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短小棒狀桿菌菌苗的功能主治介紹
它的作用機理尚不太清楚,可能主要通過激活巨噬細胞,使其吞噬活性加強,亦有認為系刺激B細胞增生,促進高效價IgM、IgG抗體的合成。 臨床試用于惡性黑色素瘤、乳腺癌及肺的小細胞型未分化癌。腹腔注射對癌性腹水也有治療作用。......閱讀全文
關于短小棒狀桿菌菌苗的功能主治介紹
它的作用機理尚不太清楚,可能主要通過激活巨噬細胞,使其吞噬活性加強,亦有認為系刺激B細胞增生,促進高效價IgM、IgG抗體的合成。 臨床試用于惡性黑色素瘤、乳腺癌及肺的小細胞型未分化癌。腹腔注射對癌性腹水也有治療作用。
關于短小棒狀桿菌菌苗的用法用量介紹
(1)皮內注射:最好注射在淋巴結引流區內,每點0.5mg,共8點,后可增加到12點,兩點相距1~2cm,每周1~2次。 (2)皮下注射或肌注:一般選擇上臂三角肌處注射,每次3.5~4mg。注射前加等量的2%利多卡因以減輕疼痛。每周注射2次。 (3)靜滴:常用4~10mg,加于250~
關于短小棒狀桿菌菌苗的注意事項介紹
(1)副作用有寒戰發熱。氨基轉移酶升高、血壓波動等。 (2)病人寒戰時可給熱飲料;體溫高于39℃以上時可給解熱劑或物理降溫。必要時給予輸液或其他支持治療。在靜滴本品前可給予氫化可的松100mg,以減輕副反應。 (3)妊娠及哺乳期婦女禁用;在胸腔和腹腔手術后10天內,不得應用本品,因可增加對全
關于短小棒狀桿菌的用法用量的介紹
1.皮內注射:最好注射在淋巴結引流區內,每點0.5mg,共8點,后可增加到12點,兩點相距1~2cm,每周1~2次。 2.皮下注射或肌注:一般選擇上臂三角肌處注射,每次3.5~4mg。注射前加等量的2%利多卡因以減輕疼痛。每周注射2次。 3.靜滴:常用4~10mg,加于250~500ml等滲
關于短小棒狀桿菌的注意事項介紹
1.不良反應有寒戰發熱。轉氨酶升高、血壓波動等。 2.病人寒戰時可給熱飲料;體溫高于39℃以上時可給解熱劑或物理降溫。必要時,給予輸液或其他支援治療。在靜滴本品前可給予氫化可的松100mg,以減輕不良反應。
短小棒狀桿菌的作用機制
短小棒狀桿菌(Corynebacteriuum parvm,CP)是厭氧的革蘭氏陽性桿菌,其表面的脂多糖具有較強的免疫刺激作用,可以促使惡性胸腔積液中淋巴細胞DNA的合成,釋放單核細胞活化因子,激活巨噬細胞,增強其對腫瘤細胞的殺傷作用。
短小棒狀桿菌的用量用法
1.皮內注射:最好注射在淋巴結引流區內,每點0.5mg,共8點,后可增加到12點,兩點相距1~2cm,每周1~2次。2.皮下注射或肌注:一般選擇上臂三角肌處注射,每次3.5~4mg。注射前加等量的2%利多卡因以減輕疼痛。每周注射2次。3.靜滴:常用4~10mg,加于250~500ml等滲鹽水或5%葡
短小棒狀桿菌的作用機制
短小棒狀桿菌(Corynebacteriuum parvm,CP)是厭氧的革蘭氏陽性桿菌,其表面的脂多糖具有較強的免疫刺激作用,可以促使惡性胸腔積液中淋巴細胞DNA的合成,釋放單核細胞活化因子,激活巨噬細胞,增強其對腫瘤細胞的殺傷作用。
短小棒狀桿菌的用量用法
