形態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與根狀莖粗狀,直徑1-3厘米,外皮褐色,里面淡黃色,具甜味。莖 直立,多分枝,高30-120厘米,密被鱗片狀腺點、刺毛狀腺體及白色或褐色的絨毛,葉長5-20厘米;托葉三角狀披針形,長約5毫米,寬約3毫米,兩面密被白色短柔毛;葉柄密被褐色腺點和短柔毛;小葉5-17枚,卵
野甘草不是甘草
野甘草也叫假甘草,顧名思義,它有別于中藥常見的甘草。甘草是豆科、甘草屬的植物,入藥歷史悠久,《本草綱目》中有詳細敘述。而野甘草屬于玄參科、野甘草屬,原產于美洲熱帶地區,約有20種。到了19世紀,有一個種類先入侵到中國沿海,繼而進入內陸地區。現今,它已遍布全球熱帶、亞熱帶地區,在國內則主要分布在臺
生首烏與炙首烏不可混用
? 首烏為蓼科植物何首烏塊根。生品和炙品雖同為一植物的塊根,但由于炮制方法不同,功效回然不同。 ??? 生首烏性平,味甘苦,入心、肝、大腸經,具有潤便滑腸、解毒、止癢的功效。《本草逢原》載:“何首烏,生則性兼發散,主寒熱痎瘧,及癰疽背瘡皆用之。今人治津血枯燥及大腸風秘,用鮮者數錢,煎服即通,
灸甘草的功效的功效
炙甘草以生甘草用蜂蜜炒制,可以有很好的養生效果,含有甘草甜素、甘草次酸、甘草多糖等多種化學成分,對人體有調節機體免疫功能的作用,對抗炎及抗變態反應有作用。炙甘草功效更有利于吸收,還可以與人參、白術、茯苓配伍做成四君子湯,對人體有補中益氣、健脾養胃的藥理作用。
加味左金丸的成分介紹
黃連(姜炙)、吳茱萸(甘草炙)、黃芩、柴胡、木香、香附(醋制)、郁金、白芍、青皮(醋制)、枳殼(去瓤麩炒)、陳皮、延胡索(醋制)、當歸、甘草。
光果甘草的作用與功效是什么
光果甘草是甘草的一種來源,臨床入藥的是它的根和根莖。光果甘草也就是甘草,性味甘平,歸心經、肺經、脾經和胃經,功效與作用是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所以也有“國老”之稱。臨床可用于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以及脘腹、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以及緩解藥物的毒性和烈
加味左金丸的成分及功能主治
成分 黃連(姜炙)、吳茱萸(甘草炙)、黃芩、柴胡、木香、香附(醋制)、郁金、白芍、青皮(醋制)、枳殼(去瓤麩炒)、陳皮、延胡索(醋制)、當歸、甘草。 功能主治 疏肝和胃。用于噯氣吞酸,,胃痛少食。
灸甘草的作用
灸甘草性平,味甘,歸十二經。有解毒、祛痰、止痛、解痙以至抗癌等藥理作用。在中醫上,灸甘草可補脾益氣,滋咳潤肺,緩急解毒,調和百藥。臨床應用分“生用”與 “蜜炙”之別。生用主治咽喉腫痛,痛疽瘡瘍,胃腸道潰瘍以及解藥毒、食物中毒等;蜜炙主治脾胃功能減退,大便溏薄,乏力發熱以及咳嗽、心悸等。 1、灸
三種情況要慎用甘草
?? 甘草,別名國老、蜜甘、美草、蜜草、蕗草、靈通。味甘平,入心、肺、脾胃諸經,在現代中藥學中屬于補氣藥的范圍,具有補脾益氣、潤肺止咳、緩急止痛、緩和藥性的功效。其生者偏于清熱,炙者則偏于補中。炙甘草是用生甘草與蜂蜜、水同炒制成。生甘草微涼,炙甘草微溫。甘草生用,可治咽喉腫痛,癰疽瘡瘍,還可解藥
婦科回生丸的成分介紹
人參、白術(麩炒)、蒼術、茯苓、甘草、青皮(醋炙)、陳皮、熟地黃、當歸、白芍、川芎、桃仁(去皮)、紅花、木香、香附(醋炙)、烏藥、延胡索(醋炙)、三棱(麩炒)、蒲黃、五靈脂(醋炙)、蘇木、乳香(醋炙)、沒藥(醋炙)、牛膝、大黃、地榆(炭)、米醋、山茱萸(酒炙)、黑豆、高良姜、羌活、木瓜。
滇女金丸的主要成分
炙黃芪、熟地黃、川芎、香附(醋炙)、三七(熟)、 白術、杜仲(鹽炙)、陳皮、砂仁、小茵香(鹽炙)、 益母草、地榆、牛膝、荊芥(炒)、木香、白芍(酒炙)、山藥、黨參、續斷(酒炙)、阿膠(燙珠)、 當歸、茯苓、桑寄生、麥冬、海螵蛸、益智仁(鹽炙)、肉蓯蓉、延胡索(醋炙)、白薇、黃芩、艾葉 (醋炎)、
應痛乳香丸都有哪些成分
甘草,別名有甜草根、紅甘草、粉甘草、美草、密甘 、密草、 甘草 國老、粉草、甜草、甜根子、棒草 。屬于補益藥(亦稱補虛藥)中的補氣藥。用其根及根莖。主治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用于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
益坤丸的成分介紹
熟地黃、當歸、白芍、阿膠、人參、黃芪(蜜炙)、山藥、甘草、益母草膏、血余炭、雞冠花、延胡索(醋炙)、乳香(醋炙)、沒藥(醋炙)、小茴香(鹽炙)、松香(炙)、鹿角、鎖陽、艾葉炭、續斷、補骨脂(鹽炙)、杜仲炭、菟絲子、白薇、黃柏、茯苓、白術(麩炒)、白芷、陳皮、木香、砂仁、紫蘇葉、藁本、川芎、牡丹皮
解郁和肝丸的成分
柴胡、當歸、白芍、蒼術、茯苓、甘草、香附(醋炙)、木香、青皮(醋炙)、陳 皮、砂仁、厚樸(姜炙)、枳殼(麩炒)、郁金、川芎、山楂(炒)、六神曲(麩炒)、 法半夏、梔子(姜炙)、黃芩。
滇女金丸的使用病癥及主要成分
使用病癥 用于腎虧血虛引起的月經不調,帶下量多,腰腿酸軟,小腹疼痛。 主要成分 炙黃芪、熟地黃、川芎、香附(醋炙)、三七(熟)、 白術、杜仲(鹽炙)、陳皮、砂仁、小茵香(鹽炙)、 益母草、地榆、牛膝、荊芥(炒)、木香、白芍(酒炙)、山藥、黨參、續斷(酒炙)、阿膠(燙珠)、 當歸、茯苓、桑寄
活絡丸的成分
蘄蛇(酒炙)、麻黃、羌活、竹節香附、天麻、烏梢蛇(酒炙)、細辛、豹骨(油炙)、僵蠶(麩炒)、鐵絲威靈仙(酒炙)、防風、全蝎、肉桂(去粗皮)、附子(炙)、丁香、地龍、沒藥(醋炙)、乳香(醋炙)、赤芍、血竭、何首烏(黑豆酒炙)、玄參、甘草、熟地黃、白術(麩炒)、茯苓、人參、龜甲(沙燙醋淬)、骨碎補、
平喘片的組成
粉料:五味子(制)8kg,青皮(麩炒)8kg,白蘇子4kg,甘草4kg,前胡8kg,石膏2kg,蚯蚓(炙)20kg,麻黃(去根)20kg,苦杏仁8kg,姜半夏12kg,干姜1.2kg,枳實(麩炒)12kg,款冬花(蜜炙)4kg,桔梗4kg,白果仁(干)16kg,黃芩12kg,膏料:五味子(制)1
平喘片的組成及功效
組成 粉料:五味子(制)8kg,青皮(麩炒)8kg,白蘇子4kg,甘草4kg,前胡8kg,石膏2kg,蚯蚓(炙)20kg,麻黃(去根)20kg,苦杏仁8kg,姜半夏12kg,干姜1.2kg,枳實(麩炒)12kg,款冬花(蜜炙)4kg,桔梗4kg,白果仁(干)16kg,黃芩12kg,膏料:五味子
益坤丸的成分及性狀
成份 熟地黃、當歸、白芍、阿膠、人參、黃芪(蜜炙)、山藥、甘草、益母草膏、血余炭、雞冠花、延胡索(醋炙)、乳香(醋炙)、沒藥(醋炙)、小茴香(鹽炙)、松香(炙)、鹿角、鎖陽、艾葉炭、續斷、補骨脂(鹽炙)、杜仲炭、菟絲子、白薇、黃柏、茯苓、白術(麩炒)、白芷、陳皮、木香、砂仁、紫蘇葉、藁本、川芎
氣管炎丸的成分介紹
麻黃,石膏,苦杏仁(去皮炒),前胡,白前,百部(蜜炙),紫菀,款冬花(蜜炙),葶藶子,黃芩,遠志(去心炒焦),炙甘草, 蛤殼(煅),化橘紅(鹽水炙)桔梗,茯苓,半夏曲(炒),旋覆花,浮海石(煅),紫蘇子(炒),黨參,大棗,五味子(醋炙), 桂枝(炒), 薤白, 白芍(酒炙), 桑葉,射干,青黛,
益坤丸的成分及功能主治
成份 熟地黃、當歸、白芍、阿膠、人參、黃芪(蜜炙)、山藥、甘草、益母草膏、血余炭、雞冠花、延胡索(醋炙)、乳香(醋炙)、沒藥(醋炙)、小茴香(鹽炙)、松香(炙)、鹿角、鎖陽、艾葉炭、續斷、補骨脂(鹽炙)、杜仲炭、菟絲子、白薇、黃柏、茯苓、白術(麩炒)、白芷、陳皮、木香、砂仁、紫蘇葉、藁本、川芎
活絡丸的成分及性狀
成份 蘄蛇(酒炙)、麻黃、羌活、竹節香附、天麻、烏梢蛇(酒炙)、細辛、豹骨(油炙)、僵蠶(麩炒)、鐵絲威靈仙(酒炙)、防風、全蝎、肉桂(去粗皮)、附子(炙)、丁香、地龍、沒藥(醋炙)、乳香(醋炙)、赤芍、血竭、何首烏(黑豆酒炙)、玄參、甘草、熟地黃、白術(麩炒)、茯苓、人參、龜甲(沙燙醋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