1.皮內注射:最好注射在淋巴結引流區內,每點0.5mg,共8點,后可增加到12點,兩點相距1~2cm,每周1~2次。2.皮下注射或肌注:一般選擇上臂三角肌處注射,每次3.5~4mg。注射前加等量的2%利多卡因以減輕疼痛。每周注射2次。3.靜滴:常用4~10mg,加于250~500ml等滲鹽水或5%葡
短小棒狀桿菌的適應癥
臨床試用于惡性黑色素瘤、乳腺癌及肺小細胞型未分化癌。腹腔注射對癌性腹水也有治療作用。
短小棒狀桿菌的注意事項
1.不良反應有寒戰發熱。轉氨酶升高、血壓波動等。2.病人寒戰時可給熱飲料;體溫高于39℃以上時可給解熱劑或物理降溫。必要時,給予輸液或其他支援治療。在靜滴本品前可給予氫化可的松100mg,以減輕不良反應。
短小棒狀桿菌的基本信息
短小棒狀桿菌用于刺激骨髓細胞、β-淋巴細胞和巨噬細胞,以治療卵巢癌腹膜轉移病人,毒、副作用嚴重。
簡述短小棒狀桿菌的作用機制
短小棒狀桿菌(Corynebacteriuum parvm,CP)是厭氧的革蘭氏陽性桿菌,其表面的脂多糖具有較強的免疫刺激作用,可以促使惡性胸腔積液中淋巴細胞DNA的合成,釋放單核細胞活化因子,激活巨噬細胞,增強其對腫瘤細胞的殺傷作用。
短小棒狀桿菌的應用注意事項
1.不良反應有寒戰發熱。轉氨酶升高、血壓波動等。2.病人寒戰時可給熱飲料;體溫高于39℃以上時可給解熱劑或物理降溫。必要時,給予輸液或其他支援治療。在靜滴本品前可給予氫化可的松100mg,以減輕不良反應。
短小棒狀桿的功能特點
短小棒狀桿菌用于刺激骨髓細胞、β-淋巴細胞和巨噬細胞,以治療卵巢癌腹膜轉移病人,毒、副作用嚴重。
關于白喉棒狀桿菌的特異防治介紹
預防接種效果良好,可顯著降低發病率和病死率。6個月以上至3歲兒童應預防接種白喉類毒素、百白破三聯疫苗制劑或明礬淀白喉類毒素。8歲以上錫克氏試驗陽性者也需接種。對密切接觸過白喉病人的易感兒童,可肌內注射1000~2000單位白喉抗毒素作緊急預防,同時注射白喉類毒素以便延長免疫力。 白喉抗毒素做為
短小棒狀桿的適應癥
臨床試用于惡性黑色素瘤、乳腺癌及肺小細胞型未分化癌。腹腔注射對癌性腹水也有治療作用。
棒狀桿菌屬介紹
棒狀桿菌屬(Corynebacterium)細菌種類較多,其中白喉棒狀桿菌(C. diphtheriae)致病性強,可引起白喉(diphtheria)。此外,還有假白喉棒狀桿菌、結膜干燥桿菌、陰道棒狀桿菌、痤瘡棒狀桿菌等,一般統稱為類白喉桿菌(diphtheroid bacilli)。這
關于白喉棒狀桿菌的致病性的介紹
本菌的致病物質主要是白喉毒素。白喉毒素是含有兩個二硫鍵的多肽鏈,分子量為62,000。經蛋白酶水解后,可分為A和B兩個片段,中間仍由二硫鍵聯接。B片段,無酶活性,但能與宿主易感細胞表面特異性受體結合,并通過易位作用使A片段進入細胞。A片段具有酶活性,能將氧化型煙酰胺腺嘌呤二核苷(NAD+)水解為
棒狀桿菌屬 (Corynebacterium)介紹
? ? ? ? ? ? ? ? ?? 一、 分類與命名隸屬放線菌科 (Actinomycetaceae),棒狀桿菌屬的DNA G+C 含量變化較大:46~74mol%,代表菌種為白喉棒狀桿菌(C.diphtheriae)。與臨床關系密切棒狀桿菌屬菌種有白喉棒狀桿菌 、假白喉棒狀桿菌 (C
關于棒狀桿菌屬的基本內容介紹
棒狀桿菌屬細菌種類較多,其中白喉棒狀桿菌(C.diphiheriae)致病性強,可引起白喉( diphtheria)。此外,還有假白喉棒狀桿菌、結膜干燥棒狀桿菌、陰道棒狀桿菌、痤瘡棒狀桿菌等,一般統稱為類白喉桿菌(diphtheroid bacilli)。這些菌分別寄生于人鼻腔、咽喉、眼結膜、外
白喉棒狀桿菌的形態染色介紹
菌體大小為(0.3~0.8μm)×(1~5μm),細長稍彎,粗細不一,菌體一端或兩端排列呈棒狀,排列不規則,常呈L、V、X、T等字形或排成柵欄狀。革蘭氏染色陽性,無莢膜、鞭毛,不產生芽胞;用美蘭液染色菌體著色不均勻,常呈著色深的顆粒;用奈瑟氏染色菌體染成黃褐色,一端或二端染成藍色或深藍色顆粒,稱
白喉棒狀桿菌的培養特性介紹
白喉桿菌為需氧菌或兼性厭氧菌,最適溫度為37℃,最適PH為7.2~7.8,在含血液、血清或雞蛋的培養基上生長良好。菌落呈灰白色、光滑、圓形凸起,在含有0.033%亞碲酸鉀血清培養基上生長繁殖能吸收碲鹽,并還原為金屬碲,使菌落呈黑色,為本屬其他棒狀桿菌共同特點。且亞碲酸鉀能抑制標本中其他細菌的生長
白喉棒狀桿菌簡介
白喉桿菌(Corynebacterium diphtheriae)是引起小兒白喉的病原菌,屬于棒狀桿菌屬(Corynebacterium)。棒狀桿菌種類較多,包括白喉桿菌和類白喉桿菌。類白喉桿菌為非致病菌,常見的有假白喉桿菌,結膜干燥桿菌、潰瘍桿菌和痤瘡桿菌等。本章介紹白喉桿菌。
白喉棒狀桿菌特點
(一)形態、染色、致病物質和所致疾病 1.形態和染色:白喉棒狀桿菌的菌體細長略彎,末端膨大呈棒狀,常分散排列成"V"或 "L"形,無菌毛、鞭毛和莢膜,不形成芽孢(胞)。革蘭氏染色為陽性,應用亞甲藍染色或奈瑟氏染色,可見深染色異染顆粒。 2.致病物質和所致疾病:致病物質主要為白喉外毒素。白喉外毒素
白喉棒狀桿菌簡介
1?生物學性狀菌體細長微彎,一端或兩端膨大呈棒狀。細菌常排列成 V 、 L 等文字形。革蘭染色陽性。用美藍或奈瑟( Neisser )染色可見異染顆粒,有鑒定意義。 營養要求較高。在含凝固血清的呂氏斜面上生長迅速,異染顆粒明顯。在含 0.03~ 0.04% 亞碲酸鉀的血碲鹽平板上, 菌落
白喉棒狀桿菌檢驗
1?生物學性狀菌體細長微彎,一端或兩端膨大呈棒狀。細菌常排列成 V 、 L 等文字形。革蘭染色陽性。用美藍或奈瑟( Neisser )染色可見異染顆粒,有鑒定意義。 營養要求較高。在含凝固血清的呂氏斜面上生長迅速,異染顆粒明顯。在含 0.03~ 0.04% 亞碲酸鉀的血碲鹽平板上, 菌落呈黑色,可用
關于谷氨酸棒狀桿菌的生化鑒定的介紹
(1)谷氨酸棒桿菌明膠液化實驗凝塊穩定,為陰性。 (2)谷氨酸棒桿菌油脂水解實驗培養基上未出現紅色斑點,為陰性。 (3)谷氨酸棒桿菌甲基紅試驗呈紅色,為陽性。 (4)谷氨酸棒桿菌V-P反應實驗無色,為陰性。
白喉棒狀桿菌的特點
(一)形態、染色、致病物質和所致疾病1.形態和染色:白喉棒狀桿菌的菌體細長略彎,末端膨大呈棒狀,常分散排列成"V"或 "L"形,無菌毛、鞭毛和莢膜,不形成芽孢(胞)。革蘭氏染色為陽性,應用亞甲藍染色或奈瑟氏染色,可見深染色異染顆粒。2.致病物質和所致疾病:致病物質主要為白喉外毒素。白喉外毒素為棒狀桿
白喉棒狀桿菌的特點
(一)形態、染色、致病物質和所致疾病1.形態和染色:白喉棒狀桿菌的菌體細長略彎,末端膨大呈棒狀,常分散排列成“V”或 “L”形,無菌毛、鞭毛和莢膜,不形成芽孢(胞)。革蘭氏染色為陽性,應用亞甲藍染色或奈瑟氏染色,可見深染色異染顆粒。2.致病物質和所致疾病:致病物質主要為白喉外毒素。白喉外毒素為棒狀桿